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지春官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지 목록



陵寢
穆祖德陵, 在咸興西北加平, 癸坐丁向。初葬于慶興城南, 太宗十年庚寅, 移葬于此。
孝恭王妃李氏安陵, 與大王陵同原。初葬于慶興城南, 太宗庚寅, 移葬。
慶興府南十里許赤池, 池中圓峯, 高三十五步, 圍九十步, 四面沮洳, 人未易通行。穆祖陵在峰上, 於其葬也, 中國人來相之曰, 後必有子孫興王者。王妃陵, 在德陵之北。太宗十年, 因野人之亂, 遷二陵于咸興府哈蘭北同塋。○監司南九萬疏云, 古德陵·古安陵, 在豆滿江北鐵龍之埋山, 邊民傳說。
翼祖智陵, 在安邊西湍谷縣, 壬坐丙向。
貞淑王妃崔氏淑陵, 在文川東草閒社, 甲坐庚向。
度祖義陵, 在咸興東雲田社, 壬坐丙向。
敬順王妃朴氏純陵, 在咸興東東溟社, 壬坐丙向。
桓祖定陵, 在咸興東歸州洞, 乙坐辛向, 庚子八月丙申, 葬。有神道碑銘, 鄭摠撰。舊碑, 李穡撰。壬辰, 爲倭寇所碎, 宣廟辛亥, 改建。
懿惠王后崔氏和陵, 與大王陵同原。
太宗嘗命晉山府院君河崙, 巡審咸吉道陵寢, 幸東郊餞之。崙回至定平, 卒。
太祖康獻大王健元陵, 在楊州儉巖山, 癸坐丁向。戊子九月九日, 葬。有神道碑。
神懿王妃韓氏齊陵, 在豐德北栗村, 甲坐庚向。有神道碑銘。
神德王妃康氏貞陵, 在楊州南沙阿里, 庚坐甲向。丁丑正月, 葬于漢陽城內皇華坊北原, 太宗九年己丑二月二十三日, 移葬于此。
定宗恭靖大王厚陵, 在豐德東興敎洞, 癸坐丁向。庚子正月初三日, 葬。
定安王妃金氏, 同葬厚陵。壬辰八月八日, 葬。
太宗恭定大王獻陵, 在廣州西大母山, 乾坐巽向。壬寅九月六日, 葬。有神道碑。
元敬王妃閔氏, 與大王陵同原。庚子九月十七日, 葬。
世宗莊憲大王英陵, 在驪州西北城山子坐午向。庚子六月, 初葬廣州獻陵西岡, 睿宗元年己丑三月六日, 移葬于此。有神道碑銘。
昭憲王妃沈氏, 與大王陵同原。丙寅七月, 葬于廣州, 己丑三月, 移。
文宗恭順大王顯陵, 在楊州健元陵東岡, 癸坐丁向。壬申九月朔, 葬。
顯德王妃權氏顯陵, 在大王陵左岡, 庚坐申向。始辛酉九月, 葬于安山, 號昭陵, 至中宗八年癸酉四月二十一日, 改葬于此。
端宗恭懿大王莊陵, 在寧越北冬乙旨, 辛坐乙向, 有表石。丁丑十月, 葬。
定順王妃宋氏思陵, 在楊州南群場里, 癸坐丁向。辛巳六月, 葬。
世祖惠莊大王光陵, 在楊州東注葉山直洞, 子坐午向。戊子十一月二十八日, 葬。
貞熹王妃尹氏光陵, 在大王陵東岡, 丑坐未向。癸卯六月十二日, 葬。
德宗懷簡大王敬陵, 在高陽東蜂峴, 艮坐坤向。丁丑十一月二十四日, 葬。
昭惠王妃韓氏敬陵, 在大王陵右岡, 癸坐丁向。甲子五月, 葬。
睿宗襄悼大王昌陵, 在高陽敬陵北岡, 艮坐坤向。庚寅二月五日, 葬。
章順王妃韓氏恭陵, 在坡州南普施洞, 戌坐辰向。壬子二月二十五日, 葬。
安順王妃韓氏昌陵, 在大王陵左岡, 艮坐坤向。己未二月十四日, 葬。
成宗康靖大王宣陵, 在廣州西學堂洞, 壬坐丙向。乙卯四月六日, 葬。壬辰倭亂, 被倭發掘, 故虛葬玉灰。靖陵同。
恭惠王妃韓氏順陵, 在坡州恭陵南岡, 卯坐酉向。甲子六月七日, 葬。
貞顯王妃尹氏宣陵, 在大王陵左岡, 艮坐坤向。庚寅十月二十九日, 葬。
