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
太祖七年戊寅, 慶尙道觀察使, 請賑飢民, 左政丞趙浚曰, 飢饉之民, 諸道皆然, 如皆發廩賑之, 臣恐國無餘蓄矣。上曰, 庾尙有粟, 何不賑之。
太宗十六年丙申, 京畿飢, 命發倉賑之。又命戶曹參判李明德巡察。踰月, 明德拜同副代言, 上曰, 汝旣爲賑濟使, 不可代以他人, 爾宜盡心。
世宗二十七年乙丑, 京畿監司許詡, 請無關於戶曹, 得以便宜, 發倉賑民。上允之。
端宗二年甲戌, 京畿·關東·三南饑, 發軍資倉穀二十三萬斛, 賑之。
世祖四年己卯, 下三道饑, 命兵曹判書韓明澮, 爲三道救荒巡察使, 以賑之。
明宗三年戊申正月, 命設東西賑濟場, 開常平倉賑之, 士族寡婦之躬不能乞食者, 給米其家, 遺棄兒, 爲人收養者, 永給其人。
九年甲寅, 賑廳啓曰, 昔在世宗朝, 著救荒辟穀方, 以爲松葉益人腸胃, 壽人性命, 京則漢城府, 五部外則觀察使守令, 松葉作粥之方, 鏤板廣布人人, 有不曉者, 則色吏·勸農論罪, 不曉多者, 守令殿最憑考云, 今亦鏤板廣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宣祖三年庚午, 嶺南大饑, 遣吏曹正郞辛應時, 按察救之。
二十六年癸巳, 自永柔還都後, 敎曰, 聞該司, 日進白米六升, 予平日素不食三時, 雖三升之米, 寧能盡食。今宜除米三升, 分送于賑濟五場, 又內出白米若干石, 令政院作粥, 以饋飢民。
光海九年丁巳三月, 備局啓曰, 北路磨天嶺外, 生理斷絶, 棄置孩子, 或繫樹而去, 或臨橋而投, 慘不忍見, 祖宗豐沛之地, 恐將空棄。今宜本道上納, 除祭享·御供外, 雜物及稅鹽, 限今年沒數蠲免, 嶺東田稅之一半未輸者及三手糧, 照舊例, 盡爲運入, 其餘烽軍水卒等作米, 竝令移給, 遣解事京官, 句管督運, 及時賑活。而設賑濟所於南山·高山等處, 多聚踰嶺之民, 使初面官秩高守令, 檢飭賙恤, 似好矣。答曰, 依啓。○八月, 備局啓目, 北路凶歉, 比前尤甚, 本司句管木十六同二十疋, 留儲邊上, 欲爲不時之需, 今年六鎭, 則稍稔而木貴, 南關則凶歉而木賤。今此所送之木, 直送六鎭, 換穀留倉, 以其所貿之數, 除南關應輸六鎭之軍糧, 俾作明春南關救荒之用, 則庶爲兩益矣。答曰, 允。
仁祖十五年丁丑, 漢城府啓目, 都民之死於鋒刃者, 棄置道傍, 而避亂之民, 累日飢困, 令地部設場賑救, 而仍發男丁, 舁出掩覆, 則兩得其便矣。本曹啓辭, 依施何如? 傳曰, 依啓。
十六年戊寅二月, 咸鏡監司狀啓, 卽今穀物, 雖以餉銀貿之, 亦不可得。惟校生免講帖·公賤免役帖, 頗有應募之人, 丙子募牛時, 牛二首, 免講·免役限十年, 而其時一牛, 木綿十疋云, 卽今一疋木, 貿米二斗, 依此例, 令該曹成帖下送。本曹啓目, 免講帖百餘張, 五年免役帖五十張, 十年免役帖五十張, 令該司成送, 而免講則米十石, 而免役則五年五石, 十年十石, 皮穀則以米準折事, 行會何如? 依允。○同月, 江原監司兪省曾狀啓, 嶺東飢民之望哺者, 唯在本道米太而聞移栗之令, 擧皆失望曰, 北民雖飢, 吾輩亦飢, 北民雖病, 吾輩亦病, 于何活彼, 而捨此使之至於死耶, 臣之妄料, 北運後三稅米太, 量宜除留, 戶曹鹽船稅木, 依上年例, 許給本曹啓目, 田三稅, 卽歸於軍需鹽船稅木八同二十九疋零, 題給何如。依允。
