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
太祖卽位初, 每沿海州郡, 置鹽場, 自官煮鹽, 聽民以米布稱價換鹽, 山場屬繕工, 取其材木, 以完營繕, 水梁屬司宰監, 取其色鹽 以供內外之膳及祭祀賓客之用。
太宗十一年辛卯, 罷鹽場易米之法。
司諫院疏曰, 國初設鹽場, 易民布貨。其後, 以鹽易米, 貧乏者, 不得其利, 居深遠者, 艱於運米, 願依前易以布苧楮貨, 以便公私。上從之。
世宗三十二年庚午, 本曹請, 以宰監陳魚脂, 給民收價。上曰, 是與民爭利也。命給成均館·五部學生。
宣祖二十七年甲午, 兼舟師大將李恒福籌舟艦, 資魚鹽, 以息之, 備綿布三萬疋, 輸之度支。
先是, 體察使柳成龍疏曰, 我國七道之界, 莫非産鹽之地。頃因朝議, 別設鹽鐵使, 而未得其要, 遂至罷革。夫興起鹽利, 只是廣招鹽戶而已。今若除其雜役, 計其所煮, 薄取分數, 而其餘使自賣食 因以船隻, 從江路散賣, 則民無入海之弊。若能依古法, 隧時販賣, 則軍糧及種子可得矣。
仁祖十八年庚辰三月, 本曹啓目, 泰安前郡守甚之溟, 兩年中備納貿鹽木, 多至一百八十餘同矣。傳曰, 論賞事, 言于該司。 ○六月, 本曹啓目, 丁丑後, 各衙門魚鹽, 罷歸本曹。蓋鹽干有式干·私干之號。式干無他役, 而世傳其業, 每朔收一石, 私干有他役, 而兼爲資生, 故每朔收半石, 而湖南獨無分辨, 監司推考, 營吏治罪, 何如? 傳曰, 依啓。
孝宗八年丁酉六月, 忠淸監司徐必遠狀啓, 瑞山鹽稅木三十五同·泰安鹽稅木五十同外, 各邑盆箭船隻成冊馳啓, 而船一百四十八隻內, 計除各衙屬九十一隻·諸宮屬十四隻, 則戶曹屬只四十三隻, 鹽盆八十六坐內, 除各衙屬三十七坐·諸宮屬四十四坐, 則戶曹屬只五坐, 漁箭五十庫內, 除各衙屬二十九庫·諸宮屬二十一庫, 則戶曹屬, 只伐拘里三庫矣。幷開錄于後, 以備睿覽。
同年備局啓目, 戶曹判書洪命夏所啓, 諸道鹽盆, 三南最多。近以船材長養之, 故鹽盆盡爲撤罷云。令廟堂議定矣, 全南兩水營所屬八島·嶺南巨濟等養松處外, 沿海各邑, 則勿令撤罷, 何如? 答曰, 依啓。
十年己亥, 命諸道監司, 査括公私鹽盆·漁箭。
顯宗三年壬寅正月, 因忠淸監司吳廷緯狀啓, 本曹啓目, 泰安鹽鐵木五十同·瑞山木三十五同, 使之換穀補賑, 何如?依允。
肅宗八年壬戌, 命罷兩西明禮宮漁網·漁箭·船稅, 其代銀三百兩·紬三十疋, 自本曹, 每年輸送該宮。
二十二年丙子八月, 忠淸監司洪受疇狀啓, 泰安·瑞山漁鹽船稅, 自戶曹定送, 而鹽盆則每盆稅鹽八石, 船隻則大船木四疋, 中船三疋, 小船二疋, 小小船一疋, 漁箭則大箭眞魚三百尾, 代木十二疋, 中小箭眞魚一百五十尾, 代木六疋, 定式收捧, 三疋以上, 則作役價計捧云云。請仍前作銀事。備局啓目, 兩邑三稅初, 以各一百同之木定式, 其後屢減, 泰安則五十同, 瑞山則三十同。壬子以前, 每一同, 折銀六兩, 癸丑, 加定爲九兩, 以此定式, 何如? 依允。
四十年甲午二月, 備局啓目, 以漁鹽船折受有弊。孝廟, 分遣繡衣將, 大變革而未果, 先大王, 屢命査罷, 當宁朝, 亦限年革罷, 宜別立一司, 摠括蒙允, 而未果行。
今上八年甲辰二月, 領議政鄭存謙所啓, 昨年因惠堂鄭民始所啓, 各道漁鹽船稅, 道臣句管, 比摠收納事, 令各道道臣, 詳探民情, 狀聞矣。平安監司李性源以爲, 今若出付道臣, 摠察董飭, 加現代頉之政, 一委地方官, 以彼邑有餘之數, 充此邑不足之稅, 一年應納之外, 如有剩餘, 又爲留儲, 以備來後減縮, 則官稅自準, 民力庶裕云矣。上曰, 左右相之意, 何如? 左議政李福源曰, 大抵法愈密, 則弊愈多。大體則要嚴確, 節目則要寬簡, 然後道臣·守令, 庶可以奉而擧行, 而弊亦不及於民矣。右議政金熤曰, 漁鹽船稅之出付道臣, 爲一道比摠之法, 則無變舊法之嫌, 而實有矯宿弊之益矣。上曰, 備堂各陳所見, 可也。諸議皆以爲, 出付道臣, 使之比摠爲便。上曰, 諸備堂意見如此, 卿等更與原任大臣, 爛議草記, 指一稟處,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