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糧
事實
仁祖十六年戊寅正月, 平安監司狀啓, 瀋館繼糧事, 結倉米穀, 以兩西船督運, 而南方西糧, 加給船價, 直納淸北, 過海西時, 令邊將出戰船, 作綜領導, 指示長山水路, 且防唐船作梗, 則似爲便好。本曹啓目, 羅州以下及慶尙右道, 運置結倉, 使海西替載, 羅州以上及忠淸道, 當於關西初面官卸下, 因載本道船, 似或便當。備局啓目, 令該曹知會, 何如? 本曹關, 羅州以上, 依前例結城倉輸納, 羅州以下, 平安道初面官, 直運船價加磨鍊, 實米數聞錄上送事。全羅監司元斗杓狀啓, 船價前例, 法聖所屬一石三斗, 群山羅巖所屬一石一斗五升, 而長山險惡, 今雖稍加船價, 必不肯從, 三斗官則加給二斗, 一斗五升官則加給一斗, 何如? 本曹啓目, 竝以一斗加給, 卸下處, 以平壤爲定。 依允。○二月, 忠淸監司狀啓, 當初臣營及水營所定船二十九隻, 兵船定價三百疋, 糧船二百五十疋, 沙工每名給木四十疋, 便行格軍三十疋, 還來格軍八疋, 合二萬一百五十疋, 通融一道, 五結十五負, 出一疋云云。備局啓目, 報該曹擧行, 何如? 依允。○三月, 督運使狀啓, 全州·羅州等寬十九邑, 西糧三千七百十八石零, 慶尙道西糧, 代本道貢物作米二千六百石零, 上送云云。本曹啓目, 下三道西糧, 水上西糧, 羅巖倉田稅, 通共二萬七千三百餘石, 全羅道句管廳米一千七百石, 忠淸道·黃海道句管廳米, 各一千石, 亦爲分定, 依前例輸入結城倉, 海西則直運關西事, 行移何如? 依允。○同年, 全羅監司元斗杓狀啓, 監營所定兵船二十四隻·糧船十隻, 右水營兵船七隻·糧船五隻, 左水營兵船四隻·糧船四隻, 合五十四隻, 自本道至安州, 一朔格糧, 各給六斗, 而宜有區劃云云。本曹啓目, 沙格便行者, 資裝木四十疋, 行糧五斗, 以本道收布計給, 到安州還來軍, 只給資裝木十五疋之意, 行移何如? 依允。○同年, 本曹啓目, 運糧馬鐵, 以都監吹鐵所, 海西各邑取用, 何如? 上曰, 都監鐵, 不可盡用, 量宜用之, 可也。○同年, 備局啓目, 運糧馬一千匹, 所養之太, 每一匹一日三升, 磨鍊運入事, 平安監司處行會, 何如? 本曹啓目, 加定馬六百匹分定時, 每十結四十六負五束, 收馬一匹, 慶尙道馬二百十八匹·全羅道二百二十六匹·忠淸道一百四十五匹·江原道十一匹, 分定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十七年己卯八月, 傳曰, 量田後, 西糧改定數書啓。本曹啓目, 下三道五結收布及別收米全減, 西糧每結一斗五升內量減, 別單書啓。江原道, 則未及量田, 故不爲書啓。傳曰, 知道。
慶尙道乙亥量田後, 田結十九萬三千五十一結, 當初每結西糧一斗五升內, 量後減九升, 所捧七千七百二十二石六升, 所減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三石九升。
全羅道乙亥量田後, 田結十九萬四百七十一結, 當初每結西糧一斗五升內, 量後減二升, 所捧一萬六千五百七石七斗三升, 所減二千五百三十九石九斗二升。
忠淸道乙亥量田後, 田結十三萬一千四百五十一結, 當初每結西糧一斗五升內, 量後減二升, 所捧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二石六斗三升, 所減一千七百五十二石十斗二升。
已上三道通計西糧五萬一千四百九十七石四斗五升內, 所減一萬五千八百七十五石五斗三升。
同年八月, 備局啓目, 量田後, 別收米五結收布全減, 西糧量減矣。今此貢米, 辦出無路, 依前收捧, 何如? 本曹啓目, 嶺南一斗一升, 兩湖一斗五升收捧,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同年, 本曹啓目, 舟師軍糧, 乙亥量後, 兩湖減二升, 嶺南減九升, 又除山郡作木及船價五千餘石, 則西運實入二萬四千餘石, 而兵亂·飢荒, 己卯條縮結, 將至數千石。今年歲幣米, 以兩湖西糧所減二升復舊, 嶺南所減九升內二升還捧, 而不足爲三千餘石, 以元西糧除出充數, 而新造兵船, 似無船價之費, 以船價減數, 比災減之數, 則歲幣之米, 亦當充數, 令廟堂磨鍊, 何如? 傳曰, 空船入去, 可惜, 加數載送。
十八年庚辰十一月, 本曹啓目, 歲幣米, 今旣特減九千石, 西糧加數準減事, 傳敎矣。每結二斗還減事, 知委。依允。
十九年辛巳五月, 左承旨金堉所啓, 壬辰以後, 民結所捧, 色目極多, 初因接濟椵島唐人而創始, 或稱唐糧, 或稱西糧, 又有三手糧·別收米, 愚民以爲唐人旣撤, 又無西邊防守, 而仍捧無名之米云。如此色目, 快爲蠲減, 宜矣。備局啓目, 量田之後, 三南則五結收布, 軍布米·皂隷價米, 盡皆革罷, 而西糧行之已久, 仍稱西糧, 何如? 傳曰,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