탁지지度支志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탁지지 목록



度支志外篇卷之六
版籍司
田制部
租稅
傳敎
世宗十九年丁巳敎曰, 三代之法, 不過貢·助·徹三者而已。漢唐以來率用貢法, 而我國山川險阻, 助·徹之法, 旣難得行, 惟貢法可行。然三韓以來, 代各異制。前朝之季, 田制大壞, 我太祖首定經界, 收稅之數, 水田一結糙米三十斗, 旱田一結雜穀三十斗, 卽古什一之數。又立秋成損實之制, 卽成周視年以斂之意。太宗朝, 又立遣朝官審檢之法, 制度纖悉。然踏驗之際, 委官或妄度虛實, 或挾私增減, 且騶從供億, 皆出民間, 農民爭持酒食干請, 無名之費, 殆幾於常賦之數。予常欲行貢法, 酌數歲之中, 以除踏驗之弊, 訪諸大小臣僚, 以至庶民, 願行者多, 而朝論紛紛, 姑寢不行。龍子雖曰, 莫不善於貢法。然先儒以爲, 禹之貢法, 錯出他等者, 不在常數, 周之貢法, 視年上下, 以出斂法, 其弊不至如龍子之言, 乃後世貢法之弊矣。且我國土地磽瘠, 什一之數, 亦疑稍重。惟爾戶曹稽前代無弊之法, 酌後來可久之道, 合行事目, 磨勘以聞。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式例
京畿·海西·關東三道, 以土地瘠薄, 皆以下下定稅, 每結收米四斗。三南, 視年豐歉, 分九等收捧。
京畿
永免田稅兩邑。楊州, 肅宗癸酉, 永減, 高陽, 肅宗壬午, 永減。
陸運直納九邑。龍仁○安山○果川○衿川, ○納軍監。永平○抱川○富平○仁川○陽川, ○納廣倉。守令領民直納。
廣州府稅米, 本府軍餉會錄。肅宗丙寅, 定式。
江華府·開城府稅米, 仍留本府, 以爲留守·經歷月廩及諸色放料。
利川稅米一百石, 以御供米, 每年移納南漢。英宗壬午, 專屬戶曹。
陸運九邑田稅米中三百石, 以御供米, 每年輪回移納北漢。英宗壬午, 專屬戶曹。

忠淸道
泰安田稅米太, 以御供, 移納江都。英宗壬午, 專屬軍餉。
石城米納內贍。
禮山米納內資。
沔川米納禮賓。
公山稅太二石, 代以米一石折定。肅宗戊戌, 定式
山郡納布九邑懷仁○文義○靑山○沃川○黃澗○懷德○報恩○鎭岑○永同。
四郡丹陽·淸風·永春·堤川。三手米, 以田米上納。

全羅道
靈巖·古阜兩邑稅太二石, 代米一石折定上納。肅宗庚午, 定式。山郡一邑, 納木。茂朱。

慶尙道
嶺底作錢七邑安東·醴泉·龍宮·比安·咸昌·尙州·聞慶。
竹嶺五邑順興·豐基·奉化·榮川·禮安。
忠淸道左水站罷後, 英宗己巳, 七邑作錢, 乙亥, 五邑作錢。稅米一石代錢五兩。, 太一石代錢二兩五錢。, 雜費, 竝一年所納, 總六萬餘兩。
山郡作木二十二邑彦陽·河陽·英陽·慶山·金山·義城·義興·眞寶·三嘉·知禮·安義·山淸·河東·新寧·淸道·靑松·陜川·永川·開寧·居昌·軍威·慈仁。稅米一石作木三疋半。, 太。一石作木二疋半。
公木公米下納沿海十七邑寧海·盈德·淸河·興海·延日·長鬐·慶州·東萊·大丘·仁同·草溪·高靈·星州·善山·機張·蔚山·漆原。公作木七百二十一同四十四疋三十二尺三寸。, 公米一萬六千石。收租中, 劃出下納倭館。

原春道
淮陽·金城兩邑田稅, 以北關直路使客供需, 本邑會錄。仁祖庚辰, 定式。
原州·春川兩邑田稅, 以詳定米不足代, 全屬該邑。
嶺東九邑·嶺西中六邑田稅, 以進上蔘價添補, 劃給本道補蔘庫。○伊川大米, 以田米甲納。
勸耕續田稅米太則上納, 而三年米全減。
元作布嶺東九邑通川·歙谷·襄陽·杆城·江陵·三陟·平海·蔚珍·高城。, 嶺西四邑平昌·旌善·金化·平康。五升廣布準三十尺

黃海道
