匿名付榜
今上四年, 京囚印殷復, 以山訟見屈事, 含嫌於水使之棍汰, 兩次付榜, 欲爲陰害。 曹啓 “加刑輸款。” 判付內, “渠之兄弟, 蓄憾於全光瑞, 受棍於李邦一, 則喬桐人吏之所共知也。 揆以常理, 豈可以衆所共知, 推諉無處之事, 肆然付榜, 自陷死地。 捕廳推覈時, 兄引其弟, 弟誣其兄, 亦是人理之所不忍見。 酷刑之下, 隨問隨服, 榜文兩紙之月日相左事及府牒中七月內元無上京事, 足爲違端。 其矣等, 以多年營吏, 迭差要任, 則猜嫌之徒, 構誣毁言者, 或不無所據。 元犯之當初決定, 果不十分無疑, 到今傅之生道, 不害爲審克之政, 罪人印殷復, 參酌定配。”
重補七年, 金虎門, 紙榜書付加平郡守不法事, 捕廳譏捕李希景·辛鼎相等, 移送刑曹。 曹啓, “李希景蓄怨山訟, 逞憾地主, 有此匿名付榜之擧, 係是一罪, 依法結案。 辛鼎相, 製之書之, 偕往粘付者, 嚴刑勘斷, 何如?” 判付內, “李希景, 下送本道監營, 究覈決折後狀聞。”
重補十三年, 兵曹啓曰, “卽者敦化西挾門, 有一諺文小榜, 糊在門外西邊之柱, 摘取看過, 乃是無名書, 而狼川縣監鄭來百, 不恤民政爲言。 闕門付榜, 其習可駭, 分付捕廳, 各別譏詗, 何如?” 傳曰, “民習不舊, 作奸若此, 無論守宰治績之如何, 此等奸民, 如不以法處決, 法綱何所施。 嚴飭該曹, 捉送該道勘斷, 因此而有定式者。 此後似此文書, 無論糊付與遺漏, 直令守門將或巡邏營門, 見卽投火, 切勿來告, 堂上與將臣, 亦勿煩徹事, 定式施行,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