十八年庚辰六月, 因備局啓辭, 傳曰, 今番也春所給之穀, 令該曹措備充數。本曹啓目, 兩界自前備穀之規, 必以他道移運者, 其意有在, 而關東邑力殘薄, 嶺南左道穀簿甚尠, 方以嶺沿鹽稅, 貿得皮穀二千石, 將船運入送, 而北船體小, 許多輸運, 亦必騷擾。也春所給之數, 一時難辦, 一半, 勢將待明年畢措入送, 且北關稍登, 則一疋之木價, 至皮雜穀數十斗, 一半, 以木布下送貿穀充數, 似爲無妨, 而北路衣資例, 自兵曹下送餘丁木, 雖或不敷, 每年歲幣, 自句管所取用步兵價布百餘同, 今年則戶曹以結卜收布, 所不用價布一百同內兵戶曹各送五十同, 木花數千斤, 更令太僕加送, 令本道監兵使, 詢訪民情, 啓聞何如? 依允。北兵使鄭榏狀啓, 博詢邊上, 則會寧所報, 歲若豐登, 一疋之價, 皮穀數十斗, 雖累同之木, 人皆肯從云, 富寧所報, 民人慮有勒換之弊, 多不肯從云, 而若從市直換貿, 則無遠輸之弊, 而有惠恤之恩矣。本曹啓目, 待西成入送木綿, 令本道定差使員, 隨便貿穀, 何如? 依允。
十九年辛巳五月, 吏曹參判李植所啓, 空名帖, 民皆不願, 必如司評·監察等職然後, 人皆願納矣。上曰, 雖納粟之人, 詎無合於司評·監察者乎?隨其人器除拜, 可也。
孝宗二年辛卯, 湖南飢, 命減每朔朔膳及供上紙·白綿紙, 且命湖西·嶺南失稔尤甚之邑, 免其稅, 北道·兩西, 分等賜租。
八年丁酉正月, 領議政沈之源·左議政元斗杓所啓, 湖西飢荒之邑, 以統營租五千石, 已爲移給, 又以五千石加給賑救, 何如? 上曰, 依爲之。本道春等三斗, 旣已永減, 內浦尤甚邑, 廟堂相議抄出, 又減二斗, 而該廳欠縮之數, 卽以江都米貸用後, 使抄減之邑, 待秋成, 還償江都, 可也。
十年己亥, 歲饑, 設粥京外以食之, 敎曰, 今後則賑救公事, 必令卽日內回啓。
顯宗元年庚子, 領議政鄭太和所啓, 咸鏡監司閔鼎重狀啓, 本道飢民之流離他道者, 欲給戶口路引, 以爲所到處許接, 待明秋刷還爲請矣。上曰, 北路流民持路引出來者, 隨其所到, 自官賑救事, 分付。
四年癸卯九月, 領中樞李景奭所啓, 今年北路失稔, 生麻尤甚云。綿布·木花, 加數下送, 內奴貢布, 先朝己丑, 得蒙特減, 今亦蠲減, 何如? 備局啓目, 湖南大同, 姑減一斗, 北路綿布, 例送之外, 平安兵營軍木三十同, 司僕寺去核六千斤, 已爲入送, 而大臣陳啓如此, 二千斤又爲加送, 內奴身貢, 待監司分等啓聞, 稟處何如? 答曰, 允。
十二年辛亥大飢, 上曰, 當此大侵, 不可督民, 三南·原襄·黃海·京畿田稅, 竝留本道, 以賑飢民, 都中分設賑廳, 使宰臣領其事。
肅宗八年壬戌, 上下銀子一千兩, 紬五十疋于本曹, 又下銀子一千兩, 胡椒一百斗, 丹木一千斤, 白磻三百斤, 虎皮十令于賑廳, 俾補賑資。○三月, 備局啓目, 北道賑資, 無他推移, 關西寧遠·陽德·孟山等邑雜穀一萬石, 曾雖移給南道, 而更以五千石分劃, 仍令關西接界各邑, 次次轉輸, 以爲船運北路, 或令南道之民, 取食其穀, 而南道之穀, 依其數, 加運於北路, 何如? 依允。
