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
仁祖五年丁卯五月, 本曹草記, 湖南賑資, 江都陳米四千石, 稅船回還時, 分載下送, 待秋還報, 何如? 傳曰, 依爲之。陰雨之時, 無事回泊, 亦甚可慮, 無得多載, 以爲船輕易制之地, 可也。
十六年戊寅八月, 忠淸監司狀啓, 道內各邑還穀, 百石以上未滿千石者, 二十二邑, 萬石以下數千石者, 十五邑。使小邑之民, 各就附近大邑而受之, 秋後納於本邑, 則民有免飢之樂, 而邑有增穀之實。大邑所移之粟, 令以耗穀充上, 不出二三年, 還滿充數, 令該曹定奪施行。本曹啓目, 極爲便益, 待畢捧而處之, 何如? 依允。○同年, 江原監司狀啓, 各邑倉穀, 無不蕩然, 嶺東別收米, 北道輸送外, 餘存四百石, 移補嶺西軍餉, 則甚爲便當, 而輸運甚難。此米則使嶺東各官上送大同廳, 原州所納十斗米四百三十九石, 留上本州, 實是便好。本曹啓目, 原州十斗米, 元係大同, 一半米一半木, 題給貢人, 變後被兵七邑大同全減, 嶺西量減, 而原州又留捧, 本官只給木綿, 則貢人必多怨苦, 軍糧則以本道及附近處皮穀, 移轉作米儲置, 本道原州大同米·嶺東田稅作木, 依前上送, 何如? 傳曰, 嶺西軍餉, 亦係緊切, 原州大同廳米, 州倉捧留, 嶺東田稅餘米, 作木上送。
顯宗十二年辛亥二月, 濟州牧使狀啓, 沿海鹽石, 多數入送之意, 令廟堂稟處。備局啓目, 湖南戶曹鹽五百石, 趁速入送, 而未滿五百石, 則以常平穀貿送, 何如? 依允。
肅宗四年戊午十二月, 濟州牧使愼惟益狀啓, 羅里浦壬寅條魚藿, 準捧裝載, 而風勢不順, 開船無期, 湖南沿海穀, 趁歲前入送, 使羅里別將, 追後還報。備局啓目, 限四千石, 以穀在官土地船, 趁歲前發送, 魚藿換貿後, 繼送事許施, 何如? 依允。
十二年丙寅二月, 備局啓目, 濟州凶荒如此, 而元無煮鹽之規, 故曾於辛亥, 以本道戶曹鹽入送矣。今亦五百石入送事, 分付戶曹及本道,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三十年甲申二月, 吏曹判書李濡所啓, 北道凶荒, 每送嶺南之穀, 而海路險遠, 船運甚難, 不無後時之患。今若設倉於寧海·平海之間, 儲置數萬石之穀, 如楊津倉之例, 又於通川·歙谷·安邊·德源之間, 亦各設倉儲穀, 以爲凶歲推移之路。濟州移轉, 則宜於康津·海南等處, 設倉儲穀, 俾無臨時窘迫之歎, 而勿爲糶糴, 以新捧官穀, 相換分給, 則可無陳久逋欠之慮。且凶歲守令之措備賑穀希功望賞者, 反多貽害取怨, 使各邑設置賑廳於常平之時, 隨便料理儲積, 則實合事宜矣。上曰, 預爲儲置, 臨時需用, 甚爲利便, 而非難事, 依爲之。
三十二年丙戌四月, 右參贊閔鎭厚所啓, 嶺穀之移轉嶺東者, 仍留嶺東, 則歉散甚難, 若設一倉於寧海地, 如忠州楊津·牙山貢津之例, 使嶺東還納於此倉, 傍近邑鎭儲置米, 隨便劃給, 或隨凶荒, 以此移轉, 則庶無一道受害之事矣。上曰, 依爲之。
三十四年戊子正月, 禮曹判書李寅燁所啓, 曾因平安監司狀啓, 有二萬石移賑之命, 而今聞海西稅米萬石之外, 不過七千餘石云, 劃給江都米一萬四五千石, 恰滿二萬石運送, 何如? 領議政崔錫鼎曰, 庚辛凶歉, 江都米尙不擧論, 一萬石送之, 可矣。寅燁曰, 西民旣聞二萬石之報, 而今又減削, 民必缺望, 江都米之代, 先以賑廳上納之穀, 移送江都, 關西之湖南貿穀, 自賑廳取用, 則似爲兩便矣。上曰, 大臣之意, 出於深慮, 但關西旣有二萬石, 移賑之命, 今又減之, 似爲未安, 依達劃送。