別收米一名貢物價。, 每結捧收三斗, 以一萬九百九十七石, 永爲定式。有餘, 則會錄營門, 減縮則, 以前所餘充數準送。
元結帳付外閑曠田畓, 別作成冊, 以起耕者爲主。收稅與元結同
蘆田三邑安岳·鳳山·黃州。, 每結稅木一疋。四十尺爲準。
山郡作錢四邑新溪·谷山·瑞興·遂安。田稅, 右水站罷後, 永定作錢。○大米一石, 代錢七兩。·田米一石, 代錢三兩, 英宗己巳改定。大米五兩, 田米四兩, 太二兩五錢。雜費, 竝一年所納, 總三萬餘兩。
長山以北十一邑黃州·安岳·信川·載寧·長淵·殷栗·長連·文化·豐川·松禾·鳳山。田稅, 以海路險惡, 英宗壬申, 作錢定式。○大米一石, 代錢四兩五錢。·田米一石, 代錢三兩五錢。·太一石, 代錢一兩七錢。·雜費, 竝一年所納, 總六萬餘兩。其中鳳山一邑, 則太一石, 依永定折價例一石二兩五錢, 大米田米價, 同別作錢例

平安道
凡道內田稅, 各其州倉管餉會錄。
田一結內十分之四, 以粟田, 納田米, 十分之六, 以太田, 納黃豆, 水田捧大米。
單甲八邑
平壤直。·朔州江。·義州直江。·楚山江。·昌城江。·渭源江。·碧潼江。·江界。江。
起田內, 十分四粟田每結田米二斗式, 內減三分一。, 實田米。一斗三升三合三夕。十分六太田每結太四斗式, 內減三分一。, 實太二斗六升六合六夕。
起畓每結太四斗式, 內減三分一。, 實大米二斗六升六合六夕。
二甲三十四邑
中和直。·順安直。·肅州直。·定州直。·安州直。·嘉山直北。·郭山直北。·宣川直北。·鐵山直北。·龍川直北。·博川北。·寧邊北。·泰川。北。·雲山北。·龜城北。·熙川北。·龍岡中。·祥原中。·江西中。·三和中。·江東中。·永柔中。·慈山中。·咸從中。·順川中。·成川中。·殷山中。·价川中。·德川中。·孟山中。·寧遠中。·陽德中。·甑山中。·三登。中。
起田內, 十分四粟田每結田米二斗式, 內減三分一, 餘數仍陪爲二甲。而粟田太四合元數中, 每結田米五升式磨鍊, 以其數還減於二甲田米中。, 實田米。一斗四升一合六夕。十分六太田每結太四斗式, 內減三分一, 餘數仍陪爲二甲, 而田粟田合元數中, 每結太一斗五升式磨鍊, 以其數還減於二甲太中。, 實太。二斗八升三合三夕。
起畓每結大米四斗式, 內減三分一, 餘數仍陪爲二甲, 而每結大米二斗式磨鍊, 以其數還減於二甲米中。實大米。三斗三升三合四夕。收米水田大米, 旱田小米。, 直路。博川等十三邑每結田畓, 收捧五斗。, 中山及江邊等二十九邑每結田畓, 收捧六斗。, 軍餉會錄。
詳定價大米一石代銀一兩三錢。, 田米一石代銀一兩。, 太。一石代銀六錢。

咸鏡道
一道田稅, 各其州倉會錄。咸興田稅, 劃屬營本府, 以爲需用。
蔘布上納邑, 安邊·咸興·永興·吉州·北靑。人蔘一斤價, 五升布三十三疋, 明川·文川·利城·洪原·定平·高原·德源。一斤價, 五升布三十疋。
起田每結太四斗式, 減三分一, 餘數爲實納數。, 作五分內一作木太。, 五分四作田米內三分一蒸田米, 三分二生田米。
起畓每結米四斗式, 減三分一, 餘爲實納數。, 作三分內三分一生糙米。, 三分二糙米內, 十一分爲率。一分精糙米, 十分蒸糙米
濟州三邑, 減半。○向化人, 三年免稅。○續田加耕田, 隨起隨稅。○海澤起耕, 初年免稅, 次年半收。○火田稅二十五日耕, 爲一結。, 京畿一結太八斗, 慶尙道十負木一疋, 黃海道一負田米太間一斗, 巡營革罷, 火田每十負太五斗, 蘆田每結木一疋式, 閑曠田每結米四斗, 收米二斗二升式收捧。作錢 則每疋代二兩三錢。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上納月限
