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婢夫定律[正祖 17年(1793)]
▷ 계집종의 남편에 적용율
今上十七年, 上曰, “婢夫之於妻上典, 名分何如. 特以殺之有償命, 爲施惡蔑紀之端, 而爲其妻上典者, 未免彌縫爲事, 以至欲治不治. 兩班如此, 中人何論, 中人如此, 市井何論. 如此不已, 則將使等威日紊, 誠非細慮. 每欲一番定式, 而未果矣. 今以刑曹稟決之殺獄觀之, 所謂婢夫所爲, 誅之猶輕, 豈可議到於成獄乎. 若杜凌犯之漸, 宜先潤色於金石之典, 然後有奴婢之上典, 雖甚殘微無勢力, 可得以行號令, 而婢夫之惡習, 可以除矣. 有國所重, 莫大於風敎. 夫爲妻綱, 上典爲奴婢之綱, 淫女之鶉奔也, 除非倂殺奸夫女於奸所, 謂例皆成獄償命, 而先朝特軫風敎之日渝, 諸非挽裳對飯而現捉於本夫之類, 皆許惟輕之典. 妻上典之於婢之夫, 不敢下手, 下手而邂逅死, 則必償命, 此何異於奴婢之犯上典乎. 其視悖漢之與淫女一番挽裳, 一番對飯, 其輕重深淺, 尤有間焉. 然則妻上典之治罪犯分之婢夫, 而婢夫致斃者, 決不可勿問事實一依償命. 大臣及曾經刑官諸臣, 各陳所見, 可也.”
領議政洪曰, “殺獄體重, 固當審愼, 則以臣昏耗之神識, 何敢剖柝仰對. 而近來名分之紊亂, 誠一痼弊. 至於婢夫之凌辱妻上典, 不但疲殘士夫家, 比比有之, 閭巷賤流, 尤爲特甚. 若或有意外殺死之獄, 不問是非, 一例訊推, 無所區別, 則其爲虧傷紀綱, 所關非細. 爲法官者, 當觀用意與邂逅, 如其用意, 則固不可枉法闊狹, 而若係邂逅, 則初不直斷以殺獄, 別具意見, 仰請稟裁後決處, 恐合於嚴法律·扶風敎之一端矣.”
行司直鄭民始曰, “婢夫之居接廊底, 視同奴僕. 若有凌犯之事, 則未及告官, 略加懲治, 不是異事, 而因此邂逅者, 亦與凡民同律, 果爲太重. 以此之故, 雖士夫之家, 於悍惡之婢夫, 不敢誰何. 至於閭巷之人, 殆不能支堪, 傷風敗俗, 莫甚於此. 若其罪不至死, 而用意戕害者, 固當爲如律, 而其他笞杖之屬, 若許以參量自斷, 以假其威制之權, 而或致邂逅, 從以闊狹, 則彼亦必知畏而自戢, 其有補於風化, 誠不少矣.”
行司直李文源曰, “殺獄雖重, 所謂婢夫, 旣有如奴之名, 固不敢橫恣. 而近來風習漸壞, 勿論京鄕, 士族之疲殘者, 閭巷之無勢者, 爲其使婢子·待婢夫, 無異己僕, 不障內外, 撫馴無嚴, 不是異事, 一有呵責, 不有分義, 肆發惡言. 爲其主者, 至或乘憤手毆, 邂逅致斃者, 則輒以償命告官. 以是之故, 箠責非所可論, 而不敢加一言, 反以出給其婢, 以溫言順辭, 誘以出送, 此乃大關風化. 蓋雖在己僕, 不告官擅殺, 自有其律, 如或用意戕殺婢夫, 固當參考情法, 而不然邂逅致斃, 以償命告官者, 參量輕重, 合有稱停. 然後頑惡婢夫之徒, 庶有懲礪之事, 疲殘無勢之輩, 似有御婢僕之道矣.”
