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令
傳曰, 孝章廟, 葬前行祭與否, 其令禮曹, 問議大臣以奏。○禮曹啓曰, 領議政金在魯以爲, 賢嬪宮葬前, 孝章廟行祭與否, 臣未能講度於平昔, 方袛役在墓所, 傍無書籍, 姑不得考據仰對。而至於墓所之祭, 則新墓動役, 旣在一墻之內, 許多工匠·役夫, 晝夜雜遝喧擾, 全欠蠲靜, 姑捨禮意之如何, 只以事勢言之, 似難行祀於葬前云矣。傳曰, 葬前停止, 自卒哭後爲之。辛未。
傳曰, 凡國之大小喪, 習樂·用樂與否, 庚子以後, 喪制·服制大備, 宜有比前差等。問于樂院, 則混圇莫知。令禮官問于在京大臣, 入侍稟定後, 載於喪禮補編。○禮曹啓曰, 領議政金在魯以爲, 取考樂院所在前後謄錄, 則庚申·辛巳國恤時, 卒哭後凡祭, 皆用樂, 坐起時習樂。戊戌卒哭後, 六都日習樂, 依例擧行, 七月陳賀時, 陳而不作。戊申年, 無可考文字, 而卒哭後, 典樂取才時, 依例習樂試取。己丑·己亥·甲寅·庚子·甲辰國恤, 卒哭後大祭時, 前期一次習樂, 庚子·甲辰卒哭前, 社稷祭, 陳而不作矣。今若更加明白定式, 大喪卒哭後, 若當用樂之祭, 則臨時一次習樂, 而每月六都日習樂, 則以遏密之義, 停止。內大喪, 則朞年後, 依例習樂, 小喪, 則卒哭後, 竝依例習樂。殿下服未盡前, 有陳賀, 則陳而不作, 恐合於隆殺之節。而至於大喪卒哭前, 社稷祭, 陳而不作, 臣意以爲不然。祭天地·社稷, 越紼行事, 載於禮經, 旣行其祭, 則似不敢廢樂。況今皇壇, 事體至中, 雖於卒哭前, 其可廢樂乎。卒哭前, 社稷·皇壇之祭, 竝用樂爲宜云, 判中樞府事金若魯以爲, 臣意與領相獻議同。而第大喪卒哭前社稷祭, 樂器陳而不作, 曾前已行之事, 亦有意義, 不必變制。皇壇, 事體雖重, 亦可與社稷, 例倣而行之, 依前, 陳而不作, 恐得宜云矣。傳曰, 更問于在外大臣及儒臣後, 入稟。而軒架·鼓吹, 卒哭前, 予意則宜勿設。雖卒哭後, 服盡前, 以無揚衮衣, 動駕之時, 設梨園樂器於駕前, 奚異於朞功奏絲竹。意甚不然, 以此亦爲問議。○禮曹啓曰, 領中樞府事兪拓基以爲, 大喪三年內, 六都日習樂停止者, 領相之議, 固當矣。而但庚申·辛巳卒哭後, 習樂如常, 則領相議中, 欲退以朞年後, 得無有違於舊例否也。且伏聞, 在昔明聖大妃小祥後, 凡於中祀, 亦皆用樂, 則庚申·辛巳卒哭後, 習樂, 豈亦有差等而然歟。然則戊戌習樂之方行於卒哭, 恐亦無別於庚申·辛巳, 似合有參量定制之道矣。殿下服制未盡前, 有賀, 而樂則陳而不作, 誠爲合宜。但勿論卒哭前後, 服未盡前, 同是陳而不作, 則駕前·殿前一也, 而或陳或否, 似未得當。雖不可作, 而只陳之, 以存禮意, 亦有間於朞功奏絲竹, 仍前擧行, 恐宜。越紼行事, 旣有經訓, 有事廢樂, 亦乖禮意, 則卒哭前社稷祭, 陳而不作, 有未敢知。況皇壇事體, 非可比論於國社國稷, 則雖卒哭前, 尤不容廢樂云。前府使朴弼傅以爲, 臣所當言者, 大臣略已言之, 亦不敢爲疊牀之歸。而至若越紼行事, 程·張·朱三說, 旣未歸正, 則臣未知國朝之制何如。而更當別有商量矣云。前司果尹鳳九以爲, 凡國恤卒哭後, 大祭祀時, 雖不得不一例用樂, 習樂一節, 從國恤大小, 進退其限者, 不失輕重之義。至於郊社之祭, 王制越紼之語, 蓋言國君雖未葬, 而猶不敢廢祭。