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始末
兵曹判書洪啓禧入侍時, 傳曰, 今番三都監儀軌中, 書下·點下所減者, 便是定例。令戶·兵判商確, 集作一卷, 名曰喪禮受敎, 置諸度支。辛未十一月二十七日。
禮曹判書李益炡·兵曹判書洪啓禧·戶曹判書金尙星入侍時, 啓禧曰, 喪禮受敎編次事, 旣已承命。與戶判·禮判, 亦有所商議矣。頃日, 殿下以諸臣之諱言喪禮, 爲敎, 而古人亦不免此矣。凶禮有五, 喪居其一。至唐, 李義府·許敬宗輩, 惡凶禮, 去國恤條, 宋·明因襲其謬。故大明集禮, 亦無國恤條。我國五禮儀, 則有國恤條, 可謂洗滌因襲之陋, 而猶未詳備, 且不無因革。今殿下, 因賢嬪喪, 有此講定儀節之敎, 甚盛擧也。當成出凡例以稟, 而先以大體, 欲有所仰達矣。每條先書條目, 如初終如復, 條目之內, 當先書儀註, 次諸具, 次圖式。而儀註, 則多是五禮儀所載, 若一一移載, 則卷秩浩大, 欲以見五禮儀某卷懸註, 則又不能開卷瞭然, 何以爲之耶。上曰, 戶禮判之意, 何如。尙星曰, 古今儀註, 旣有因革, 一倂錄之, 似好矣。益炡曰, 盡錄然後, 始可以開卷瞭然矣。上曰, 盡錄之可也。行司直李喆輔上書, 略曰, 五禮儀上下篇, 旣備。設有節目間, 一二合商量處, 只宜以原篇, 揭爲網領, 而各條下, 附以前後受敎, 又抄各年儀軌, 分類而錄之。其中如有昔無今有, 此多彼少, 而眩於擧行者, 則稟旨去就, 永爲定式。如此則事簡而易就, 儀備而易考。區區淺見, 不出於此云云。
領議政金在魯·編輯堂上李喆輔入侍時, 在魯曰, 卽今朝家之所用, 皆五禮儀也。若就五禮儀中所有者, 而加減用之則可也, 而至於改易, 則不可。祖宗朝成禮, 何可輕改乎。宰臣書中所論, 甚精, 如是爲之, 則豈不好耶。上曰, 注書持其書以來, 命承旨讀之。讀畢, 上曰, 好矣。大臣之言, 又如此, 今則不得不變其規模矣。喆輔曰, 今日以後, 則規模當變, 而但前後稟定條件, 乃是洪啓禧所箚錄也。已經稟定者, 恐不可去之。故敢稟。上曰, 此則然矣。喆輔曰, 規模旣變, 則事體比前稍輕, 而係是典禮重書, 大臣不可不句管。編輯時, 這這持示大臣, 以爲可否消詳之地何如。上曰, 所陳是矣。問議于領相, 可也。仍呼書傳敎曰, 喪禮中, 下敎減去者多, 亦有下敎釐正者。故初命名曰喪禮受敎, 令前兵判纂輯, 因其載錄, 竝錄五禮儀本文, 事近張大, 此由於更名喪禮儀之故也。復命名曰國朝喪禮補編, 只錄五禮儀中所無儀註, 及昔有而今無者, 次第之先後者, 只圖古今制樣之異者。而儀註亦不必混錄, 書以儀註, 其改補處, 稱以當在某句上·某句下, 而小喪儀註全文, 補入。凡受敎, 因其序次, 按類編入, 則可以略而盡矣。依此擧行, 其令問于領相而成書。廳名編輯廳。壬申六月十一日。○後因洪達, 國朝喪禮補編, 更名國朝喪禮備考, 後日筵中, 國朝喪禮補編之名, 仍前事, 下敎。
傳曰, 喪禮補編與本編, 參看之時, 多有掣肘之端。又作續補編, 則五禮儀·續五禮儀·補編·續補編四冊同行, 尤當眩亂。補編體制稍更, 增補處先錄本文, 低行註補, 至於受敎, 勿論新舊, 一體通錄事, 分付。丁丑六月十六日○後日, 筵中以原文與補編參互, 增刪俾成一書事, 下敎。
國朝喪禮補編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