中宗恭僖大王靖陵, 在廣州宣陵東岡, 乾坐巽向。乙巳二月, 葬于高陽禧陵, 明宗十七年壬戌九月四日, 移葬于此。壬辰倭亂, 被倭發掘。
中宗初葬高陽, 與禧陵同塋。至明宗朝, 妖僧普雨, 久爲報恩寺住持, 欲移中宗陵寢於寺側, 以固其勢, 乃謂宣陵近處有吉兆, 文定頗信之。權相尹元衡, 逢迎慈旨, 脅持諸大臣, 安玹等, 皆依阿不敢違。竟遷陵, 而地勢卑下, 補土之功, 費累巨萬。每年江水, 漲入陵前, 齋室半沒于水, 輿情憤惋。文定之薨, 不得已改卜他處, 物議皆欲遷陵, 而又以再遷爲難。至宣祖十四年, 命三公·六卿, 往審靖陵形勢, 還啓, 江水雖漲, 去穴道甚遠, 無滲潤之患, 只當以土石塡補, 以退水勢, 移造齋室于高燥之地。上允之。宣祖癸巳四月, 倭賊發宣·靖兩陵。賊退議改, 賓廳啓曰, 靖陵改卜之後, 有時江漲侵入於紅箭門, 祭物輸轉, 多以小船往來於丁字閣, 群情每以爲未安。文定王后喪, 明廟傳敎曰, 遷陵之後, 國無吉事, 至於別卜泰陵。今者慘慟之禍, 至於此極, 靖陵旣不可仍用, 改卜之地, 不可不預定, 今宜還舊陵。其後賓廳再啓曰, 昔日衣冠, 亦無可尋, 莫若於前體魄所安之地, 因奉之爲愈也。答曰, 依啓。
端敬王妃愼氏溫陵, 在楊州西山長興面水回洞, 亥坐巳向。丁巳十二月, 葬。
章敬王妃尹氏禧陵, 在高陽南元堂里, 艮坐坤向。始乙亥閏四月, 葬于廣州獻陵右岡, 中宗三十二年丁酉, 移葬于此。
文定王妃尹氏泰陵, 〈在〉楊州南蘆原面, 壬坐丙向。乙丑七月十五日, 葬。
仁宗榮靖大王孝陵, 在高陽禧陵西岡, 艮坐坤向。乙巳十月十五日, 葬。
仁聖王妃朴氏, 與大王陵同原。戊寅二月十五日, 葬。
明宗恭憲大王康陵, 在楊州泰陵東岡, 亥坐巳向。丁卯九月二十二日, 葬。
仁順王妃沈氏, 與大王同原。乙亥四月二十八日, 葬。
宣祖昭敬大王穆陵, 在楊州健元陵第二岡, 壬坐丙向。始戊申六月, 葬于健元陵西岡, 仁祖八年庚午, 移葬于此。
仁祖庚午, 原州牧使沈命世上疏言, 穆陵地不吉, 且有水氣。上瞿然詢于諸臣, 咸曰健元陵第二岡, 先王所屬意, 而戊申以年月不利, 不克用矣, 今不可舍此。上從之。
懿仁王妃朴氏穆陵, 在大王陵左岡, 壬坐丙向。庚子十二月二十二日, 葬。初號裕陵。
仁穆王妃金氏穆陵, 在大王陵左岡, 甲坐庚向。壬申十月初六日, 葬。初號惠陵。
元宗恭良大王章陵, 在金浦後岡, 子坐午向。始庚申二月, 葬于楊州群場里, 仁祖五年〈丁卯〉八月八月二十七日, 移葬于此。初墓號興慶園, 追崇後, 進號爲章陵。
仁獻王妃具氏, 與大王陵同原。丙寅五月十八日, 葬。墓號毓慶園, 大王移葬後, 合稱興慶園, 追崇後, 進陵號。
仁祖憲文大王長陵, 在楊州(似坡字之誤)난외주坡州是交河。北雲川里, 卯坐酉向。己丑九月二十五日, 葬。今上七年辛亥八月十三日, 移葬交河舊治後, 子坐午向, 有表石。
長陵始定, 相臣趙翼, 疏請遷奉, 至肅宗丁卯, 有許賓者, 又上疏更申之。上以風水之說不可動撓, 不聽。今上辛亥, 左相李㙫等白, 陵上蛇虺成群, 不可不移, 且言當時役僧, 已有棄正穴用蛇穴之歌。上命右相趙文命往審之, 遂移葬。
仁烈王妃韓氏長陵, 與大王陵同原。
莊烈王妃趙氏徽陵, 在楊州健元陵西岡, 酉坐卯向。戊辰十二月十六日, 葬。
孝宗宣文大王寧陵, 在驪州英陵東弘濟洞, 子坐午向。始己亥十月, 葬楊州健元陵西岡, 顯宗十四年癸丑十月十七日, 移葬于此。有表石。