然程伯子以爲, 越紼似太早, 雖不以卑廢尊, 葬而行之, 亦可。叔子則以爲, 禮言越紼, 此事難行, 橫渠張子亦言, 非禮, 見於上帝, 不如無祭。越紼旣著禮經, 雖不敢以卑廢尊, 祭於郊社, 其必用樂, 固不可知。且人君以天地·社稷之主, 在殯未葬, 雖有所重, 至於用樂, 終覺不安。祭雖不廢, 樂則懸而不作, 參以先賢訓義, 揆之人情·禮意, 誠似無失。皇壇之祭, 其禮亦應與此無異。而若軒架·鼓吹, 從於駕前, 雖是輕喪, 無論卒哭前後, 事係當宁, 異於廟社·大祭之用。惟在聖上一時處分。限服前, 勿設, 亦豈不合於情禮也云。傳曰, 今覽在外大臣·儒臣收議與領相獻議, 不無參差者, 而至於習樂, 則非祭用樂也。但務歸於情禮允當, 不拘於違古例也。況庚申·辛巳卒哭後習樂, 其時有司之臣, 或不察之致, 抑或庚申, 則朝臣之服旣盡故也。而庚子以後, 三年之制, 服制大備, 自宣懿國恤, 百官服齊衰朞年, 則服未盡之前, 服衰赴衙聽樂, 決無是理。習樂一節, 領相獻議, 差等詳備, 依議施行。而雖小喪, 諸臣若服朞, 則一依國恤內喪例, 施行。皇壇祭, 卒哭前用樂, 大臣·儒臣之意, 俱是, 亦依議, 用樂。而至於社稷, 三賢之議不同, 曾前卒哭前, 旣懸而不作, 此去䈁之意, 亦從伯程子之議也。旣用之樂, 雖難今止, 旣停之樂, 于今喪禮大備之後, 以越紼之義, 難以遽行。遵舊例, 卒哭前, 陳而不作, 軒架·鼓吹。噫, 禮不及非禮, 過亦非禮也。然壓尊處, 雖不可不爲, 以諸臣服不盡, 而赴衙聽樂爲非, 則于今喪與服, 復舊之後, 予亦與諸臣同, 焉有衰服在後樂工在前乎。決無是理, 若杜擧在今, 其不指衰而譏哉。此一節, 依進善尹鳳九獻議, 服盡後, 擧行可也。或曰, 國忌重也, 淸齋亦重也。而其猶陳而不作。今此兩服, 在於下, 何重於此云, 則此有可對。禮出於人情之固然。國忌, 雖人子終身之慟, 不過服素服, 而與衰服不同。而雖然, 亦近代國忌, 則命勿設, 此亦由情而然矣。至於淸齋, 則亦不過專心致齋而已。雖不聽樂, 何不設乎。與服衰不設, 大有間矣。竝以此, 載於喪禮補編。壬申。
傳曰, 大·中·小祀, 用樂與否, 一從癸亥·庚子爲之事, 載於補編。癸亥明聖大妃國恤·練祭後, 因大臣收議, 中祀用樂。○戊寅。編輯堂上洪啓禧所啓, 先正臣文敬公金集, 嘗進喪禮異同議矣。今於喪禮受敎編次之際, 先正所請之言, 亦宜採入, 故敢達。國恤時, 國中嫁娶, 五禮儀, 則卒哭後許之, 借吉三日, 朱子曰, 一月外, 許軍民, 三月外, 許士吏, 復土後, 許選人, 祔廟後, 許承議郞以下, 小祥後, 許朝靖大夫以下, 大祥後, 許中大夫以下, 各借吉三日。中大夫以上, 禫後行。先正以爲, 五禮儀, 太無曲折, 宜從朱子說。庚子以後, 君臣服制變通之後, 則事體尤異於前, 不可不一從朱子說定制矣。上曰, 君臣服制, 復古之後, 則視前尤別, 依先正所論, 定式以錄可也。定式, 詳見儀註戒令條。○壬申。
傳曰, 所謂公除, 卽國君之公除, 非諸臣之公除也。今番禮曹, 百官公除磨鍊, 其涉不察。當該禮官, 從重推考, 此後公除, 一從上服事, 定式施行。左議政金尙魯所啓, 以今番都監見之, 殯殿所用鍮器, 則名之以鑄成所, 自殯殿都監鑄成。至於山陵所用鍮器, 造成不付於國葬都監, 而別設鑄成廳, 使戶·工曹他堂郞主管。故都監, 則都不管攝, 自不無多少弊端, 從前別設之意, 有未可知。臣意以爲, 屬之國葬都監, 擧行宜矣。上曰, 予意亦然。依爲之, 載於補編。
