춘관지春官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춘관지 목록



宗廟·永寧殿以奉祧主。
太祖二年癸酉二月, 三司左僕射領書雲觀事權仲和, 進新都宗廟·社稷·宮殿·朝市形勢之圖。上命書雲觀及風水學人李陽達·裴〈尙〉忠等, 審視面勢。
三年甲戌十月, 遷都漢陽。十一月, 上率都評議使司及書雲觀史〔吏〕員, 相宗廟·社稷之地, 置工作局, 駕幸龍山, 觀宗廟營建之材。十二月, 上親觀開基。
四年乙亥九月, 太廟告成, 在東部蓮花坊。太廟太室七間, 同堂異室。內作石室五間, 翼室各二間, 功臣堂五間, 神門三間, 東門三間, 西門一間。繚以周垣。外有神廚七間, 享官廳五間, 左右行廊各五間, 南行廊九間, 齋宮五間。十月, 上躬享焉, 吉昌君權近, 撰神廟詩四章以進。太祖旣立宗廟, 又置啓聖殿, 以奉先王。卽原廟也。
太宗十五年乙未正月, 上以廟室太狹, 難於饋奠, 謂河崙曰, 初頭有司, 經度失宜。今欲改之, 何如? 崙曰, 同堂異室, 始於漢明, 歷代因循, 遂不復三代之制。宋神宗有意復古, 宋儒美之。今能復古制, 萬世幸甚。朴信曰, 宗廟至重, 不可輕改, 遂止。許稠進宗廟酌獻儀註, 有逐位酌獻再拜之節。禮曹啓稟改定, 五室畢獻後, 乃泰階再拜。
十六年丙申正月, 命作宗廟墻垣北門, 開捷逕也。上曰, 前朝之君, 卽位以來, 親享不過一二, 故當其詣廟之時, 必備盛禮。予欲以歲事爲常, 何必如彼其煩? 當祭之日, 率淸齋近臣, 從間道以往可也。命作北小門, 命知申事趙末生, 由是門奉香先詣。
世宗三年辛丑, 儀禮詳定所及禮曹啓曰, 臺諫·侍從二品以上會議, 皆謂穆祖當遷, 依宋朝追崇僖·順·翼·宣四祖例, 請令有司, 別建祧廟, 從之。時摠制金月下, 女眞人也, 不解一字, 性本純直, 亦以二品, 與會儀之列。郞官曰, 宗廟誰可爲不遷之尊? 曰太祖。曰追尊四祖當祀否, 曰不可不祀。時人服其議與古人合。於是議別廟之地, 左議政朴訔·參贊卞季良以爲, 四祖殿, 若建於太室之西, 則宗廟太祖以下皆子孫也。卑者在側, 而四時大享, 尊者不與, 於人情未安, 宜建與宗廟隔遠之地。時上王在豊壤聞之曰, 祖宗在天之靈, 豈以地之遠近, 有聞不聞耶? 宜建於太室之西, 號曰永寧殿, 祖宗·子孫, 有俱安之意也。遂命禮曹判書李之剛·參判河演·參議許晐·兵曹判書李明德·知申事金益精等, 與相地人李陽達·高聞安〔高仲安〕·尹敦智, 卜永寧殿基於宗廟西。參贊許稠啓曰, 宗廟五室甚狹, 每當行祭, 進退甚難。今創祧室, 何必一依其制? 上遣李明德, 啓于上王, 上王曰, 宗廟雖隘, 自太祖傳至四君, 事無欠闕, 何必改作? 祧室之制, 亦依此造焉。六月, 朱書前字於神主櫝前, 以別前後。
○十月, 永寧殿成, 凡四間, 東西夾室三間。令宗廟署兼掌, 只享春秋大享, 而祭品視宗廟。