顯宗癸丑, 宗臣靈林副令翼秀上疏言, 封陵之制甚疎, 故逐年有修理之役。上命大臣·諸宰·三司往審後, 命拿封陵時監董諸臣, 以次定罪, 卽擧移葬之禮。
仁宣王妃張氏, 與大王陵同原。甲寅六月四日, 葬。
顯宗純文大王崇陵, 在楊州健元陵西南別岡, 酉坐卯向。甲寅十二月十三日, 葬。有表石。
明聖王妃金氏, 與大王陵同原。甲子四月五日, 葬。
肅宗章文大王明陵, 在高陽敬陵東岡, 甲坐庚向。庚子十月二十日, 葬。有表石。
先是厚陵象設欄干石之類, 體制稍儉, 及莊陵·思陵之改封也, 肅宗命一依厚陵, 而因作定制。其後辛巳仁顯王后之葬及庚子肅廟之葬亦然。明陵欄干石, 旣逼近, 莎草屢損, 故今上甲子夏, 改封稍損圓經。
仁敬王妃金氏翼陵, 在高陽敬陵東岡, 丑坐未向。辛酉二月二十二日, 葬。有表石。
仁顯王妃閔氏, 與大王陵同原。辛巳十二月九日, 葬。
景宗德文大王懿陵, 在楊州南天藏山, 申坐寅向。甲辰十二月十六日, 葬。有表石。
端懿王妃沈氏惠陵, 在楊州崇陵左岡, 酉坐卯向。戊戌四月十九日, 葬。
宣懿王妃魚氏, 與大王陵同原。庚戌十月十九日, 葬。
順懷世子, 明宗子, 年十三卒, 墓在京畿高陽敬陵左岡, 恭懷嬪尹氏祔。謹按順懷世子, 初聘黃氏, 親迎不遠, 黃氏忽患腹痛, 上以爲, 病人不可配東宮, 降爲良娣, 未幾卒, 葬於黃家先壟, 亦不立主。次嬪恭懷嬪尹氏, 宣祖壬辰, 卒, 未葬而倭寇至, 大駕去邠, 倉卒權埋於景福宮後園。及亂定還都, 掘地求之, 終不得。此見於參判李廷馨東閣雜記, 東平尉鄭載崙聞見錄者如此。璿源譜略所謂恭懷嬪尹氏, 祔葬於順懷世子者, 蓋虛葬云爾。又按許筠宮詞記, 宣祖盛德曰, 特敎膳夫催作鱠, 飰時先進德嬪宮, 以此推之, 尹嬪生時, 進號德嬪, 及薨, 諡曰恭懷也。世子嬪神主埋安事, 詳見宗廟條及昭顯世子廟下。
昭顯世子, 仁祖子, 年三十四卒, 墓在孝陵右岡。愍懷嬪姜氏墓, 在衿川鵞房里。
孝章世子, 年十卒, 墓在京畿坡州。

附錄
太祖健元陵碑, 文忠公權近所製, 太宗獻陵碑, 文肅公卞季良所製, 世宗英陵碑, 文成公鄭麟趾所製。及文宗顯陵, 依三陵例, 將豎碑, 功已就緖, 獻議者以爲, 自古人君之事跡, 備載國史, 不必如士大夫之神道碑, 請罷, 從之。後日英陵之遷驪州, 亦埋碑不用, 國朝陵寢不立碑, 自顯陵始。其諸陵寢, 或立碑, 記其爲某王陵而已。
神懿王妃齊陵神道碑銘, 國初相臣權近所撰, 宣祖壬辰, 爲倭寇所碎。今上十七年辛酉, 道臣請重豎, 而時詘未遑。甲子, 因宗臣礪恩君疏, 遂建之。○健元陵碑文中, 天字皆書於極行, 及齊陵碑之重建也, 上下敎曰, 帝王之道, 當以敬天爲先。張子西銘, 豈不曰乾稱父坤稱母耶。先朝之古事如此, 今番碑文書寫時, 天字亦間字書之。此後則章奏及凡文書, 依此爲之可也。
山陵, 舊行四時大享及臘享, 一如宗廟。仁祖初, 以竝行於陵廟, 涉乎煩瀆, 罷之。又有朔望享陵之禮, 今罷, 只朔望焚香。
世宗立文昭殿, 忌日祭之。宣祖壬辰倭亂時, 文昭殿火, 自是後, 移享于山陵。世宗受禪, 三月, 召知申事趙末生·代言李明德·金孝孫等曰, 人之壽夭, 皆天所定。今誠寧之葬, 欲從三月之制, 書雲觀, 拘於陰陽禁忌, 謂四月五日雖吉, 但以太歲壓予本命, 更卜明年正月。予不信此言, 以已然之事言之, 歲在辛之葬, 乃予太歲壓也, 歲戊子我太祖安陵之日, 壓上王本命, 皆無凶害。古者卿·士·庶人之葬, 各有月數, 而世俗拘於陰陽之忌, 不遵古制。欲垂法後世, 當自宗室始。誠寧之葬, 當從先王定制, 且令書雲觀, 毋得更言。
