탁지지度支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탁지지 목록



漕倉
忠淸道
貢津倉, 在牙山縣。中宗十七年壬午命設。所屬七邑, 牙山·燕岐·木川·天安·溫陽·全義·西原, 牙山縣監領納。○漕船十五隻, 漕卒每船十六名。
市津倉, 在恩津縣。肅宗■■年, 以貢津倉路遠難輸, 命設。捧公州錦南稅米, 以私船運納。
汾浦倉, 在公州牧。肅宗四十年乙未, 因道臣狀啓, 命設。捧公州錦北稅米, 以私船運納。
全羅道
聖堂倉, 在咸悅縣。古名德成倉。○世宗十年戊申, 以龍安德成倉水道堙塞, 移于咸悅, 是爲聖堂倉。所屬八邑, 高山·珍山·雲峰·龍潭·益山·錦山·南原·咸悅, 群山僉使領納。○漕船十四隻, 漕卒每船十六名。
群山倉, 在沃溝縣。成宗十八年丁未, 復移咸悅德成倉于龍安, 改名得成倉, 後又移沃溝, 是爲群山倉。所屬七邑, 全州·鎭安·長水·泰仁·金溝·任實·沃溝, 群山僉使領納。○漕船二十三隻, 漕卒每船十六名。
法聖倉, 在靈光郡。中宗六年辛未, 以羅州榮山倉水路險阻, 移于靈光, 是爲法聖倉。所屬十二邑, 光州·潭陽·淳昌·玉果·高敞·和順·谷城·同福·井邑·昌平·長城·靈光, 法聖僉使領納。○漕船二十九隻, 漕卒每船十六名。
慶尙道
馬山倉, 在昌原府, 爲左漕倉。所屬九邑, 昌原·咸安·金海·漆原·熊川·鎭海·宜寧·巨濟·固城, 龜山僉使領納。○漕船二十隻, 漕卒每船十六名。
駕山倉, 在晉州牧, 爲右漕倉。英宗三十六年庚辰, 因道臣趙曮狀啓, 命設。所屬七邑, 晉州·昆陽·河東·南海·丹城·泗川·固城, 赤梁僉使領納。○漕船二十隻, 漕卒每船十六名。
三浪倉, 在密陽府, 爲後漕倉。英宗四十一年乙酉, 因右參贊李益輔所啓, 命設。所屬五邑, 密陽·玄風·昌寧·靈山·梁山, 薺浦萬戶領納。○漕船十五隻, 漕卒每船十六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廢漕倉
靈山倉在全羅道羅州靈山浦。
國初設倉, 收光州等五邑田稅。中宗六年, 以七山之險, 移納於法聖倉。仁祖七年, 因漕卒呈訴, 復爲設倉。庚午辛未, 漕船連覆於七山, 壬申, 巡使狀啓, 永罷。
安民倉在忠淸道安興鎭。
孝宗元年, 右議政金堉箚請設倉於安興, 以他船替載, 如通州石閘之制, 則可免臭載, 而永保無虞矣。顯宗十年, 因禮曹判書金佐明所啓, 始設南北倉。南倉則在於未及安興之地, 北倉則在於過安興之地, 漕船未到安興, 稅納南倉, 以車馬輸入北倉, 空船過安興, 以避臭載之患。民弊甚而糜費多, 故旋罷之。
安興掘浦
孝宗元年, 右議政金堉箚請掘浦安興, 以順漕路。判書南二星上疏曰, 泰安掘浦, 王康·鄭襲明之所不得施設, 安哲孫·申叔舟之所不能成功。一朝斷然以爲必鑿, 臣竊以爲過矣。
英宗七年, 右議政趙文命所啓, 三南漕運之路, 必由安興, 而其險素稱瞿塘。自前朝掘浦, 至今痕跡猶在, 而終不得順其水路, 每多臭載。及我肅宗朝, 特設南北兩倉, 以避臭載之患, 有弊無益, 旋廢兩倉矣。但其浦內, 又有一浦之旁派, 交受潮汐之水, 而回滙激射, 浮沙停淤, 月增歲積, 東西兩浦之口, 今幾成磧。往來之船, 若不乘潮滿之時, 艱於出入。故船之自南來者, 纔到浦口, 潮頭已落, 則未及入浦, 留碇浦外, 而遇風輒敗。已入浦之船, 明日若或發船, 則今日乘潮出泊浦東, 而遇風輒敗, 前後臭載之患, 皆由於此。