국조오례의國朝五禮儀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국조오례의 목록



治葬
五月而葬。前期, 禮曹堂上官及觀象監提調, 帥地理學官, 擇地之可葬者。議政府堂上官, 更審啓聞以定。擇日, 開塋域, 掘兆四隅, 外其壤, 掘中, 南其壤, 各立一標, 當南門立兩標。觀象監官, 祠后土於中表之左。前祭三日, 諸祭官, 竝散齊二日, 致齊一日。其日, 執事者, 設后土氏神位於中標之左南向, 席以莞, 設獻官位於神位東南西向, 執事者位於其後西向北上, 謁者·贊者位於執事之南, 俱西向北上。奠祝版於神位之右,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次設祭器如式。見序例。設盥洗二於酒尊東南北向, 獻宮洗在東, 執事洗在西。諸祭官, 各具公服。時至, 謁者·贊者, 先就拜位, 北向四拜訖, 就位。謁者, 引祝及執事者, 入就拜位, 北向立。贊者曰, 四拜。祝以下, 四拜訖, 各就位。謁者, 引獻官, 入就位。贊者曰, 四拜。獻官, 四拜。謁者, 引獻官, 詣盥洗位, 北向立, 贊搢笏。獻官, 盥手, 帨手訖, 贊執笏, 引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酒,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獻官, 詣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 三上香。執事者, 以爵授獻官, 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神位前, 贊執笏, 俯伏興少退北向跪。祝, 就神位之右, 東向跪, 讀祝文訖, 謁者, 贊俯伏興退復位。贊者曰, 四拜, 獻官四拜, 謁者引出。次引祝以下, 就拜位。贊者曰, 四拜。祝以下, 四拜。謁者, 引出謁者·贊者, 就拜位, 四拜而出。執事者, 撒饌, 祝版, 瘞於坎。
時至, 乃穿壙。深十尺用營造尺。後倣此。, 廣二十九尺炭末, 築實厚, 東西各五寸。石灰·細沙·黃土等三物, 交合築實厚, 東西各四尺, 石室東西旁石厚, 各二尺五寸, 中隔石厚四尺, 東·西室內廣, 各五尺五寸, 摠二十九尺。, 長二十五尺五寸。南·北炭末及三物, 築實厚竝同上。北隅石厚二尺五寸, 門排石·門倚石厚, 各二尺, 石室內長十尺, 摠二十五尺五寸。開南面, 以爲羨道。其石室同陵異室, 以西爲上。制度, 於隔石·旁石·隅石當處, 支石·博石入排之地, 加掘深二尺五寸其南面博石, 號曰門閾石。支石高一尺, 博石高一尺五寸, 摠高二尺五寸。, 仍築其底之土。先排支石高一尺, 廣一尺五寸, 長隨宜。, 縱置之, 凡二行與壙底土齊。支其博石兩頭當處, 故曰支石。其支石間, 用三物築實。石灰三分, 黃土·細沙, 各一分, 和以楡皮煎水。梓宮臺石砌當處, 亦加掘深七寸, 用麤沙與本土還塡, 勿築, 當挾石處, 則堅築之。鋪銅網兩室, 兩一網, 長各十尺二寸, 廣各五尺七寸。於石室之內銅網, 與室內長·廣差大。其網四邊, 加於四面支石上, 各一寸。