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寇
自壬辰以前, 剽掠偸攘, 間歲有之, 東南一帶騷然不寧。壬辰以後, 則絶無焉。此不獨講和之力也, 日本自秀吉·家康以後, 統合六十六州, 令出於一, 非如前日之人各爲心出作賊也。
世宗元年癸亥。, 倭寇上國地方, 又掠我濟州, 爲邊將所獲, 餘賊遁歸對馬島。先是, 知蔚山郡事李殷·郡吏李藝, 俱爲倭所擄, 殷竟不屈, 藝亦事殷, 如在郡時, 倭感其義遣還。藝仕至僉知中樞, 至是朝廷遣藝入馬島諭之。時新征馬島, 故島主亦畏威, 不敢匿, 執十三賊, 付藝以送。乃使辛引孫, 獻俘于皇明帝, 降勅嘉奬, 賜綵表裏。
中宗五年庚午。, 明正德五年夏四月, 三浦倭奴叛陷熊川, 遣柳聃年·黃衡等討破之。我國與倭立約, 凡倭之爲漁採買至三浦者, 其行止, 皆有定處, 事畢則還。其後或有因緣留住, 漸至滋蔓。世宗命馬島主宗貞盛制歸, 中有最久者六十請姑留, 上許之。相臣許稠泣諫, 上不能從。倭戶漸盛, 至數百, 又熟知我國無備, 驕傲成習, 鎭將不能制。至是釜山僉使李友曾, 虐使之, 或斬其頭, 懸諸木末, 彎弓射之, 以爲戲。朝廷聞之, 以爲能, 賜表裏奬之。於是僉節制使金世勻·左道水使李宗義等, 爭慕效之, 競爲苛暴。倭不堪其苦, 諉引馬島倭來寇, 浦人偵報, 友曾罵之, 不爲備。未幾倭船數百艘, 分道攻陷薺浦·釜山·永登浦三鎭, 執友曾臠分之, 屠殺鎭民, 以快其憤, 遂進圍熊川, 縣監韓倫恇怯不知所爲, 惟循城戒將士勿射而已。右道節制使金陽哲, 領兵至縣北能神山, 畏賊不敢前。夜二更, 賊大呼衝之, 陽哲敗歸昌原, 倫開城門, 與愛妾先出, 城中大擾, 遂陷。熊川南方巨鎭, 且管倭使往來供億, 府庫委積倍蓰他邑, 一朝盡爲賊所有。時昇平日久, 民不見兵, 吏士無人色, 奔竄唯恐或後。賊將盛稱長程, 亦行軍布陣, 頗有紀律, 無敢嬰其鋒者。金錫哲〔金陽哲〕本徘優無賴, 諂事權貴, 得是職, 臨亂拱手無策, 唯日馳啓告急而已。獨東萊縣令尹仁, 城守拒戰, 賊稍却。上召宰臣議遣柳聃年討之, 聃年請與黃衡俱往, 乃以聃年爲慶尙右防禦使, 黃衡爲左防禦使, 各率軍官三十人, 卽日馳赴, 命發京畿·江原道·忠淸道三道兵, 剋期戰赴。時衡以貪酷失職家居, 聞是命, 攘臂大言曰, 朝廷以我爲木屐, 當雨始用耳。上又以左議政柳顯汀〔柳順汀〕爲都元帥, 朴永文·安潤德爲副。順汀憚行, 白於上曰, 右相成希顔, 好謀善斷, 可委大事, 希顔曰, 諳習軍事, 臣不如順汀, 上乃以希顔, 爲都體察使。聃年等, 至熊川, 領兵五千, 水陸幷進。賊退屯薺浦城外, 分據三峯。衡揮旗奮勇先入, 聃年不進, 衡拿其麾下卒斬之。聃年始鳴鼓合戰, 令先鋒人持鹿角木, 以禦衝突, 賊不敢逼。又以投石軍爲一隊攻之, 賊盾盡破, 東峰先潰, 西南峯繼之。賊先以船載老弱, 且戰且走, 諸軍薄之, 賊爭舟自相刃殺, 中矢溺死者, 不知其數, 斬獲三百級, 焚其巢穴, 夷其廬〈舍〉。衡欲因此, 進據馬島, 不果。捷聞, 遣承旨宋千喜, 宣慰南征將士。五月, 師還, 行賞有差。始國家於三浦設館, 以待倭使, 至是盡去之, 以示絶和。潤德浮誇駑㥘, 本非將才, 及有南征之命, 甚懼, 遷延不發者久之, 聞衡等戰勝, 進至薺浦, 飛啓上功, 語多張皇。臺臣以破賊者, 乃防禦使, 而潤德自爲己功, 請罪之。上不許。
