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
僞烽
肅宗二十八年, 敎曰, “烽火有國所重, 而乃敢稱以抱冤, 有此僞擧, 情狀絶痛。 而第念, 鄕兵不知其當死, 有此妄作, 遽施軍律, 有乖於三令五申之道, 減死島配。 自今定制, 凡奸民之稱以訴冤僞擧烽火者, 勿論烟臺與他處, 一竝梟示。”
重補今上七年, 兵曹草記, “今夜三更, 有人放火於木覓山烽臺咫尺, 捉問則乃沃川人鄭潤煥也。 出付有司, 依律處斷。”云。 因曹啓目, 傳曰, “放火, 雖與僞烽有異, 一犯再犯者接跡, 其在懲一礪百之道, 旁照僞烽之律, 無所不可。 鄭潤煥, 令該曹以一律照勘, 而取考受敎及續大典中僞烽律條, 或以用一律, 或以梟示, 正刑或梟示之間, 指一決定, 論理草記。” 曹草記, “鄭潤煥, 依續典, 以一律施行, 而絞·斬與待時·不待時之區別, 則係是定制, 令廟堂稟處。”云。 備邊司草記, “放火與僞烽, 煞有差間, 則當有不待時與待時之別, 擧僞烽者, 當爲不待時, 烟臺近處放火者, 似當爲待時。上裁。” 傳曰 “如是差等, 似甚便當, 依草記施行。 而大抵法令一番創始, 永作不易之例, 事係刑殺, 尤所當愼。 若於無情實不用意之類, 幷引此律, 是何異於自我作古也。 七十年之後, 復開荊棘, 古人猶且難之, 亦豈非今日留意處乎。 幷以此意, 分付攸司, 俾卽載之受敎, 後勿勒援於可恕·不可恕之間, 可也。” 甲辰, 大赦時, 傳曰, “鄭潤煥放火, 與僞烽有異, 雖已承款, 宜付生科, 値今赦令, 酌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