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五月二十五日,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行兵曹判書李寅燁所啓, 閔鎭厚曾管惠廳時, 兩南各邑官需米, 從時起田結多寡, 增減其數矣, 蓋各邑使客支供米劃給者, 或有不均, 而以官需, 推移補用矣, 自官需米增減之後, 支供米不足之邑, 尤無以自資, 故因御史書啓, 官需旣已依前劃給, 則支供米, 姑不必變通, 故敢達, 上曰, 依爲之。
又所啓, 自祖宗朝, 別遣濟州御史時, 勿論常漢, 年八十以上, 連有加資之命, 而今番則不然, 蓋遵昨年慶禮後定奪之例, 而絶島異於陸地, 特施恩典, 似爲得宜矣, 右議政李曰, 前旣有勿論常漢加資之例, 則當此以慶覃恩之日, 特敎加資, 未爲不可矣, 吏曹判書李益壽曰, 推恩之擧, 出於特霈邦域之內, 宜無異同, 只以絶島之故, 別爲加資, 未知何如, 上曰, 恩典之獨及於濟州, 似爲不均, 該曹防啓得宜, 故允下矣, 兵判及大臣所達如此, 考見前例, 果連有加資之事, 則海島, 異於他地, 特爲加資, 可也, 行刑曹判書姜鋧所啓, 滯囚, 實爲近來痼弊, 臣之前後忝叨本曹, 必以疏釋爲期, 況今朝家申令之下, 尤欲惕念奉行, 而第綱常咀呪, 殺人重獄必須承款後勘律, 而罪人旣知承款, 則必死, 欲延晷刻之命, 屢次嚴刑, 牢諱不服, 如此之類, 則固當嚴訊, 期於輸情, 而其數, 多不過三四十人, 其他自各司直囚者, 或多於本曹罪人, 而本曹不得直爲決放, 文移往復, 亦不採施, 以致囚徒數多, 桁楊相接, 朝家恤囚之意, 未免歸虛, 自今以後, 申飭直囚衙門, 事係重大, 不可不囚者外, 他餘罪人, 則竝令移送刑曹, 考律料罪, 何如, 右議政李曰, 大典直囚衙門, 不過七處, 而今則不止七處, 雖不可猝變此規, 而囚徒之不緊者太多, 侍講院官員廳直輩之有罪者, 亦囚, 如此者, 自本司亦可笞罰, 今後重罪之外, 勿許直囚, 似當矣, 上曰, 罪有輕重, 輕者則笞罰, 重者則囚禁宜當, 依刑判所達, 分付可也, 吏曹判書李益壽所啓, 濟州御史李海朝書啓中, 常漢年八十以上加資事, 本曹旣已防啓允下矣, 御史書啓及牧使啓本中, 應爲加資者, 兩相準憑, 則無大段違錯之事, 而御史書啓中, 正兵韓德男, 以一百五歲, 懸錄, 牧使啓本中, 則落漏不書, 書啓及啓本上送日月, 不甚相遠, 而所錄如是相左, 事殊可訝, 牧使啓本則以考見帳簿, 從實年啓聞爲辭, 而有此相違之端, 其將更問於本牧乎, 上曰, 御史書啓中懸錄, 而牧使則落漏, 旣以侍從臣差送御史, 從御史書啓, 何如, 右議政李曰, 考見京兆帳簿, 如無差異, 依上敎施行, 似當矣, 上曰, 旣登於御史書啓, 考見京兆帳簿後, 依御史書啓, 施行可也, 李益壽曰, 帳簿中或爲見漏, 如牧使啓本, 則何以爲之乎, 行兵曹判書李寅燁曰, 問於牧使, 似可矣, 李益壽曰, 有明白下敎後, 方可處之矣, 上曰, 問于本牧, 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