忠淸道·黃海道米·太三月初十日, 作木三月晦日。
慶尙道米·太五月十五日, 作木四月晦日。
全羅道米·太四月初十日, 作木三月晦日。
江原道米·太四月晦日, 作布三月晦日。
京畿陸運邑當年十二月內, 守令領納京倉。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舊未收稅米折價式
大米一石價錢三兩。, 小米一石價錢二兩五錢。, 太一石價錢。一兩六錢。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事實
太祖元年壬申七月, 侍中趙浚上箋略曰, 殿下置科田於京畿, 以優士大夫, 置軍田於州郡, 以養師徒。以至鄕吏·津院, 皆給之田, 田有定制, 國有成制, 兼竝絶而億兆之田宅定, 賦斂薄而鱞寡之衣食足, 捧祿厚而廉恥行, 倉廩實而國用足矣。
二年癸酉, 起河崙觀察京畿左道, 崙以民戶墾田多少, 定賦役, 諸道皆效之, 遂爲定制。
太宗十五年乙未, 上曰, 予欲行三十稅一之法, 禮曹判書鄭易以爲不可。此古聖王遺制, 而易不肯。以此知宰相須用讀書人。
世宗三年辛丑, 議政府啓請行貢法於忠淸道, 上從之。
十九年丁巳, 本曹啓曰, 遠稽古制, 近察時宜, 較數歲之中, 成一代之法, 略倣任土則〔辨〕壤之制, 先定諸道土品爲三等。慶尙·全羅·忠淸三道爲上等, 京畿·黃海·江原三道爲中等, 咸吉·平安二道爲下等。又據上中下三等, 仍分田品, 以各道與田品之等第, 定收租之數。上等道上等水田一結糙米二十斗, 旱田一結黃豆二十斗, 中等水田一結糙米十八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八斗, 下等水田一結糙米十六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六斗。中等道上等水田一結糙米十八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八斗, 中等水田一結糙米十六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六斗, 下等水田一結糙米十四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四斗。下等道上等水田一結糙米十六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六斗, 中等水田一結糙米十四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四斗, 下等水田一結糙米十二斗, 旱田一結黃豆十二斗。濟州田, 無分等第, 水田一結以十斗爲定。其中全陳之田·川反浦落之田及一戶所耕全損者, 令田主來告, 守令親審免稅。元籍所錄水田旱田, 後雖互相反耕, 改量之前, 勿許更審, 皆從元籍收租。加耕之田, 守令每歲親審, 續錄田籍。無故二年全陳者, 許給他人。如有陳損川反, 審檢不實, 加耕田, 不爲續錄守令, 糾理以法。此則古者什一之法, 而夏周錯出他等視年以斂之遺意也。歉年或似稍重, 豐年所收旣輕, 則亦可以此償彼, 以此定爲恒式。