九年癸亥, 刑曹啓目, 卽因賑恤廳啓目, 遺棄兒收養立案, 京畿·三南, 竝以辛亥正月至七月定限, 故曾因北伯狀請, 辛亥收養者, 依三南例, 成給立案, 壬子則勿爲擧論之意, 覆啓矣。今觀北伯狀請, 則本道辛壬兩年飢死之屍, 殆至塞路云, 兩年遺棄兒收養者, 特爲竝給立案, 何如? 依允。
十年甲子三月, 賑廳啓目, 連山楊時益出穀六十石, 私賑飢民, 而納粟通政, 反爲士族之羞, 請還納帖文云。曾有加設實職通禮及正帖, 納米二十四石之規, 時益六十餘石之穀, 與米二十四石相等, 軍器寺加設實職帖, 成送何如。答曰允。
十二年丙寅, 本曹判書柳尙運所啓, 三甲民人, 食鹽無出處, 而三水元穀數少, 邊將朔料移給於甲山, 遠地受料, 弊亦不貲。若以本道戶曹鹽二百石, 船運北靑, 分給三甲之民, 而鹽一石, 納米一石於本官, 以爲放料, 則公私兩便矣。上曰, 白給可也。
十七年辛未二月, 本曹判書吳始復所啓, 嶺伯李聃命報請, 諸宮家·士大夫家庄穀, 竝皆留賑, 以常平移轉穀換給。而惠廳納嶺南大米一萬石, 仍爲留賑, 以本廳移轉小米一萬二千石, 換給都民矣。上曰, 依爲之。○三月, 領議政權大運所啓, 曾以楊津倉米一萬石, 劃給嶺南, 而負載極難云。湖南春大同一萬石, 移給嶺南, 楊津米, 令惠廳取用, 而惠廳納嶺南儲置米, 除出一萬三千石, 以爲繼賑, 秋後除耗還捧,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二十一年乙亥九月, 平安監司李濡狀啓, 連歲薦飢, 將有顚連之患, 備陳接濟之道, 條列于下。
慈母山城, 臣營句管銀一萬七千七百兩零·木二百四十同零, 備局句管銀五千五百兩零·木一百同零, 雖是待變之需, 盡爲分給, 措備賑穀, 待秋追償無妨, 而此猶不足, 兵營所在備局句管軍布, 寧邊山城軍布, 防營水軍布, 請一體分給。
江都移轉米二萬石, 留作賑資, 而許捧代穀, 待年作米運納。
空名帖, 從優成送, 寺奴婢·官奴婢中, 亦許納粟免賤。
癸酉亦是凶荒, 故自本道上送各衙門銀貨, 以兩南軍布, 折價相換, 以米代捧, 開春船運, 而必不及於二三月之間, 先以賑廳遺儲之穀, 待解氷, 卽載京船, 急急發送, 則似爲得宜。
道內木花被災, 近古所無, 應納身布者, 使之從市直, 以穀代納, 留補賑資, 待明秋, 自本道料理, 備送于該衙門, 奴婢身貢, 竝爲一體作米補賑, 以銀貨折定, 代送該曹無妨。備局啓目, 竝爲施行, 何如? 依允。
同月, 本曹判書李□□所啓, 本曹所儲太, 限五百石, 燻造沈醬, 待明春分給畿都飢民,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十一月, 備局啓目, 咸鏡監司李光夏狀啓, 當此大侵, 無濟活之望, 敢將推移接濟之道, 條列下令, 廟堂稟旨指揮云矣。
軍需木二百同內, 一百同, 分給各邑, 使之料理, 一百同, 換布送于嶺南或關西, 貿木更爲換布, 取其餘利, 用於賞格事。
民役納布者, 從自願捧米, 補用賑資, 以錢上納, 則公私兩便, 而錢無措備之勢, 賑廳錢三四萬兩, 商量劃給事。
私奴婢願贖者, 錄其本主姓名居住成冊, 上送賑廳, 以錢依定式, 計給本主, 該院成送許贖帖, 則收捧穀物, 以充賑資事。
辦備私穀, 多活人命者, 畢賑後, 或論賞, 或除職事。
嶺南穀船運時, 依舊例, 船價格糧除給, 則船人等, 可無臨時逃避之患, 亦可爲賑飢之一道事。竝令許施, 何如? 依允。