燕山二年丙辰正月己亥, 成宗當陞祔, 命召大臣及六曹參議以上, 議廟制。愼承善·魚世謙·李克墩·成俔·申從濩·安璟等議曰, 太宗神功聖德, 當享百世, 雖親盡, 固不可遷。今成宗陞祔, 室數不足, 宜增構一室。但太宗嘗語世宗曰, 宗廟創構, 太祖屢嘗親享, 傳至四君, 不可改構, 然則今難增室。依傳敎, 奉文宗神主, 安于宗廟翼室, 奉恭靜王神位于永寧翼室, 恭靜享祀, 依四祖例, 只享春秋, 庶合時宜。上從之。副提學朴處綸等上箚, 請增室以祔成宗, 且言文宗不當遷。不從。
明宗元年丙午三月甲子, 禮曹判書尹漑·參判洪暹啓曰, 五禮儀圖, 雖云太祖一位, 昭穆各二位, 而見立太室七間·東西各有夾室二間, 太祖居第一間爲一室, 太宗居第二間爲二室, 世宗居三間爲三室, 文宗居西夾室爲四室, 世祖居第四間爲五室, 德宗居第五間爲六室, 睿宗居第六間爲七室, 成宗居第七間爲八室。太宗·世宗爲百世不遷之主, 文宗與世祖爲一世, 而世祖亦爲百世不遷之主。德宗與睿宗爲一世, 成宗爲一世, 今祔中廟, 四世六王, 乃爲二昭二穆, 增建之擧, 在所不已。成宗祔廟時, 已有增室之議, 而竟遷文宗於夾室, 當時議者, 以爲未安。中宗新祔, 仁宗又將祔焉, 必增建三間乃可。上允之。
宣祖三年己巳, 陞祔仁宗·明宗於文昭殿。初太祖昇遐, 魂殿號曰仁昭, 後改爲文昭。太宗原廟號曰廣孝殿。各在都城之內。
世宗十五年癸丑, 倣原廟之制, 立殿於景福宮東隅延春門之內, 自西而東, 仍舊曰文昭。於是親祭于舊文昭及廣孝殿, 移安于新文昭殿, 以事生之禮事焉。兩時上食, 一時茶禮, 但饌不用魚肉。藏主於後寢, 同堂異室, 四時·有事, 則合享於前殿。太祖南向, 四廟列東西如, 昭穆之制。後成宗追崇德宗, 以德宗與睿宗爲兄弟, 且未卽位, 不可竝入文昭殿, 故別立延恩殿於神武門之內以祀。及仁宗當陞祔, 李芑·尹元衡等以爲, 文昭但享四親, 若仁宗陞祔, 則世祖當祧, 而世祖親未盡, 不可遷, 且以仁宗, 爲未踰年之君, 於是移祔仁宗於延恩殿。大司憲安玹·大司諫李箕·副提學周世鵬等, 伏閤爭之, 不能得。國人悲憤, 以爲元衡等, 有疎薄仁宗之意而然也。至是明宗喪畢當祔, 禮官請與仁宗同祔文昭。但後寢及前殿皆窄, 不能容。諫院引嘗爲君臣, 便同父子之說, 以爲當初遺訓, 無過五室, 仁廟入祔, 睿廟當遷。上可之, 而議者皆以爲, 祖仁考明, 非但名實大乖, 睿宗於當宁, 爲高祖之親, 遞出未安。領相李浚慶, 請仍祔仁宗於延恩, 三司·翰苑, 交章攻之。浚慶亦上疏自解, 竟從群議。遂於後寢東, 加造一間屋, 竝前爲六室。祧世祖以次陞祔, 以仁·明二代, 合爲一室, 而睿宗不遷, 獨前殿各祭時, 太祖居中, 四親主東西向, 爲昭穆之序。仁廟與明廟, 雖以兄弟, 故同居一位, 而室則有異。殿中無餘地可設, 大臣欲拆開殿宇, 以容加設之位。時右贊成李滉, 被召在京建議, 古者祫享之位, 太祖東向, 昭穆南北向。我朝宗廟無祫享儀, 只於原廟有祫享, 而位次非古。今前殿之制, 東西長, 南北短, 若因此會, 正太祖東向之位, 昭穆南北相向, 則殿不必改作, 而有因事復古之美。李浚慶以爲, 祖宗所定坐向, 今不可卒革, 且原廟不可用古禮。竟不行。李珥聞之歎曰, 李滉自度不能廢, 原廟中行古禮, 是亦處變而得中。大臣非有定見, 只欲苟循流俗, 以沮儒者之議, 宜乎賢者之不立朝也。