二十五年癸亥, 召左議政黃喜·右議政孟思誠·贊成河演等議貢法曰, 各道田品 先分五等, 結負束把, 改作頃畝步法, 以收九等之租。黃喜·孟思誠曰, 收租之隨損給損, 萬世之良法, 占膏腴者, 率多富强, 占瘠薄者, 類皆貧乏, 若依戶曹所甲貢法, 則富者之幸, 貧者之不幸, 況咸吉·平安道田稅, 旣減於他道, 今又減之, 如有軍旅凶荒, 無以支當矣。河演曰, 山川風氣各異, 五穀之生不同。如慶尙·全羅沿海水田, 種稻一二斗, 所出或至十餘石, 一結所出, 多則逾五六十石, 小不下二三十石, 旱田亦極膏腴, 所出甚多。京畿·江原道依山州郡, 則雖種一二石, 所出不過五六石, 不可以一體收租。自前朝, 只以上中下三等定制, 將農夫手二指計十爲上田尺, 二指計五三指計五爲中田尺, 三指計十爲下田尺, 六尺爲一步, 三寸四方周廻爲一負, 二十五步爲一結, 而其收租, 則皆取三十斗, 三等之田, 差定不遠。且上等之田, 惟慶尙·全羅等道, 於千結僅有一二結焉, 中田, 於百結亦有一二結焉, 其餘各道, 只有中田, 亦於千結僅有一二結焉。不分地之膏瘠, 皆以下等之田打量, 有違古制, 每當損實之際, 任意給損, 亦爲未便, 乞依禹貢之制, 差遣使臣, 分其燥濕·膏瘠, 定爲九等, 而曾量上中田, 竝以下田尺, 改量付籍。而收租之法, 用元典所載旱田·水田一結, 收租三十斗之數, 上上田則收租三十斗, 上中田二十五斗, 上下田二十斗, 中上田十七斗, 中中田十五斗, 中下田十三斗, 下上田十斗, 下中田七斗, 下下田五斗。京畿, 直隷王都, 徭役煩劇, 以禹貢冀州之例, 每除一等, 以尊京師。各道如遇水旱風雹之災, 則監司審其分數以啓, 遵朝廷給損之法, 特旨給損, 以爲恒式, 則庶合大禹制貢之義矣。
議政府詳定條件
慶尙·全羅道上等官上中田一結二十斗, 下田十七斗, 中等官上中田一結十九斗, 下田十六斗, 下等官上中田一結十八斗, 下田十五斗, 忠淸·京畿·黃海道上等官上中田一結十八斗, 下田十五斗, 中等官上中田一結十七斗, 下田十四斗, 下等官上中田一結十六斗, 下田十三斗, 江原·咸吉·平安道上等官上中田一結十七斗, 下田十四斗, 中等官上中田一結十六斗, 下田十三斗, 下等官上中田一結十五斗下田十二斗。今詳定量田尺數, 上中田地品不相遠, 尺數亦不頓異, 故上中收租同科, 其來已久。下田尺數其多, 因其瘠薄陳損, 當以下中田爲同科。以下田差減。陳田, 守令受狀覆實, 隨時起收之。如有災傷, 監司啓聞, 遣使覈實, 分數量減
二十六年甲子, 更定結法。其制先據舊制五十七畝之結, 而審定每等所出之數, 上上年一等出皮穀八十石, 二十而取一, 其稅三十斗, 畝收五升二合六夕有奇, 二等出六十八石, 其稅二十五斗五升, 畝收四升四合七夕有奇, 三等出五十六石, 其稅二十一斗, 畝收三升六合八夕有奇, 四等出四十四石, 其稅十六斗五升, 畝收二升八合九夕有奇, 五等出三十二石, 其稅十二斗, 畝收二升一合有奇, 六等出二十石, 其稅七斗五升, 畝收一升三合一夕有奇, 據此之數, 推而計之, 更以二十斗同科定結。一等田三十八畝, 二等田四十四畝七分, 三等田五十四畝二分, 四等田六十九畝, 五等田九十五畝, 六等田一百五十二畝。上上年之稅二十斗, 上中年十八斗, 上下年十六斗, 中上年十四斗, 中中年十二斗, 中下年十斗, 下上年八斗, 下中年六斗, 下下年四斗。一等結積周尺二十二萬八千尺, 二等三十二萬五千二百尺, 四等四十一萬四十尺, 五等五十七萬尺, 六等九十一萬二千尺。開其方數, 百分取一, 定爲每等量尺之長。一等尺周尺四尺七寸七分五釐, 二等五尺一寸七分九釐, 三等五尺七寸三釐, 四等六尺四寸三分四釐, 五等七尺五寸五分, 六等九尺五寸五分。尺有長短, 而皆以實積, 百尺爲負, 萬尺爲結。
三十年戊辰, 上問貢法踏驗便否, 敬差官金叔滋上書曰, 上中田之結負多, 下田之結負少, 上田一結之稅二十斗, 中田十八斗, 下田十六斗, 已駸駸于後世, 什取其二也。臣願以周制之尺, 改量水田·旱田, 不使上中之結負爲多, 下田之結負爲少, 當如夏禹氏分九等之品, 俾爲多少之錯出, 以是爲差, 如有天災, 可損者損之, 可免者免之, 則田制定而賦斂平矣。
