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
太祖元年壬申, 大司憲閔開等疏曰, 生齒之數, 財賦之額無幾, 豈不量其出入而妄費哉? 前朝小有災異, 則不惟務事神事佛, 縻費甚多, 願自今一從儉約, 佛神不急之費, 竝皆革罷。上從之。
七年戊寅, 傳旨都堂, 命內帑錢穀布帛, 依宋朝例, 令三司量入爲出, 如有兵興臨時取者, 量宜調度。
世宗二年庚子, 本曹啓目, 繕工監所儲炭將盡, 請令州郡預納明年貢炭。上曰, 盛農之時, 不可役民, 親減內用炭數十石。
三年辛丑, 上於慶會樓東, 構別堂, 覆以茅, 務令儉素, 見戶外藁席, 問曰, 誰爲此乎? 自今非予命, 雖小物, 勿納于內。
世祖十二年丁亥, 上以經費無據, 貢賦不均, 詳定規式。
判書成俔曰, 自國初至世宗朝, 諸庫公物, 官不知檢, 闕內膳物, 政院專掌, 而御膳之餘, 食之不盡, 分送其家。如有宴會, 則禮賓設筵, 酒官進酒, 倉庫之吏, 獻伶妓纏頭之幣, 一日所用, 大抵紙數百卷, 酒數百甁, 他物稱是。朝官旅寓者, 借落庭米於倉官, 小不下數十石, 名雖落庭, 其實正穀也。借器皿於官, 借而不納官, 亦無問虛實萬端, 自世祖朝, 定六典, 成橫看之案, 雖至微之物, 皆啓稟, 然後用之。
宣祖二十九年丙申, 倭亂以後, 國用不足, 減百官祿俸, 各品皆無紬布楮貨。左議政李恒福所啓, 國初稅入四十餘萬石, 而軍士廩料四萬餘石, 祭享所用四萬餘石, 貢物亦不過此。頒祿之制, 刑曹都官正郞之祿, 四十五石, 中廟朝, 三倉舊儲, 二百三萬石, 壬辰之初, 舊儲五十餘萬石, 已縮三分之二, 卽今人口則比平時僅十分之一, 田結則不及平時全羅一道矣。
判書李晬光曰, 軍資監平時有三十萬石, 故癸巳倭賊退去後, 尙餘四五萬石, 以助軍餉, 以賑飢民。今倉穀不滿萬石, 脫有緩急, 何以濟之?
仁祖五年丁卯, 弘文館箚, 請民結收布, 以助軍需, 上不允。備局私相通諭於京外士大夫, 隨力出布, 上曰, 如有不肯者, 切勿勒定, 致有怨言。
孝宗元年庚寅, 備局啓請, 除出京衙門及五道監·兵營米布, 分給京畿·黃海道, 以備站用。都數米一萬七千一百石, 綿布四萬七百五十疋, 麻布五千五百疋, 銀七千六百兩。上又下內司米布於該曹, 使之移送常平廳, 以補民役。
肅宗八年壬戌, 大司憲李端夏上疏, 一年稅入, 折爲四分, 而計國家經費, 約之於三分之中, 不足則上自祭享·御供, 以至大內侍御·掖庭下人·百官吏隷·軍兵用下, 一切裁省, 各陵忌辰祭之染苧彩花, 旣非正禮, 亦宜革罷, 以紵民力。上命除彩花。
右議政崔錫鼎箚曰, 我國常年稅入, 不過十三萬餘石, 一年經費乃至十二萬石。宗廟百官之俸三之一, 其二爲養兵之需, 脫有災荒, 新不繼舊。今若量減兵額, 則冗食旣省, 經費自紓, 不待減供節廩, 而用有餘地矣。
二十一年乙亥, 本曹啓目, 兩倉稅米不多, 而稅太頗裕, 支計前頭用下餘太, 則趁今燻造之時, 貿錢補用, 則何如? 上曰, 依爲之。
英宗二年丙午, 右議政閔鎭遠所啓, 祖宗朝則宮人皆處板房, 而今皆居溫堗, 柴炭濫觴, 甚至販賣。且宮人·宦寺·掖隷, 比大典額數, 不啻倍蓰, 凡宮女一人一年糧饌·衣履貢物價米, 殆過百石, 近千宮人當費, 幾萬石耶。宦寺·掖隷, 雖不及宮人, 而皆受厚廩, 且給衣資, 其費甚繁。近來加出之名目, 舊各殿貢物之仍存者, 皆永除之, 宮人·宦官·掖隷, 一依大典額數, 而燕京別貿, 痛皆革除, 內司各宮, 猝難盡罷。依周禮之法, 使廟堂摠察, 而土田漁鹽柴場折受處, 計其一年, 應下外, 皆革罷之, 每朔計數, 成冊進呈廟堂, 定式外過濫者, 罪其次知內官, 則財用自裕, 而治平之道, 可庶幾也。
十六年庚申, 應敎李宗城所啓, 皇明孝宗皇帝, 嘗以經費問於戶部之臣, 對曰, 陛下試取祖宗朝歲下數, 比之今日, 則國計之不數, 可上達云。是言可爲今日之藥石矣, 自內節損, 固當待處分, 而諸上司費用之過多者, 自備局, 一竝減損, 入啓施行, 何如? 上曰, 所達是矣, 令備局, 卽爲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