前殿終有狹窄不容之患。戶曹參判柳景深以爲, 祭器形制太大, 若更鑄適用, 則居雖不改, 而恢乎有餘地。衆〈從〉之, 遂設都監, 景深爲提調, 改鑄祭器用之, 而上未之見也。一日上親視膳于文昭殿, 見其制陋小, 膳皆減削, 大恕, 悉命打碎新鑄器。任事者懼得罪, 竟無事。後壬辰亂, 景福宮火, 文昭殿亦入其中, 遂廢。謹按, 宣廟寶鑑云, 壬辰文昭位版, 初瘞于殿內, 金千鎰分人入城, 陰取以來, 奉安于江華。但未知亂定以後事也。○上嘗御朝講, 大臣權轍啓曰, 明宗當祔, 宜預講遞遷之節。朴淳曰, 五禮儀言, 太祖一位, 昭二位穆二位, 又言同昭穆共一位。先王之規, 昭然已定。經筵官奇大升曰, 仁·明爲考, 中宗爲祖, 成宗爲曾祖, 德睿爲高祖。有功德不遷之位, 當論於親盡欲祧之後, 不可預議於四親之內也。上又問群臣以文宗遞遷事, 大升對曰, 成宗初年, 文昭殿室數未備, 而乃敢遞出文宗。其時成宗, 引見群臣而問之, 群臣飭〔飾〕辭以對, 祖宗事善, 則固當萬世不改, 若未盡之事, 則改之無傷。太祖殺鄭夢周, 而太宗褒贈, 太祖盡殺王氏, 而太宗立崇義殿, 世祖黜昭陵, 而中宗復其位, 此宜爲法。
二十五年壬辰, 倭入寇, 車駕西巡。方自開城府離發, 倉卒埋廟廟난외주 廟是社。主於穆淸殿。宗臣錦山君誠胤號泣曰, 不當委神主於賊所。於是達夜馳至開城府, 奉還至平壤。車駕轉向義州, 命世子奉廟社, 別由他路, 自博川入黃海·江原等道, 以圖興復。倭將平秀家, 館於宗廟, 夜有怪, 倭多暴死。秀家懼, 移寓小公主宅, 而焚宗廟。癸巳四月, 賊退, 十月, 車駕還都, 先哭宗廟墟, 權奉廟社主於沈義謙家。
三十年丁酉, 倭寇再動, 廟社主西遷, 至黃海道遂安郡, 十月, 復還都。
三十六年癸卯十月, 命重建太廟。
四十年丁未, 時宗廟重建之役方始, 上欲因此復古制, 命弘文館, 博考古今廟制以啓, 又下敎曰, 今適重建太廟, 若於此時, 遵倣古制, 以正東方之謬, 不亦宜乎。朝廷之上, 必有知禮好古之通儒, 商議處之。弘文館上箚曰, 我國宗廟, 通爲十室, 而只擧古禮五廟, 不論世室之制。必須先講于此, 方不背於古禮。若依周制及朱子議, 旣立太祖廟, 又爲世室, 以奉不遷之位, 二昭二穆, 常爲四親, 兄弟相繼, 共爲一廟, 則似無拘礙之患。傳曰, 禮曹更議。啓曰, 同堂異室之制, 特出於漢明之遺詔, 故朱子深惡之。頃日聖敎曰, 遵倣古制, 以正其制, 與朱子意同符。況古者昭穆, 各專一廟, 昭不見穆, 穆不見昭, 各專東向之尊, 而無相壓之嫌。今我廟制, 雖曰異室, 旣在同堂之內, 只隔一壁, 背尊而坐, 太祖最在群背之後, 違情悖禮甚焉。朱子以僻處一隅, 猶以爲失太祖之尊, 今以太祖之尊, 更在群背之後, 此皆亦謂東方之謬也。皇明廟制, 出於太祖, 其制後寢前殿, 而在寢則太廟居中南向, 昭在左, 穆在右, 以次橫列, 坐皆南向。出殿則太祖獨居南向之尊, 昭穆東西相向, 以次而南, 雖不免同堂異室, 而其義則自別。且是時王之制, 藩國宜遵而行之。又命議于大臣。李元翼·李德馨·尹承勳·李恒福·柳永慶·許頊·韓應寅·沈喜壽等皆以爲, 列聖坐次, 只泥於古者廟皆南向主皆東向之說, 牽强附合, 陋謬甚矣, 尤當先正者也。其他古制, 恐難猝復, 宜因舊爲宜。上曰, 議論如是, 恐難成矣。