三十二年庚午, 本曹具貢法可否之議以啓, 三品以下時行二百五十九人·前銜四百四十三人等以爲可, 三品以下時行三百九十三人·前銜二百十七人以爲不可, 前兵曹判書趙末生·前判決事黃子厚等以爲, 我國土地瘠薄, 山溪險阻, 助·徹之法, 勢不可行也。今稅其私田而什一者, 是祖三代貢法之遺意也。我太祖龍興, 令民之失農者, 納狀於官, 而官吏就審納狀之田, 減其稅。然民之有故者, 或失納狀之期, 則不免收稅。太宗深知其然, 依成周司稼之官巡野觀稼之法, 巡審都田, 隨損給損, 而損實失中, 終無實惠。朱子曰, 周時鄕遂用貢法, 都鄙用助法。下及歷代, 漢之限民名田, 唐之租庸調, 是亦各因時宜而制之也。今之貢法, 亦今日之可行也。
仁祖五年丁卯, 吏曹參判趙翼疏曰, 田稅法, 每結下則四斗, 中則六斗。一結之地, 可種稻三四十斗。土沃年豐, 則可出穀四五十石, 常田中歲, 則可出二三十石, 土瘠年凶, 則或不滿一二十石。以常田中歲計之, 則一結四斗, 乃四五十分之一也。今此田結所賦, 皆以米布, 中外需用, 以此分之, 又有餘儲, 而其取之之數, 則比什一爲輕矣。何者一結所賦十六斗, 而輸運之價在其中, 竝田稅三手糧則二十餘斗矣。一結一年所得, 常田中歲可二三十石, 則二十餘斗之米, 實不能十分之一矣。其斂豈不輕哉? 頃年一結應役之數多者, 木綿二十疋, 米至百數十斗。當此之時, 民猶支保, 今所賦至於二十餘斗, 則其在於民間者, 不亦多乎? 以百官所食言之, 則京官雖大臣其祿不多, 外官州郡殘者, 或不足以給妻子, 富者一年所用, 或至累千石。夫均是邑宰, 而獨使享累千石, 何哉? 臣竊按四道田結, 以戊午時起計之, 四道凡三十五萬餘結。京師及四道一年支用之數, 不過二十萬石, 而四道所賦之米三十七萬餘石, 輸運之價在其中, 則入於官者, 實可三十二三萬石矣。然則一年所餘, 當至十二三萬石矣。臣竊以謂, 後日量田所得, 雖至五十萬結, 所賦都數要使不過三十五六萬石, 則每結可以減其斗數, 如是則其賦益輕矣。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雜費式
田稅米, 每石加升三升, 二價七合五夕, 斛上三升, 人情二升, 各從本色。
加升。別捧入庫, 元穀用下後, 隨該倉稟報還爲會減, 以補元穀之欠縮。
斛上, 贅付斛頭同量入石。移劃大同軍作米請得米之類, 元無斛上, 故用下後, 稟報會減。
二價。別營則門前卸入, 故不爲計給, 而一體官捧。豐儲倉·養賢庫, 皆在城內, 故每石三升爲定。○若移劃江倉, 則只給本二價七合五夕, 其餘二升二合五夕官捧。
人情, 各其倉員役受食。軍米則軍監, ○豐米則豐倉, ○收米則別庫, ○廣米則廣倉, ○三手則別營。
別人情。私船則元穀每六百石, 捧十九石, 漕船則元穀每六百石, 捧十七石。○火田雜費, 與元田同, 而只無倉作紙。
直上納邑。船價, 元稅外加捧, 而計程道, 一從邑規。○兩湖漕船, 則給復給料, 故初無船價。○嶺南則每十石, 船價二石, 元穀中除給。○庚辰設漕後, 船價條, 直納漕倉會錄。
湖西站船。船價, 則所屬六邑米太, 每石七合五夕, 從本色。回糧, 則以所屬六邑三手米中, 三石三斗除給。
戶曹作紙米。一邑一倉, 止捧五石。○米則每石一斗二升五合, 限元穀六十石止納米五石, 太則每石米七升五合, 限一百石止捧五石。○若米未滿六十石, 太未滿一百石, 則分數減捧米太, 只從先作執收捧。貢役價, 一如作紙。
一邑若有軍·廣·豐三倉米, 則隨倉, 各執作役價, 每一倉五石。