傳曰, 昨聞, 因山後, 外方開·閉門延逢·六角, 依例爲之云, 心甚非矣。雖喪制復舊之前, 不然, 況庚子後, 三年之制大備, 戊申以後, 朞功之制亦復。此與該院之二六坐起·軍門之旗祭習操有間。雖守令, 若戊申戒嚴之時, 則各行將令, 其無不可, 而雖分地管轄, 在於朝鮮之地, 非徒蒼梧山色之嫌。若庚子, 則群臣俱在三年之制, 若今年, 則群臣俱在朞制之中。衰麻在身, 朞服在身, 喪制未盡, 朞制未盡, 而視若常時, 循例爲之, 奚異於謝安之朞功奏絲竹。況今番勅行, 除門吹, 除六角, 而外方則自如, 豈不愧於隣國乎。事雖謬例, 旣覺之後, 不可因循。此後, 喪制·朞制未盡之前, 禁之, 亦載補編。
傳曰, 邦禮, 無禁葬之例, 其在道理, 亦不可踰月。勿論公除前後, 葬事則許行, 以此載於補編。編輯堂上洪啓禧所啓, 戒令條, 五禮儀, 則私家祭禮, 初不擧論, 而今番以私家練祥事, 屢有下敎, 中外猶不能曉然。將欲一依下敎入錄, 而臣竊以爲, 國恤時, 私家練祥之不得行, 自曾子問, 已有明白定論, 先正獻議, 肅廟定式, 卒哭前練祥之不得行, 恐不可更議。且自有此敎之後, 忌祀亦多有備禮行之者, 極涉未安矣。私家練·祥, 待國恤卒哭後行之之意, 定式以錄何如。上曰, 諸堂之意何如。判尹申晦曰, 此是臣等商確之言也。今番私家, 雖因朝令, 練祥·忌祭, 多有備禮行之者, 而其爲未安, 則誠大矣。臣意亦與重臣同矣。吏曹參判金致仁曰, 國恤卒哭前, 私家練·祥之許行, 大違禮意。重臣所達, 誠爲得宜。臣無容別議矣。綾恩君具久明曰, 國恤因山前, 大·中·小祀, 一倂停廢, 則私家練·祥之許行, 實涉未安。重臣所達, 實合於禮制·邦典, 臣有何別議耶。吏曹參議趙明鼎曰, 練·祥, 是祭之大者。國恤因山前, 太廟時享, 亦不得行之, 則私家豈敢行備禮之祭乎。重臣所達, 誠爲得宜。臣無容別議矣。司直洪樂性曰, 重臣所達, 得宜。臣亦無容別議矣。上曰, 依所達, 載錄可也。以上丁丑。
傳曰, 雖國恤因山前, 卿大夫·士庶虞祭, 依葬例, 亦爲許行。忌墓祭, 依練祥例, 施行。三年內, 禁方笠, 過矣, 此後勿禁。編輯堂上洪啓禧所啓, 原書中, 三都監提調, 於國葬曰, 戶曹判書·禮曹判書·繕工提調爲之, 而禮曹判書·繕工提調, 又書於殯殿·山陵, 意或兼察, 而今則不可兼。國葬都監中, 禮曹判書·繕工提調, 刪去, 而只書以三內一, 戶曹判書爲之何如。上曰, 依爲之。編輯堂上洪啓禧所啓, 三都監郞廳之數, 殯殿則六, 國葬則八, 山陵則十, 共爲二十四員。原書排定, 度其事役之繁簡, 各有意義矣。補編中, 改以三都監各八, 則亦爲二十四員, 而殊失量事排定之本意。山陵都監, 以八員無以成樣, 依原書, 差出十員, 殯殿則從補編, 差出八員, 故合爲二十六員, 誠爲未安。一依原書, 似爲得宜。殯殿都監郞廳, 旣爲六員, 則當爲都廳一, 郞廳五, 小喪, 則三都監, 都廳各一員, 郞廳則殯宮四, 禮葬五, 墓所六爲宜。至於監造官, 殯殿三, 國葬七, 山陵九, 依丁丑年例錄之, 小喪, 則以殯宮二, 禮葬五, 墓所七, 錄之何如。上曰, 郞廳之數, 一依五禮儀爲之, 監造事, 亦依爲之。以上戊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