戶曹判書沈頤之曰, “各道徒流案凌辱妻上典者, 十居其半, 因此而有傷風敗俗之歎. 朝家深軫此弊, 年前有特敎申飭之, 故法官亦不饒貸, 而此輩終不知戢, 冒犯者多. 今若定以笞杖幾何自斷之法, 而或有邂逅致命之事, 杖數之內則勿問, 故爲戕害, 情理絶悖者, 初檢後具由草記, 備陳獄情, 以待處分, 始爲成案, 法律無所撓屈, 風敎必有扶植矣.”
右參贊洪秀輔曰, “以婢夫凌辱妻上典, 其犯分傷風, 比諸尋常行路之辱罵士夫, 尤爲痛惡. 乘憤懲治, 容或無怪, 若以不幸致斃, 直爲償命, 則雖似過重, 然殺人之律, 三尺至嚴, 末流之弊, 不可不念. 戶判所奏, 定笞杖之數而先立界限, 酌情法之間而仰請處分云者, 誠爲得當矣.”
兵曹判書徐有防曰, “婢夫凌辱妻上典, 無論士夫家·閭巷, 誠爲莫大之痼弊. 間或有殺之獄, 而其用意故犯者, 固無奈何, 而如其因其凌辱, 略加懲治, 不幸有邂逅致命之擧, 則均用與凡人同律, 則大爲不可, 摠使之酌量自斷, 戶判之具由草記云者, 誠有所據, 惟在備詢而處之矣.”
吏曹判書金思穆曰, “近來婢夫之凌辱妻上典者, 種種有之, 事關風化, 宜有一定之規. 今此戶判所奏, 雖有獄情之邂逅, 或絶悖者, 具由草記, 以待處分, 使法律無所撓屈, 風敎有扶植云者, 恐似得宜矣.”
禮曹判書閔鍾顯曰, “法律雖重, 而事係風化, 則法亦有不可不闊狹處. 臣意, 則依戶判所奏, 凡有似此情犯, 爲獄官者, 酌量事理, 以爲稟裁之地, 恐好矣.”
開城留守李秉鼎曰, “婢夫之凌辱妻上典, 無論京鄕, 誠爲痼弊. 士夫孤寡之家, 閭巷寒微之人, 尤受其害, 大關風化. 而但區區愚淺之見, 三尺自來至嚴, 祛弊生弊, 亦不無慮. 況閭巷之人, 婢夫之中, 亦多儕類. 凡有獄案, 欽恤闊狹, 惟在上天之造化, 恐不必作爲定制矣.”
刑曹判書徐鼎修曰, “臣亦別無他見, 而所謂婢夫, 亦有許多般, 或有多年使役, 無異奴僕者, 或有一時依接, 便同路人者, 今若定爲一定規, 則似不無掣礙之端. 此後如有似此獄事, 而情犯之初無可疑者, 自當勿論, 若其不可不成獄者, 則議讞之臣, 據實陳聞, 以爲稟裁闊狹之地, 似好矣.”
上曰, “詢問之意, 豈徒然哉. 蓋欲嚴等威正名分, 兼寓生道殺人之意也. 今雖闊狹, 豈必以此爲弊. 若以假與治罪之權, 爲枉殺之慮云爾, 則此有大不然. 奴婢之於上典, 旣許殺闊, 其不告官之律, 不過決杖, 而未聞以此有枉殺之爲弊. 至於開城留守所奏中, 閭巷人婢夫, 亦多儕類云云, 尤未必爲然. 向所謂婢夫云者, 特指率接廊下如奴使喚之謂也. 誠如重臣之說, 則士夫之家畜人家婢僕, 見殺於本主者, 亦當不爲償命乎. 此則重臣之慮誠過矣. 今番詢問之擧, 積有酌量而爲者, 自今人家率接之婢夫, 向妻上典肆發惡言, 情理絶悖者, 妻上典治罪, 邂逅之致死者, 部官報于該曹, 依挽裳對飯律, 勿爲成獄, 情非絶悖, 治非邂逅, 則獄具後, 草記稟決. 不當發告而發告者, 定反坐, 其他言語之不恭, 行事之犯分者, 不分輕重, 隨現告官, 嚴刑定配, 俾人家婢夫之輩, 知有妻上典之有處置之權事, 分付京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