軍·廣兩倉各隨元稅屬倉。一邑止捧二石, 會錄該倉作色。
米每石五升, 限元穀六十石, 止捧作紙二石
太每石米三升, 限元穀一百石, 止捧作紙二石。○勿論米太, 從先執, 只滿二石數。○米太間, 未滿元數者, 從石數減捧。
兩倉役價勿論米太, 每石以純米六升, 一從收租實數。○元定作木邑, 則磨鍊上送, 而倭料及公貿木條, 勿論。○軍廣貢人, 各隨倉名受食。
六曹稅米稅太田米, 合十六萬石爲元定內嶺南下納十七邑倭料公貿米太, 惠廳大同相換還作米條及位米太, 高陽·楊州之永減田稅, 廣州·淮陽·金城之州倉會錄, 泰安之江都輸納, 嶺南之船價, 兩湖之二價, 內資·內贍·禮賓·養賢庫·豐儲倉元定納米太等價, 不得受食之類計除後, 軍·廣所納田稅數, 比元定十六萬石, 如有不足, 則其所減縮之數, 每石六升式磨鍊, 分兩等, 五月以純米, 十月以米錢參半上下, 如過元定之數, 則其所加之數, 亦爲磨鍊後, 日計減事, 英宗己巳定式。
田稅上納時, 空空石外裹。肅宗乙亥, 革罷
當初各道收租, 分定各倉, 故雜費中, 人情作紙役價, 隨其所屬倉名, 各該倉次知收納, 京畿左道屬軍監, 右道屬廣倉, 兩湖分屬軍·廣, 嶺南之嶺底十二邑全屬廣倉, 其餘下納寧海等十七邑外四十二邑全屬軍監, 黃海·江原兩道全屬軍監。○三手米全屬別營, 別收米全屬別庫。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差員支供米定例
全羅道
法聖倉, 稅船作米十一石○群山倉, 稅船作米十石
聖堂倉, 稅船作米九石
忠淸道
牙山倉, 稅船作米七石
事實
宣祖三十三年庚子, 命納全羅道田稅于海倉。亂時會錄州倉, 至是納于海倉
仁祖十五年丁丑三月, 本曹啓目, 凡各司米布捧下, 必爲請臺, 古例也。變前遠方之應納者, 貢人之應受者, 以趁不請臺, 非但滯留之弊, 不無見偸之患, 自今各司, 卽令請臺捧下, 何如? 傳曰, 依啓。○十二月, 因兩倉主人上言, 本曹啓目, 曾於乙亥, 漕船則一石役價六升, 直納則一石四升定式矣。變後丙子條役價半減之, 故有此呼籲, 自明年依前施行, 而六升外, 如有侵漁之弊, 摘發梟示事, 行移何如? 依允。
二十六年戊子五月, 本曹啓目, 各邑稅米太, 令監捧差員各取米太, 入盛小帒, 具書邑號, 而送之看色矣。尙州米色不精, 監捧差員推考, 鄕所色吏, 令本道刑推, 何如?  傳曰, 允。
孝宗二年辛卯二月, 全羅監司沈澤狀啓, 田稅所盛細繩甲石, 多有民弊, 以單石仍前備納。本曹啓目, 以單石十二經編結者, 密網無漏, 他道一體分付, 何如? 依允。
肅宗五年己未五月, 本曹關各邑, 自己未條爲始, 元定作木邑兩倉役價, 依例上送, 倭料公貿木邑, 則勿爲上納事, 知委三南。
十三年丁卯十二月, 因江襄·公洪·黃海·咸鏡諸道失稔, 稅太半減, 而作役價·元人情等雜費, 一從元收稅上送事, 行移各道。
十八年壬申三月, 軍監貢人等上言, 田稅役價, 諸道則每石六升, 而嶺南則三升, 請依他例磨鍊云云。本曹啓目, 嶺南之巨濟一縣, 尙有六升之規, 依他例上送之意分付, 何如? 依允。
二十年甲戌二月, 備局啓目, 因北道御史李宇謙書啓, 內奴貢米役價加捧米二升, 依前革罷, 其代令戶·兵曹, 移送內司分給主人, 何如? 答曰, 允。
三十九年癸巳八月, 備局啓目, 軍監書員嚴應震上言, 田稅每石役價六升·元人情二升上送, 則役價米出給貢人, 人情米爲員役料布, 而慶尙道咸陽等二十二邑·忠淸道文義等九邑·江原道江陵等十一邑, 作木作布之後, 只送役價, 不送人情, 故有此呼籲矣。此是朝家定給者, 竝卽推給, 何如?  依允。