四十年甲午, 上聞湖南賑穀, 利泊濟州, 喜甚, 下御製詩于海昌尉吳泰周曰, 千里南溟利涉難, 風高移粟亦間關, 報來船泊皆無𧏮, 天意分明濟寡鰥。又聞濟州貢人來到, 招致差備門外, 問其賑政頭緖·島中形勢, 仍敎曰, 道臣體我至意, 使絶島飢民, 無一捐瘠, 請得穀種, 急爲入送, 俾無耕播愆期之患。
英宗二年丙午十二月, 左議政洪致中所啓, 濟州牧使韓範錫狀啓, 空名帖, 人無願買, 請賣於陸地, 以補賑資。又請寺奴元貢二斗內, 減四分之三, 每口收捧五升米, 竝依施似宜矣。上曰, 竝依爲之。空名帖, 極爲重難, 而旣已入送, 何可勿令發賣乎? 今番則依狀請爲之, 可也。
十四年戊午九月, 右議政宋寅明所啓, 元山設倉後, 以備局句管北關內奴婢貢米, 限萬石輸運儲積, 曾有朝令, 而因六鎭凶歉, 使之姑停。今年農形稍勝, 令道臣運置, 何如? 刑曹判書金始炯曰, 頃年趙顯命之設置浦項倉, 蓋爲接濟北關之計, 而北關連凶, 浦倉穀物, 幾盡移轉, 卽今嶺南災荒, 北關稍登, 雖以相報之義言之, 限四萬石運置浦倉, 則不但嶺民賴活而已, 湖南·湖西設有穀不足之患, 自可有船運推移之路矣。上曰, 依大臣所達, 爲之。
今上七年癸卯, 領議政鄭存謙所啓, 嶺東民情, 極爲遑汲, 嶺穀移送命下之後, 望哺尤切, 計日而待, 且春後風勢, 未必勝於冬月云, 歲前督運, 宜不容少緩矣。上歷詢諸備堂·諸臣之言, 亦皆僉同。上曰, 九郡生靈, 賴以延活, 在此運穀一事, 移轉之擧, 豈或遲待明春? 而嶺民之困苦, 誠有憫惻, 且聞浦項穀所在各邑, 俱是本道尤甚邑云, 以是趑趄, 不卽決處矣。僉議皆以至月駕海, 猶勝於正月, 然則必須及時督運, 可趁歲前, 依昨日筵敎。副司果金載人, 慶尙道督運御史差下, 使之不多日內辭朝。
八年備局啓曰, 觀此濟州牧使嚴思晩分等狀啓, 則羅里倉, 專爲本島設置, 初則凉臺一立, 以白米一斗二升五合, 與之換貿, 中減爲一斗, 又減爲八升, 不無稱冤。且移轉入送之時, 沿邑以皮雜穀, 苟充其數, 反作島民難支之弊。今番必以精實米劃送, 而第念湖南沿邑, 才經大賑, 在處倉庾, 莫不枵然, 八千石穀物, 一時辦出, 其勢誠難, 羅鋪米見在, 不過若干石, 沿邑所在某衙門穀物中, 無論米太租牟, 以折米通融磨鍊, 稱此數運輸之地, 何如? 傳曰, 分等事·停退事·白給事·減捧事·停操事·防債事, 竝依回啓施行。賑還不足米請得事, 羅里設倉, 今爲六十五年之久, 而遺儲, 每未免苟艱, 昨因前伯登筵, 詳問本倉事情, 米麵雖曰數小, 正租則有若干庫在, 外此牟穀, 亦足相當云, 旣聞頷顑之狀, 若不準請許施, 甚非所以懷柔之本意, 元巡六千餘石, 別巡二千石, 除零數, 準八千石之數, 特爲許施。
九年乙巳二月, 備局啓曰, 觀此濟州牧使嚴思晩狀啓, 則以爲萬餘包穀物, 無一臭載, 歲初齊泊, 自有設賑以來, 所未有, 前頭賑事, 似不至大段狼狽, 而移轉時白米, 極爲零星, 計口分賑, 則一巡當爲一千六百餘石, 而今番所劃, 只是一千石, 除船價磨鍊, 則不足爲七百石, 故四百石, 以元不足條劃給, 三百石, 以區劃皮牟條中計除入送之意, 令廟堂稟處矣。道臣之多占牟麥分數, 以其最宜於救荒, 白米旣是島中所罕, 故守臣之必欲分給一巡者, 不是異事, 三百石, 旣以牟麥準折入送, 所餘四百石, 沿邑所在米條中, 以精實準斛者, 待時裝載, 候風入送, 以爲酌量分俵, 何如? 依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