, 布油灰於支石上, 次加博石高一尺五寸, 長三尺九寸。隔石下博石, 則長四尺四寸, 廣隨宜。及門閾石。兩室, 各用一, 廣各三尺, 厚各二尺, 長各七尺五寸, 兩端斲入於旁石下及隔石下博石, 各五寸。當門扉石入處, 斲除深四寸, 長六尺五寸, 廣二尺五寸, 內邊, 留高四寸, 廣五寸, 以爲門閾, 其高, 與室內地面齊。凡兩石相接處, 皆以油灰塗之, 使無空隙。後, 設隔石高五尺五寸, 厚四尺, 長十四尺。北端一尺, 自兩角向內斜鑿, 兩角相拒仍舊四尺, 其銳端各五寸斜鑿之處, 左右相拒三尺, 銳入各五寸, 以接兩隅石相接處內邊之凹間。南端三尺, 東西邊各鑿除深五寸, 以二尺, 備門扉石之入, 餘一尺, 出於扉外。中有窓穴, 從石兩面, 作穴各方一尺六寸, 深各一尺。重作小穴方一尺, 自穴北拒隅石三尺七寸, 自穴南拒門扉石四尺七寸。於兩室間。次設北隅石兩室, 各用一, 高五尺五寸, 厚二尺五寸, 長十尺。西室北隅石西端內邊當旁石凸處鑿爲凹, 凹深五寸, 闊一尺, 以備右旁石北端內凸處之入, 凹西一尺五寸, 不斲, 以接旁石北端西邊所斲之處。東室北隅石東端內邊, 亦如之。西室隅石之東端·東室隅石之西端相接處, 鑿其內邊, 合爲凹, 以備隅石北端之入, 凹深一尺, 口狹內闊, 口廣三尺, 內廣四尺。自口兩旁至內兩旁, 左右各斜鑿, 狀如箕, 以隔石北端之兩角, 納于凹內闊處, 使不得前却。及旁石。兩室, 各用一, 高五尺五寸, 厚二尺五寸, 長十二尺五寸。南端內邊二尺, 鑿深五寸, 自上通底, 以備門扉石之入。北端外邊斲除, 使內邊凸出五寸, 厚一尺, 以納北隅石凸處。凡旁石·隔石相接斲鑿處, 皆自上通底, 隔石下及北隅石下博石, 入壙內, 各二寸, 旁石下博石, 入壙內三寸, 門閾石, 入壙內五寸。隅石·旁石相接處, 皆鑿, 入大引釘大引釘, 腰長一尺二寸一分, 廣二寸七分, 厚二寸二分, 頭長三寸, 廣四寸九分。中引釘, 腰長一尺四分, 廣二寸一分, 厚二寸, 頭長二寸二分, 廣四寸八分。凡造引釘, 先以正鐵作釘形如工字, 次以水鐵鎔灌。, 勿令退出。西室北隅石西端內邊·右旁石北端外邊及東室北隅石東端內邊·左旁石北端外邊相接處, 共用二, 兩北隅石, 用一, 兩蓋石相接處, 用三, 外排正地臺石連接處, 共用十二, 面石·隅石相接處, 共用二十四, 皆大引釘。滿石相接處及引石下, 共用十四, 皆中引釘。次設石砌兩室各一, 用全石, 高一尺八寸, 長八尺七寸, 廣三尺九寸, 通鑿其中, 餘四邊, 厚六寸。, 其四旁, 皆置挾石。高各一尺五寸, 廣各五寸, 長隨宜。石砌, 距隔石及北隅石, 各五寸, 距旁石, 一尺一寸, 距門扉石, 八寸, 以挾石挾於相距之間, 南·北各一, 東·西各二, 與博石·門閾石齊。其石砌通鑿處, 用細沙·黃土堅築, 與石砌齊。挾石間, 用麤沙與本土塡之, 與挾石齊。石砌入地, 一尺三寸, 出地五寸, 其外面, 沙土更掘還布, 勿令堅築, 以備滲漏水氣。次加蓋石各一於兩室之上厚三尺, 廣十尺, 長十四尺五寸。南端下邊當門扉石處, 鑿除二尺, 深四尺, 廣六尺五寸, 以排門扉石之入。以草薦盛土與沙礫, 塡兩室內外, 加土於其上, 然後曳置蓋石。其兩蓋石相接處, 以油灰彌之。