光海戊申, 宗廟·永寧殿重修告訖, 六月二十九日, 移奉頒赦。
仁祖三年乙丑, 自逆适變後, 國用蕩殘, 廢朔望祭祀。禮判李廷龜啓請復行, 只奠酒果脯醢, 旣而因持平李景義啓, 復用犧牲。
十一年癸酉, 禮判洪瑞鳳啓曰, 廟主題式, 明有所據, 宣祖大王主面, 不書有明贈諡四字。此必初喪題虞主時, 不考主式, 而只據香室祝式而書之故也。宜改之。又以昏朝所上宣祖尊號啓統光憲凝道隆福貽謨垂裕廣休延慶十六字及懿仁王后明德顯淑四字諡, 皆出於群凶之手, 不可仍置, 改題削去。
十四年丙子冬, 廟主因避亂, 移入江都, 及亂定, 仁順王后神主見失。其他汚傷當改者, 又十一位, 皆改造。丁酉〔丁丑〕四月, 都承旨李景奭箚曰, 昔人有失火, 燒其廟主, 欲題新主於墓所, 問於李滉, 答曰, 死葬於野, 題主而卽返魂者, 使神安於生存之處也。神主火燒, 神魂漂散, 卽於前日安神之所, 設靈位, 焚香題主, 使之更依於新主可也。已返之魂, 豈可往依於體魄所在之處耶。夫求神之道, 貴賤一也。仁順后之題主, 宜就諸宗廟陟降之所。墓所, 體魄所托, 猶曰不可。況於一時權安之時敏堂乎。於是命待列聖神主移安後, 改題於宗廟。○
孝宗九年戊戌, 上欲親享太廟, 而奠幣·獻爵節奏甚繁, 上年高, 力不能逮, 將別行展謁之禮, 以無前規難之。議于諸大臣, 遂以朔望擇日展拜。
顯宗四年癸卯三月, 命添建永寧殿。殿之太室本四間, 後祧主漸增, 故添建東西夾室各二間。至是又將增立, 大臣諸宰以爲, 宜撤去左右翼室, 依太廟制度, 通建十間, 自四祖以下, 以西爲上, 次第奉安。議者以爲, 有二廟之嫌, 且違祧主藏於夾室之義, 不如依前添建翼室。旣而因旱災停役, 至丁未始建東西夾室各二間。太室奉穆·翼·度·桓四祖, 西夾奉定·文·端·德四宗, 東夾奉睿·仁·明·元四宗。
十年己酉, 命擧世子謁廟禮, 將議定行禮先後之節。判中樞宋時烈議, 古未有所據, 而唯家禮生子見祠堂之儀, 主人拜訖, 立於香案東, 母以子拜於兩階間。宜依此爲之。於是禮曹倣家禮定節目。上入廟庭行禮後, 世子自東門入廟庭。上仍立版位, 待世子展謁後, 行拜禮而出。
肅宗九年癸亥三月, 致詞奉朝賀宋時烈上箚, 以爲神懿元敬王后位版, 獨書王太后, 宜去太字, 祝版書王妃姓, 時位版則不書。其他列聖徽號, 或有字畫字音與實錄所考出有異同, 或有曾上徽號而不書於位版者, 皆宜改正。領議政金壽恒以爲, 太字宜改題去之。位版不書姓氏, 載於五禮儀。徽號, 雖有誤有闕, 然太廟神主, 皆無粉面, 刮磨改題, 爲至重且難, 宜姑仍舊。吏曹參議朴世采, 亦疏論太字不可不去。上從之。