二十三年丁丑, 行刑曹判書李彦綱所啓, 臣點視栗島, 則領付飢民三百餘名, 依事目, 分授島民, 成給立案, 而但從前亦多立案後本主之爭訟者。今此成帖, 以三月初十日爲限, 雖父母·奴主, 勿許爭訟事, 定式何如? 上曰, 以此捧承傳, 可也。
二十九年癸未, 因行司直李寅燁所達, 飢民之丁壯則令各邑次次饋飯, 還送本土, 老弱則定領將, 分送畿邑, 計口給糧, 幼穉則依事目, 許令收養, 成給立案, 軍伍則各送軍門, 使得接濟。
三十九年癸巳十二月, 湖南御史洪錫輔所啓, 賑廳米二萬石·江都米一萬石, 得蒙劃給, 則今年災邑之穀, 擧皆麤劣, 兩處米最精者, 計納田稅, 次米移換大同, 則公私兩便矣。上曰, 賑廳米一萬石·江都米一萬石劃給, 而尤甚邑田稅·大同換用, 可也。○同月監賑御史洪錫輔所啓, 莫重帑財, 旣令白給戶·兵曹綿布, 依帑銀例, 特減一百同, 何如。上曰畿·湖一體蕩減, 可也。
四十二年丙申九月, 京畿監司狀啓, 今此賑資帑銀二千兩, 依癸巳例, 分給各邑, 則將不得遍及。前以買得關西稅米, 馳啓蒙允, 帑銀一兩, 許賣米二石, 則當爲四千石, 留作關西糶糴, 會錄賑廳, 而以京賑廳米四千石, 移錄於惠廳·戶曹, 以充畿甸, 今年稅米, 其代換捧皮雜穀, 則亦可準萬石, 待明春白給飢民, 何如? 傳曰, 畿甸異於他道, 狀請亦甚得宜, 特爲依施。
英宗元年乙巳, 左議政閔鎭遠啓曰, 三南賑資, 以關西綿布分俵, 而運去有弊, 道臣請以本道應納, 留作賑資, 關西綿布, 移納各衙門, 許令換用, 何如? 依允。
五年己酉, 傳曰, 節使銀五百兩, 下送湖·甸, 顧助種子, 用示軫念之意。忠淸監司權𢢜狀啓, 宣米旣減, 銀子繼送, 凡爲臣庶, 孰不感歎, 而磨鍊元數, 則大邑十餘兩, 小邑五六兩, 換粟分給, 不過爲升合之資。淸州經賊蕩殘, 淸安·鎭川軍器, 或全失或傷破, 以此銀修繕, 何如? 備局啓目, 特下銀子, 實出於軫念窮民之至意, 爲道臣者, 何可以補用軍器爲請乎? 然買粟均分, 果難爲惠, 一道民役中, 虎續木之類, 以此塡充, 不然則麥農失稔處, 貿麥賑飢, 或大豆種見乏者, 抄出分給, 必使實惠及民, 何如? 答曰, 允。
六年庚戌十二月, 左議政宋寅明所啓, 關東凶荒, 鹽醬最爲救荒之要道, 關西管餉鹽, 開市用餘過千石, 令本道稅太上送時, 限千石一體載納, 劃送爲好, 而易致過時, 南漢鹽爲先下送, 待關西鹽, 充補爲宜矣。上曰, 依爲之。
七年辛亥特進官朴文秀所啓, 卽今三南歉荒如此, 海西·關西穡事, 稍優於三南, 勢當藉賴於此, 箕營別餉米二萬石·木一千同·錢二萬兩, 兵營木二百同·錢二千五百兩, 海西錢一萬兩, 兵營木二百同·錢二千五百兩, 趁期收聚, 使沿海邑, 貿置田米, 以待朝令指揮, 而令監司專以此, 分付何如? 上曰, 依爲之。○八月, 右議政趙文命所啓, 慶尙監司趙顯命狀啓, 賑濟無策, 京上納大同錢二萬三百四十兩米一千石, 奴婢貢木四十一同二十六疋, 三軍門保米九十八石, 需米代錢七百八十二兩零除, 出俵散於各邑鎭, 趁早懋遷, 待冬間, 以錢貨準送云, 而仍爲待罪矣。上納何等重大, 而先已分俵, 仍爲待罪, 甚爲無據, 從重推考, 何如? 上曰, 此乃近來謬習, 事體未安, 依爲之。