凡兩石相接處, 竝同。, 加加置蓋石一廣五尺, 中厚一尺五寸, 兩邊厚三寸, 長十四尺五寸, 中高兩邊斜下。於兩蓋石之間。次於隔石窓穴, 以松黃腸板塞之, 用沙土及石灰滓等淨物, 塡於壽室內, 以假門扉石, 橫置塞之, 又用水灰塗隙。乃於兩室隅石·旁石·門扉石之外, 各距四尺, 周回施板, 以三物堅築, 又升其板而漸築之。其三物之外距壙邊五寸內, 用炭末築之築至外排地臺石下面相當處。於板內四隅, 橫立小板, 使有空處, 以備本土周回連築, 若不橫立小板, 則恐四隅屬於地臺石, 而本土之築, 不相連脈也。, 依此周回築之, 以至加置蓋石上, 中高四下, 俾無滲水之患。其蓋石及加置蓋石上, 三物·炭末之築, 不計石之高低, 各從其石上, 依上項例築之。其壙外平地上東·西·北三面, 量其地臺石排處, 堅築其底。其蓋石曳入時, 東·西面掘處, 用支石與土塡築。先排初地臺石二十四高各二尺, 長各六尺一寸五分, 廣各三尺三寸, 十二面各用二石。掘土而排之, 上面與地面齊。其石上面外邊, 鑿除五寸, 深亦五寸, 以備外博石上端之入。若隅石, 則形如磬折。後同。其南面所設石, 待閉玄宮後乃設。面石·隅石, 亦同。, 以正地臺石十二高各二尺一寸, 廣各三尺, 長各十二尺三寸。刻上面外邊五寸爲覆蓮。鑿除下面六寸深, 以備外博石上端之入。除下邊鑿處六寸, 而出博石上正高一尺五寸。其初地臺上邊所鑿五寸, 正地臺下邊所鑿六寸, 共一尺一寸, 與外博石上端厚一尺一寸相准。每石上面外邊, 斲除深一寸五分, 廣四寸, 以承面石下面之齒。每地臺石相接處近外邊, 各斲五分, 合成一孔, 闊方一寸, 塡油灰於孔中, 其孔, 自上通底, 橫斜向外, 當於外博石上端入地臺石之上。又於上面外邊當面石·隅石相接之隙之下, 鑿凹, 凹前後徑四寸, 左右徑二寸, 內邊深五分, 外邊深一寸五分, 使其勢欹傾向外, 雖有滲水, 易以注外。, 置於初地臺石之上。次以隅石十二刻雲彩, 高各二尺一寸, 厚各三尺, 長各六尺。每石兩端外面, 作齒, 齒長二寸, 厚四寸, 與面石鑿處相跨合。又於下面外邊, 作齒一寸五分, 厚四寸, 與地臺石上面外邊斲除處相跨合。上面外邊, 斲除深一寸五分, 廣四寸, 以承滿石下面外邊之齒。面石·隅石相接處, 亦各鑿五分, 闊一寸, 合成一孔, 方一寸。自上通底, 塡油灰於孔中。其孔, 當地臺石上面外邊, 小旁鑿。·面石十二高各二尺一寸, 厚各三尺, 長各六尺四寸。每石外面正中, 刻其方位之神, 四方, 刻雲彩。其兩端各二寸, 斲除深五寸, 與隅石端齒相跨合。下面外邊, 作齒, 齒長一寸五分, 厚四寸, 與地臺石上面外邊斲除處相跨合。, 置於正地臺石之上。次以滿石十二高各一尺四寸, 廣各三尺三寸, 長各十二尺三寸, 每石下面外邊五寸, 刻爲仰蓮, 又作齒一寸五分, 厚四寸, 與面石隅石上面外邊斲除處相跨合。每石端相接處, 上面等分, 斲鑿闊一尺五寸, 深六尺, 以入引石。其兩石相接之端稍高, 而左右低深, 又內邊稍高, 外邊漸低, 如有滲水, 不得浸入。置於面石隅石之上。又以引石十二長各六尺, 厚各一尺二寸, 每石外端, 或刻牧丹, 或刻葵花, 相間排設。其刻花端, 出於滿石之外一尺, 於下面當滿石處, 從滿石高低而鑿之, 相交吻合。, 加於滿石上鑿處。