卽今急務, 莫如掘去沙土, 而隨掘隨積, 當復如前。深知水路利害者, 以爲塞築旁派之橫洩者, 則兩浦口之水路, 平直如絃, 一道順湊, 不必掘沙, 而沙自隨水滾下, 更無停淤之患。且其左右, 莫非石山, 堆下其石, 以此塞築, 則易以爲力。堤內則土甚膏沃, 幾近千石落云。假令朝家損財力而築之, 所費不多。況且三南之漕運, 實係一國之命脈, 故爲圖本入來矣。若以此事委之於臣, 則臣請自當, 而不可不一番往審。且新除授河東府使李譔, 曾任安興僉使, 慣習形便, 深知利害, 亦望以李譔復除安興僉使, 與之同往, 何如? 上曰, 果如所達, 依爲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漕軍式
祖宗朝以來, 嶺上則有羅巖·群山倉, 嶺下則有法聖·榮山倉。沿邑田稅直上納, 山郡田稅載於漕船, 而漕船一隻, 各作左右領, 每領漕卒十七戶之內三人充額, 合爲一百二名。左番·右番, 分年騎船, 及其新造·改造之時, 左右領同力造成, 而且有官家補工米。一自號牌以後, 軍額減縮, 每船只作一領。每領又減一戶, 只爲四十八名, 而每名各給復戶二結, 每結捧米一石, 而新造時, 加給復戶四十八結, 船材曳運軍三百名, 而各邑鎭每名加定二名, 準九百名十日赴役。故每名米一石, 備給於千戶·沙工·耳匠等, 使之雇軍, 而九百餘石之米, 收合民間, 幷計戶曹上下之。五年改槊米十五石, 十年改造米三十石, 及復戶價則一船之費, 少不下千石, 而山郡漕軍不得騎船, 各給六石米於千戶, 則盡爲私用, 及其回還, 虛稱致敗, 圖出立旨, 限前改造船材將盡, 而年年修補之價, 分徵漕卒。或穀多而賃船, 則徵賃價米, 穀小而船餘, 則又徵不騎米。千戶等又以輕價雇人, 換名成冊, 上納時每多無面, 則出債充納, 竝徵月利於在家漕軍, 故一人一年之費, 幾至二十餘石, 害及隣族。肅宗三十年, 釐正廳, 始爲變通, 每倉千戶, 永爲革罷, 每船沙工一人·格軍十五名, 以元漕軍擇定, 給復米保布, 計給船價, 定式施行。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點檢式
兩湖漕船, 到泊京江後, 點檢單子, 卽爲入啓。本曹堂上·郞廳出往江上, 開坐於點檢廳。在太倉前貢稅所。
騎船監·色·沙·格每邑監官一人, 每船色吏一人, 沙工一人, 格軍十五名。, 號牌現納, 逐名相準於都案所載長髥疤記。
各船所載, 抽栍米·太各一石。軍監兩倉, 正守外, 進參官員, 分排塡差, 親往船頭, 抽牲以來。
及看色布帒封, 幷爲斗量。帒封穀, 或劣或縮, 則該守令論罪。船載穀比帒封劣縮, 則監官·沙工重勘, 而若有和水, 則首倡者梟示。
各倉劃送船隻分排定數後, 倉名書入缸筒, 使各船沙工按筒抽栍, 隨栍分劃。捧上時, 使漕卒執枰。英宗戊辰, 本曹判書朴文秀, 始爲定式。
嶺南漕船, 依湖南例擧行。版籍郞廳與該倉差員, 眼同開坐于本曹。
漕船到泊京江, 則承旨·戶兵曹堂上同往點檢, 乃是古規。仁祖二十二年甲申六月, 本曹啓曰, 再昨漕船點檢時, 臣承命出往, 臣與兵曹參議之座在西壁, 承旨之座在東壁。臣怪之, 問于下吏, 對曰, 自乙丑始有此擧。其時判書主壁, 而承旨不肯東壁, 欲不參而歸, 不得已判書降坐兵議之側云。今後則依法典釐正, 何如? 答曰, 依啓。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