○九月, 忠淸監司李衡佐所啓, 本道民戶則三十萬, 而還穀則三十萬二千石, 以此穀活此民, 萬無其理, 丙申之飢, 朝家特發內帑及戶曹銀貨·江都移轉米以救之。是故肅廟德澤歌咏, 不忘其效, 可見於戊申矣。今殿下若追先朝德意, 劃給江都·賑廳·北漢米各一萬石, 則臣可以藉手, 而嘗見戶曹稅太, 多至六萬石, 經用有餘, 故每於光·羅州等處, 以太二石換米一石。今若得湖南稅太一萬石, 而以某衙門米五千石代給, 則所費只是五千石, 本道所得爲一萬石, 兼給鹽斗, 則實惠大矣。上曰, 錦伯以先朝事陳達, 予心有所感矣。予若不許, 是愛民之心, 不如道臣也。錢一萬兩則白給, 木二百同, 戶曹稅太一萬石, 本道所在軍作米一萬石劃給, 俾補賑資, 以還穀會錄, 可也。○十二月領議政洪致中所啓, 京畿飢民, 例當白給, 而畿邑有空日米·月餘米, 許給賑邑, 何如。上曰此何名目乎。致中曰守令遞職後, 新官未到任前, 所餘月廩會錄於惠廳矣。上曰依施。
十四年戊午十二月, 本曹判書兪拓基所啓, 全羅監司狀啓, 請以稅太留賑, 而丙申年間請得稅太五千七百餘石, 仍作未收, 故辛亥一萬石請買之啓, 蓋出道臣後弊之慮, 自廟堂, 遂令送價買用。前例如此, 決不可許令留賑矣。上曰, 依爲之。本曹行關, 湖南, 一遵辛亥例, 以營庫錢, 先爲折價上送, 而必以海邊直上納各邑中取用, 二倉漕運邑則切勿犯用。
十七年辛酉, 備局啓曰, 北路賑資, 前劃各穀五萬石, 而今又加劃嶺南大同米二萬石·軍作米一萬石·稅太二萬五千石, 湖南稅太五千石, 合十一萬石, 鱗次入送, 兩湖軍布, 各限一萬疋, 作米上納惠廳, 而軍布之代, 以北關所劃錢布還報, 宜矣。依允。
十八年壬戌正月, 特進官朴文秀所啓, 昨年諸道劃給之穀, 將至二十五萬石, 今年萬一失稔, 將以何穀救濟乎? 目今貢米一石價, 錢三兩餘云, 每年剩餘木至於七八百同, 移給惠廳, 而當給貢米, 仍儲本廳, 三南大同木, 限千同價, 留作各邑儲置, 以爲不虞之備, 事甚便當矣。上曰, 依爲之。
二十三年丁卯十月, 左議政趙顯命箚言, 今秋海溢, 民無一粒之收, 臣謂別給海溢災特甚面里, 盡減稅米, 而京賑廳穀, 限三萬石, 劃出二萬石, 給湖西, 一萬石, 給畿甸, 分送沿邑, 減價散賣, 以其本錢, 待秋作米, 還儲本廳, 則宜矣。且賑民白給, 固善矣, 而朱子浙東之賑, 富弼靑州之賑, 皆爲設粥, 則兩賢豈不知白給之爲優, 以其費多而難繼故也。近來設賑, 白給之不足, 設食設饌, 甚或屠牛而餉之, 沽名要賞之習, 誠可痛也。依先朝丙辰例, 二月三十日以前設粥, 三月初一日以後, 則給糧事, 永爲定式, 何如? 傳曰, 竝依施, 而王者視民, 其豈遠近? 今者京賑廳米, 許賣畿湖, 蓋爲便近, 而他道有常賑米·詳定米者, 亦令一體減價, 許賣於沿海尤甚邑。噫, 此擧措意蓋深矣, 爲守令者, 其須着意奉行, 而若有虛實相蒙, 民不被惠, 則御史廉問時, 當隨現重繩, 一體分付。