其四面排石之內, 炭末之上, 用本土堅築, 未至滿石上邊五寸而止, 中高四下。乃於蓋石內面, 以墨用油煙墨。畫天形·日月·星辰·銀河, 皆依躔次。日用朱, 月與星辰·銀河, 用粉畫之。其天象之外及四旁石, 皆以粉爲質, 東畫靑龍, 西畫白虎頭, 皆南向。, 北畫玄武頭向西。, 南則門扉兩石相合處, 畫朱雀。分畫兩扉, 合成一形, 頭向西。其四獸行頭, 從隔石窓下畫之。次置松黃腸板長廣與石砌同, 厚四寸, 墨漆。於石砌, 施地衣·褥席於上, 又石砌外地上周回, 鋪簟與席, 安梓宮於褥席上其入安梓宮及藏明器等節次, 如別儀。, 遂垂簾於門內。門內上邊左右, 設小鉤懸之。山陵都監提調, 帥作工, 鎖閉玄宮門扉石兩室各二, 廣三尺二寸五分, 高六尺三寸, 厚二尺。其扉, 入於旁石及隔石鑿處, 各五寸, 入於蓋石及門閾石鑿處, 各四寸, 隹〔唯〕壽室門扉石·門倚石, 則埋於陵麓庚方, 刻石立標。, 遂加門倚石。兩室各用一, 高五尺, 厚二尺, 廣六尺五寸。其石當處, 設地臺石, 量宜連排於門閾石, 次以油灰滿塗, 次加倚石, 又於設鑰處, 准錀形鑿之, 使吻合。其倚石之外, 以石作便房面石一, 長二尺二寸, 高一尺二寸, 厚四寸, 隅石二, 長各一尺六寸, 高各一尺二寸, 厚各四寸, 蓋石一, 長三尺, 廣一尺六寸, 厚四寸。以面石·隅石, 設於門倚石之外, 作三面, 加蓋石爲便房, 房內, 長二尺二寸, 廣一尺二寸。, 築三物及炭末, 如築三面之法。其四物之外, 以石排列, 間土塡築後, 排初地臺石於石室前面, 次置正地臺石, 次置隅石·面石, 次置滿石, 次置引石其排石·築土·引釘之法, 竝同三面。, 次塡三物於滿石之內, 從滿石上邊未築五寸而始, 周回築之, 形如覆釜, 厚二尺五寸而止。其滿石上面外邊一尺, 不築三物, 待築本土時, 幷築之。又築本土於其上, 至剡圓而止, 蓋以莎土, 陵高從滿石而上十二尺五寸。又於十二面初地臺石之外, 先置欄干下地臺石十二厚各一尺五寸, 廣各三尺, 長各九尺三寸。·隅石十二厚各一尺五寸, 廣各三尺, 長各六尺, 地臺石·隅石廣三尺內, 一尺五寸, 入外博石下端, 一尺五寸, 出外豎欄干石柱及童子柱。, 相間連排。初地臺石及欄干下地臺石·隅石之間, 量兩博石相接處, 各置支石, 其石間, 用三物堅築, 上置外博石上廣各四尺, 下廣各五尺, 上厚各一尺一寸, 下厚各七寸, 長各四尺六寸, 十二面每隅, 各用一, 每面, 各用二, 摠三十六。, 向外欹傾, 使水不得停留。博石上端, 入於初地臺石及正地臺石之間鑿處, 五寸。以石柱十二高各六尺, 方廣各一尺一寸。以上端一尺爲圓首, 次一尺三寸, 分作仰·覆蓮, 次以九寸, 爲納竹石端處, 次以二尺一寸,兩旁分作仰·覆蓮葉, 間刻圓珠仰蓮葉·擎竹石端覆蓮葉, 鎭隅石, 竝高五尺三寸。其覆蓮葉下七寸, 周回斲除, 圓徑七寸, 植於隅石鑿中。, 立於隅石之上。次以童子石柱十二高各二尺九寸, 方廣各一尺一寸。以上端一尺一寸, 爲仰蓮葉擎竹石連接處, 次以一尺一寸爲柱, 以下端七寸周回斲除, 圓徑七寸, 植於地臺石鑿中。, 立於地臺石之上立於石柱之間。, 橫置竹石二十四長各六尺九寸, 八面各三寸, 徑八寸。