四十三年丁酉正月, 本曹關, 因司圃署牒呈, 生薑役價, 每月令生薑準十斤以上者, 役價黃木三疋上送, 而如或作錢, 從市直備給之意, 生薑分定邑知委。
景宗元年辛丑七月, 因兩倉貢人等訴, 本曹啓目, 田稅上納時, 每石空石一立添納者, 自是古規, 而畿邑則上納, 三南則不納。每一石一立, 如或過重, 則二石一立定式, 而田稅則捧空石, 三手·大同則不捧, 民弊似不大段, 而貢人添補之資大矣。令廟堂稟處, 備局啓目, 依此定式捧上, 何如? 依允。○十二月, 惠廳啓曰, 負石納倉之役, 專屬倉底募民, 使食雇價矣。漢城府草記, 請給坊民分半矣。坊民徒食雇價, 不應倉役, 請還屬募民, 何如? 依允。
二年壬寅十二月, 本曹啓目, 漕船上納時, 船人執枰, 廟堂申飭, 而別營放料, 以斛捧米, 逐名斗給, 欠縮夥多, 今使漕卒執枰, 則欠縮必倍, 從輕放下, 則軍兵呼冤, 仍前使庫子執枰, 何如? 傳曰, 允。
英宗十四年戊午十月, 本曹報備局, 廣倉·軍監貢人狀訴, 三南·京畿稅太, 雖減半作, 役價·元人情, 則從元數上送, 自是前例, 今亦依此擧行云云。題辭, 依癸亥·丙寅等年例施行。
二十一年乙丑, 左議政宋寅明所啓, 審理使趙榮國書啓, 請除贅付三升矣。上曰, 同律度量衡, 王政之大者也。或有欠縮, 則斛上加升, 猶或可也, 贅付之名, 尤爲怪異。史冊若曰, 朝鮮有一斛子, 而其傍有耳加捧云, 則其名豈不怪異乎?  令廟堂善爲區處。本曹牒呈備局, 續大典收稅條, 加升三升·斛上三升·倉役價六升, 分明載錄。贅升則雖爲除去, 斛上三升, 依例捧上云云。題辭, 依他例捧上, 勿爲高量。
二十七年辛未五月, 豐儲·廣興倉溫陽主人等訴, 今年本郡田稅, 溫泉行幸時, 特爲蠲減, 而庚申各道田稅全減, 代自京司上下貢人役價, 依庚申例題給云云。題辭內, 上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兩倉定例
每年六道田稅火田米太竝元數內, 下納十七邑宣惠廳還作米楊州高陽金城淮陽泰安州倉上貢物貢價船價養賢內贍內資禮賓豐儲倉所納米太, 除未滿十六萬石之數, 每石減縮役價, 米六升磨鍊, 分兩等上下定式。
今上三年己亥十一月, 本曹判書金華鎭所啓, 畿邑納米, 倉底居民, 定爲主人, 守令不自領納, 只送色吏, 故倉主人大斗濫捧, 平斗作石, 歲前若干塞責, 拖至夏秋, 倉主人, 永爲革罷, 守令若不歲前領納, 摘發論罪,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五年辛丑八月, 備局甘惠廳募民等狀, 順治丁酉創設大同倉於龍山, 募民環居, 定以各邑倉主人, 使食其役價, 名曰募民, 至登續大典。守護之責策應之役, 極其煩重, 而漕卒誣訴戶曹, 湖南七邑漕船百一條革罷矣。壬辰擊錚之時, 因特敎遠配, 又於丁酉·己亥·庚子累次見屈。今因戶曹之再報, 失此傳子傳孫重價買賣之業云云。題辭, 更爲詳査, 俾無呼冤之弊。捧甘戶曹惠廳。
十年丙午八月, 前慶尙監司鄭昌順所啓, 沿海災邑各衙門價布·砲保, 竝以代錢, 群情胥悅, 大同·田稅, 竝許代錢, 則可紓民力, 而不敢擅便, 故敢達矣。上曰, 田稅木代錢, 元無可據之例, 而聞卿所奏, 民情之切願, 槪可知之, 何拘前例? 依所奏施行。兩湖竝依嶺南例代納。本曹判書鄭一祥所啓, 田稅則不但事體甚重, 本曹木儲, 只是稅納, 依前作木, 何如? 上曰, 旣已許施, 今不可變易。卿言雖如此, 不可失信於民矣。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