宣祖初卽位, 明宗之喪, 當以十月葬, 而日官以爲不吉。大臣與日官, 定議以九月卜葬, 乃第四月也。儒生李愈上疏, 譏其渴葬, 王大妃下敎曰, 吉凶在於天, 日官之言, 何足取信, 定以十月十五日, 下玄宮。領議政李浚慶·左議政李蓂啓曰, 葬不擇吉凶, 雖是盛意, 但安厝先靈, 而用凶日, 則恐在天之靈, 亦未安也。大妃乃從其請。
顯宗庚子八月, 寧陵石築傾陷, 議于大臣·儒臣, 兵曹判書宋時烈議, 古禮, 天子之外, 皆用直下爲壙之制, 則父王之葬, 尙未免築土於椑上。而程子以先帝之陵, 用木骨鐵罩制, 勢必有日後之患, 故必欲祔葬后喪, 因而撤去鐵罩, 改用石槨。夫撤鐵用石之際, 必有大動作·大震驚, 而程子猶云然者, 誠以臣子奉安君父之慮, 不可以姑息爲也。夫石屛之制, 只爲觀美, 而高危難固, 終致傾圮, 此必然之勢也。竊聞英陵, 不用其制, 只爲土封。臣意欲因本事而懲毖, 撤去石屛, 於事於理, 可謂兩得。朱子嘗謂, 仁皇儉德, 冠冕百王, 而因山之奉, 煩費若此, 豈其心哉。程子亦以崇厚陵寢, 爲違先王之儉德, 損嗣王之孝道, 無益於實, 而有累於後, 此皆格言至論也。及改葬寧陵, 不用屛風·莎臺石, 是後諸陵皆然。
肅宗丁亥, 特進官閔鎭遠陳啓, 山陵忌辰祭時, 宜有自上擧哀之節, 命議大臣。領相崔錫鼎以爲, 儀禮士喪禮, 有忌日哭于宗室之文, 朱子家禮, 亦有哭祭之節。然禮曰, 居喪之服, 祭祀之禮, 哭泣之節, 皆如其國之故, 喪祭從先祖一語, 雖不爲孟子所取, 旣載於儀禮通解。我朝忌辰哭泣之禮, 不著於五禮儀, 帝王家禮, 與士庶有異故也。不可輕改祖宗已定之禮。判府事徐宗泰以爲, 考通典及皇朝集禮, 古之帝王, 雖有拜陵哭泣之時, 而忌辰之儀, 未有著見處。若欲哭臨, 則不以世代疎昵而有所偏擧, 君上又不可以獨行, 儀節之間, 多有窒礙。其他南九萬·柳尙運, 皆以爲不可行, 獨判府事李畬, 以爲宜行。上命從領相議施行。
肅宗癸酉春, 楊州儒生輩上疏以爲, 列聖九陵, 在於楊州, 乞減本州田稅·收米兩役之一, 以紓民力。廟議以惟正之供難之, 上特命永減收米, 以示軫恤。
每歲春秋, 各道觀察使奉審陵墓及胎峰以啓。大典云, 每歲, 禮曹同提調, 奉審廟陵壇墓啓聞, 而今則惟春秋禮曹堂郞·戶曹堂郞及宗廟提調, 奉審宗廟而已。○各陵上, 莎草枯損與崩頹, 或石物傷損, 則大臣·禮曹堂上郞廳·觀象監提調·繕工監提調各一員, 監役官·相地官·畫員各一員, 進去奉審。修改時同, 但無相地官, 有奏時官。○曲墻崩頹及修改, 禮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 外面崩頹, 郞廳獨進。○丁字閣頹傷, 禮曹堂郞進去奉審, 修改, 堂上獨進。○陵上莎臺石·屛風石塗灰時, 無奉審節次, 修改, 禮曹堂·郞同進。○咸鏡道四祖陵殿及江原道莊陵, 五年一奉審, 禮曹堂上進去。○麗王諸陵, 三年一奉審, 禮曹郞廳進去。○每年正朝祭各陵獻官, 奉審陵上雜草·雜木有無以啓, 祧遷陵, 寒食祭官, 奉審以啓。○各墓順懷墓·昭顯·愍懷墓·孝章墓。墓上莎草枯損與崩頹, 則禮曹堂郞進去奉審, 修改同。曲墻·丁字閣頹傷, 與各陵同。○各陵·各墓伐木, 禮曹郞廳獨進。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