中宗十八年, 癸未。, 日本倭奴藤原中林等二起, 到上國寧波府, 自相搆亂, 因殺邊將, 走歸。藤原中林, 被獲于我國黃海道, 望古多羅, 被獲于全羅道, 遣陪臣成世昌奏聞, 仍獻俘䤋及倭所搶漢人。帝降勅褒奬, 賜銀及表裏, 又賜領首等官銀彩段有差。
壬子明宗七年, 倭人與中國倭客商, 漂到旌義縣, 殺死人民, 被官軍敗退。餘賊三十餘人, 登漢挐山, 藏伏。官軍生擒倭賊望古三夫羅, 餘賊陰奪本鎭小船遁去, 流望古三夫羅于成川, 以濟州牧金忠烈, 不能禦賊, 遣南致勤代之。
癸丑明宗八年, 倭賊與中國客商, 漂到康翎縣, 轉往龍媒鎭, 殺害我民。官軍生擒倭三浦邯古羅等二名, 幷望古三夫羅俱順付。冬至使李澤, 奏聞獻俘。帝降勅褒奬, 賜銀錢, 仍賞獻俘陪臣及領兵官等有差。
乙卯明宗十年五月, 倭寇全羅道, 遣都巡察使李浚慶及金景錫·南致勳等, 擊敗走之。倭船六十餘艘, 來圍達梁鎭, 兵使元績, 脫衣笠投城外, 爲乞降狀, 賊知勢窘, 急攻之,城陷, 殺績及長興府使韓蘊, 擄靈巖郡守李德堅, 連陷於蘭浦·長興·康津等邑, 殺掠不可勝記。國內大震, 以李浚慶爲都巡察使, 金景錫·南致勳爲左右防禦使以禦之。德堅回自賊營, 致賊語曰, 若給軍食, 便當退。命斬之以徇。 景錫屯靈巖, 賊進逼城下, 全州府尹李潤慶, 率兵來援。潤慶素善養士, 與景錫合軍出戰, 賊大敗, 斬獲二百餘級。致勳亦赴靈巖, 未幾以爲各爲所部, 卽率麾下以歸。賊又犯鹿島, 致勳自興陽馳進, 賊戰不利退遁, 致勳以舟師進擊殲之。時倭新學銃丸法於大明海賊, 一丸輒貫甲二三札。致勳大造蒙衝戰艦, 飛樓三層載糧, 中運櫓, 上發矢, 四圍高楯, 以防賊丸, 前設大砲, 後置撞竿, 以此獲捷。浚慶馳啓曰, 使賊知舟之可用, 水戰之可畏, 比之陸戰之勝, 尤有光焉。賊之始至, 列鎭奔潰, 獨海南縣監邊協固守, 於城外, 多設伏弩菱鐵, 賊來覘者, 皆被傷而退。協觀民耕種安業, 而躬自率兵以防之, 事定, 陞拜長興府使, 潤慶亦以功, 超拜全羅監司。倭自靈巖敗歸, 又犯濟州, 牧使金秀文, 閉城拒守, 發天字統箇〔天字銃筒 〕。倭懼送還俘擄, 且乞糧, 秀文以大箭繫, 書射之曰, 我知防禦而已, 餘非所知。及賊退, 令輕騎追躡, 大破之。
丁亥宣祖二十年, 倭寇全羅道陷鹿島。萬戶李大元, 以孤軍逆戰, 戰于損竹島, 援絶死之。水使沈巖, 節制失律, 拿致誅之。以邊協爲防禦使, 往討之。協入對曰, 此賊風至, 初無入寇意, 想已退矣, 未到界, 賊果遁去。協嘗告于上曰, 朝倭熟知三路形勢, 日本强甚, 馬島變詐, 他日之虞不可言。又爲子姪曰, 吾觀天文, 不出十年, 國家且苦兵矣。後卒如其言。
壬辰宣祖二十五年四月, 倭擧國來寇, 陷釜山鎭。巡邊使李鎰, 大敗走歸。申砬戰於忠州死之。車駕西巡至義州, 遼東副摠兵祖承訓, 率兵五千來援, 不利而退。十二月, 天朝以遼東都督李如松, 爲主將, 率兵四萬餘人來捄。壬辰事, 正史·裨說記載無漏, 故只錄其槪。
癸巳宣祖二十六年正月, 復平壤。四月, 賊棄京城, 退屯慶尙道海邊。十月, 車駕還都。
丁酉宣祖三十年, 倭寇再動。天朝以摠兵麻貴爲提督, 統兵十四萬來救。
戊戌宣祖三十一年, 秀吉死, 諸賊卷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