十三年丁卯, 改祝版之式。初睿宗戊子, 禮曹啓稟定宗廟祭享祝文式, 皆稱孝曾子난외주 子是孫字。嗣王臣某, 皇某祖考。獨於文宗, 不稱孝曾孫, 且去屬稱。至明宗丙午, 禮官請改之, 大臣以爲文宗與世祖爲兄弟, 文宗不可與世祖竝稱故耳, 不可輕改。至宣祖朝, 禮判黃廷彧建議, 若値國恤, 則稱孤哀曾孫於太祖。是以新喪事, 太祖也, 宜改爲孝曾孫。宣祖從之。至是承旨李彦綱白曰, 他室則皆稱孝曾孫嗣王臣, 而於定宗·文宗·睿宗, 只稱嗣王臣, 至於德宗室, 則又稱國王臣, 於仁宗室, 稱孝曾侄孫, 皆改之爲當。大臣以爲, 此皆意有所在, 今不可猝改。至於仁宗室, 稱孝曾侄孫者, 似是因仁祖朝所稱而承沿不改也。此則當依定宗以下四室例, 改爲嗣王臣, 從之。今上辛亥, 又有改式之議, 上以不可猝改, 命置之。
二十年甲戌, 花春君瀞等上疏, 請追補太廟諸室諡冊文。蓋自第一室太祖大王至第六室中宗大王玉冊, 失於壬辰倭亂, 第七室宣祖大王·第八室元宗大王玉冊, 丙子亂中破傷, 埋於廟後潔地。其中太祖追諡冊·神德王后諡冊·太宗追諡冊獨存。上命考諸名山所藏實錄, 則實錄所載冊文, 亦不完備。且以追奉冊文時頭辭, 嗣王某謹遣臣某等, 語有所拘礙, 從古則不敢, 從今則未安, 遂置不擧。
二十二年丙子, 考大明會典, 以時王之制, 特命議定王妃及世子嬪謁太廟之儀。至壬午, 又行謁永寧殿之儀。拜位見下。
二十八年壬午, 始定每年春秋親謁太廟·永寧殿之禮。
三十一年乙酉, 上親審宗廟及永寧殿金寶·玉寶。穆·翼·度·桓四祖及宗廟第一室神德王后, 永寧殿第十一室明宗, 凡六位見闕, 其他諸室之寶, 亦多缺傷。上欲盡改之, 領議政崔錫鼎獻議曰, 禮祭服弊則改之, 而遺衣因而不補, 祭器毁則新之, 而宗器存而不修, 爲其祖宗舊藏, 貴在能守故也。於是其缺傷者因而不改。時宗廟署有故相臣尙震所述謄錄, 是數百年前故蹟, 而神懿王后及四祖金寶, 本不載錄。乃命竝與明宗金寶而追造奉安。當宁殿下元年乙巳四月, 禮曹啓, 宗廟正殿北階上, 卽列聖虞主埋安之地, 今無餘地。前頭大行大王小祥過行後, 虞主埋安之地, 不可不預定。遂退築東墻。
二年丙午, 增建太廟太室四間。神座, 凡十二室, 太祖·太宗·世宗·世祖·成宗·中宗·宣祖·仁祖·孝宗·顯宗·肅宗·景宗, 空室三間。是時移奉諸主于慶德宮, 增建後還安。
十五年己未, 始行親臨受誓戒之禮。詳見社稷條。
十六年庚申, 始行親傳香祝之禮。五禮儀傳香祝條, 有親行之儀, 而久廢不行, 至是始擧焉。
二十年甲子, 命改謁廟拜位。舊儀殿下王世子立位, 設於廟戶外之東西向, 世子北向, 王妃·世子嬪拜位, 設於廟戶外之西東向, 嬪北向。至是命從開元禮, 立拜位, 皆分設於廟庭東西。○禮曹判書閔應洙啓曰, 五禮儀以爲, 女子見舅姑時則四拜, 而見祠堂則再拜, 男子皆再拜, 而醮禮則四拜。皇朝禮八拜四拜, 列朝儀節, 亦不同。博詢而處之, 何如。左議政宋寅明議曰, 以家禮俠拜之文觀之, 女拜之倍於男拜, 禮意當然。儒臣尹鳳九議曰, 五禮儀與皇朝禮之拜數不同, 今未可知, 朱子謂, 男子再拜, 婦人四拜, 謂之俠拜。蓋婦人拜無揖, 首不至地, 故俠之也。大殿旣四拜, 則中宮依皇朝禮八拜, 似當。儒臣朴弼傅議曰, 通典雖婦人皆再拜, 朱子以婦人四拜, 謂之狹拜〔俠拜〕, 則今當遵此。上下敎曰, 王朝之禮, 宜從王朝禮, 俠拜禮, 置之。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