於石柱之間, 童子石柱之上一端, 接石柱仰覆蓮葉之間, 一端, 接童子石柱之上。, 以次周回連排, 其相接處, 皆用油灰彌之。欄干, 一面長十五尺三寸, 凡十二面周回, 一百八十三尺六寸。每隅石外面掘土, 排外支石十二廣各二尺, 厚各一尺五寸, 長各六尺, 每隅石外面, 入地支撐。, 使隅石不得退出。其地臺石·隅石外空地, 周回掘取, 廣三尺, 深二尺許, 堅築三物。東·西·北三面, 繚以垣墻, 高三尺四寸。北墻下, 設二階。墻內, 設石羊四高各三尺, 廣各二尺, 長各五尺。四脚內不鑿, 而刻草形。臺石連足, 高一尺, 臺石面與地齊。, 西·東各二, 石虎四高各三尺五寸, 廣各二尺, 長各二尺, 臺石與石羊同。, 北二, 東·西各一在石羊之間。, 皆外向。南設三階, 石臺之南七尺許, 掘地深五尺, 用三物築底, 厚一尺五寸。以油灰暫塗誌石內面四邊, 勿使侵近字畫, 卽以蓋石相合。又塗油灰於兩石合縫之隙, 以銅鐵繩束之, 橫縮各一, 置於掘地之中。其四方及上面, 以三物, 徐徐堅築, 厚一尺五寸後, 以本土塡築埋之。又於石室之南正中, 置石床一。長九尺九寸, 廣六尺四寸, 厚一尺五寸。足石四, 狀如鼓, 四面刻羅魚頭, 四隅各一, 高一尺五寸, 圓徑二尺二寸五分。下有地臺石。其左右, 豎石望柱。長各七尺三寸, 以上端一尺, 爲圓首, 次以一尺三寸, 上刻雲頭, 下刻簾衣, 次以四尺三寸, 作八面, 簾衣下內面, 作耳鑿孔, 下端七寸, 周回斲除, 植於臺石鑿中。臺石高各三尺六寸, 以上端二尺六寸, 均分爲上下層, 其中作腰, 腰長六寸一分, 上層下邊, 刻仰蓮葉, 下層上邊, 刻覆蓮葉, 下邊, 刻雲足。上下圓徑, 各二尺一寸, 上下與腰, 皆入〔八〕面。其下一尺, 入地中。中階正中近北, 設長明燈。頂子石, 高二尺五寸, 以上端一尺五寸, 作圓首二層, 每層下, 刻連珠, 下端一尺許, 周回圓削, 納于蓋石頂之鑿孔中, 其削處四面凹鑿, 自底至第二層連珠間, 四旁通鑿, 以散煙氣。蓋石八面, 雲角上端, 刻仰蓮葉, 高二尺五寸, 上徑一尺一寸, 下徑四尺五寸, 正中通鑿孔, 以備頂子下端之入。隔石·臺石, 幷高六尺九寸。以其上一尺八寸, 作隔石, 爲八面, 通鑿其中, 四面有窓, 徑二尺五寸。次以四尺一寸, 作臺石, 以其上一尺二寸, 刻爲仰蓮葉, 次以一尺一寸, 作腰, 每隅, 刻連珠, 次以一尺八寸, 上刻覆蓮, 下刻雲足, 上下與腰, 皆八面, 上下徑各三尺三寸。次以下端一尺, 作地臺, 入地中。左右, 立文石人各一刻着冠帶, 執笏之象, 長八尺三寸, 廣三尺, 厚二尺二寸。臺石連足, 高三尺四寸, 出地六寸, 刻雲足, 入地二尺三寸。, 石馬各一。高三尺七寸, 廣二尺, 長五尺。臺石及四脚內, 與石羊同, 在文石人之南差後。下階左右, 立武石人各一刻着甲冑, 佩劍之象, 長九尺, 廣三尺, 厚二尺五寸。臺石與文石人同。, 又立石馬各一在武石人之南差後。, 俱東西相對。當石室正南山麓, 營丁字閣, 開瘞坎於其北壬地, 其東建碑閣。若內喪在先, 則不立碑。南置庫房, 其齊廚及齊坊, 隨地之宜。置參奉二人及守陵軍戶, 以主灑掃·禁樵採。
맨 위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