三十年甲戌二月, 吏曹判書申晩所啓, 京畿審恤使, 或請賑廳米二萬石, 或請軍作米一萬石, 而第軍作米, 遠在三南, 必無及時之路。先以賑廳舊米二千石許劃, 畿邑白給於無土飢民, 又以二萬石分給於有土饑民, 待秋還捧, 以爲糶糴之地, 而舊米不可以新米準捧, 二萬石代減一萬三千石, 則公私俱便, 軍作米移給賑廳, 從便運置, 以爲嗣歲之資, 何如? 上曰, 區劃是矣, 依此分付, 而白給加一千石, 以三千石劃給, 軍作米亦依施。○同年, 左道審恤使趙明鼎所啓, 賑廳式例, 每日男壯一口, 給米五合, 租一石作米爲六斗, 則壯男十日之糧, 當給租一斗二升五合, 而各邑賑穀太半空殼, 依出米之數, 則壯男一日之糧, 堇不過三合, 或減其作米, 或加其式例, 俾有實效, 似好矣。上曰, 所奏是矣, 令道臣便宜濟民。
三十八年壬午九月, 領議政申晩所啓, 全羅監司元景淳狀啓, 前頭賑穀, 當有三十餘萬包, 然後庶可取剩, 補賑條件, 開坐于後, 請廟堂稟處矣。
其一, 兵曹麻布三百同, 依本曹行用例, 以本道綿布, 相換取剩事。
其一, 大同儲置米數萬石, 依辛亥例, 許貸事。
其一, 均廳句管軍餉三萬六千二百九十四石零, 特令許貸, 立本補賑, 竝待秋還報事, 而且本道私賑備荒帖價穀, 時留殆近七萬石, 其中許施四萬石, 使之補賑, 何如? 上曰, 竝爲許施。
四十六年庚寅三月, 左議政韓翼謩所啓, 臣於年前筵稟定式, 畿湖夫刷馬價, 以錢代下, 米則上納, 行之數年, 不無其益, 三南則米賤錢貴, 不可不用米者外, 以錢代下, 本米則儲留, 各邑民無錢貴之歎, 官有米裕之效矣。上曰, 依爲之。
今上八年甲辰三月, 漢城判尹金履素所啓, 昨年太農失稔, 今年尤甚, 燻造契人, 年年失利, 治道之役, 依舊責應, 已極可矜, 而都下沈醬之家十不一二, 民事艱難, 而覓太無路。臣意則無論某條名色, 京倉儲置太, 限三千石, 出給燻造契人, 待秋還納, 則非但契人聊賴, 實爲都民荒政矣。上曰, 令廟堂問于該曹·該廳, 從長草記稟處。
同年十一月, 關東宣諭使李時秀所啓, 嶺東貢蔘元價, 留作賑資之命, 尤係曠絶, 而詳定元價, 邑例不一, 或有魚鹽稅之充補不足者, 或有火蔘錢之通爲元價者。收捧早晩, 亦有不一, 或至明年夏秋者, 無以及用於賑資。而聞九郡元價, 不過一萬四千餘兩, 若得某邑錢, 先爲貸用, 待準捧還納, 則擧一事, 而民將兩次受惠云矣。上曰, 令道臣, 準此數除留之道, 參量狀聞事, 行會, 可也。原春監司狀啓, 嶺東九邑貢蔘元價與輸價, 竝合爲一萬七千一百三十兩零, 而自臣營補蔘庫續給錢所報中年例上下者, 爲五千六百五十兩零, 九邑正月內當捧之數, 爲三千六百六十八兩零, 其餘七千八百十兩零, 或退捧於夏秋之間, 或實結零些, 元無出處, 退捧與無出處者, 趁今區劃充給, 然後可以貿穀補賑。嶺東結錢, 則二千六百七兩零, 而江陵等三邑蔘火稅蕩減條, 與襄陽等三邑每結所減錢給代者, 爲二千八十七兩零, 餘數五百八十六兩零, 而俱是三四月收捧上納者, 則移作賑資, 非所可論, 抄出嶺西各邑, 自昨年十二月至今年正二月, 京司上納者, 爲五千三百九十兩零, 始先貸用, 後待秋還納之意, 發關各邑, 而其外不足二千四百二十兩零, 無他推移之道, 本道雖有京貢蔘價一萬六千兩, 出自詳定, 每年正月內上納於惠廳者, 而事體自別, 不敢仰請。且嶺西錢輸送於嶺東貰價, 亦無區處之道, 竝令廟堂稟旨分付, 判付內, 廟堂相持, 尙不稟處, 此亦民事, 遲滯可悶, 以春等蔘價, 推移許劃事, 甚便好, 令廟堂行會, 戶曹納春川巫女貢錢二十四兩四戔, 竝許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