국조오례의國朝五禮儀

책별 상세검색
전체검색
문자입력기
검색조건
기사제목
문자입력기
기사내용
문자입력기
대상기간
일 ~
자료 범위
상세검색창 닫기

국조오례의 목록



國朝五禮儀卷之七
凶禮
爲皇帝擧哀儀擧哀後除服前, 停大小祀·巷市, 斷音樂, 去刑戮, 禁屠殺, 禁昏嫁。
聞訃卽日, 禮曹, 宣攝內外, 各供其職。掖庭署, 設闕庭於勤政殿當中南向, 設香案於闕庭之前。典設司, 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掖庭署, 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典儀, 設王世子位於殿庭道東北向, 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王世子之後近東, 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當文官,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於文武每品班末東西相向, 階上典儀位於東階上近東西向, 階下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贊儀·引儀, 在南差退。又贊儀·引儀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 俱北上。引儀, 設門外位, 文官二品以上於永濟橋北道東, 三品以下於橋南, 宗親及武官二品以上於橋北道西, 三品以下於橋南, 俱每等異位, 重行相向北上。宗親, 別設位如殿庭。
鼓初嚴。兵曹, 勒諸衛, 列仗衛如常。宗親·文武百官, 俱集朝堂, 皆着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鼓二嚴。宗親·文武百官, 皆就門外位。王世子, 具素服·翼善冠·黑角帶出。其贊內嚴, 白外備, 侍衛, 竝如常。弼善, 引就勤政門外次。侍衛如常。諸護衛之官及司禁, 各具器服, 詣思政殿閤外, 伺候。左通禮, 詣閤外, 俯伏跪, 啓請中嚴。殿下, 具白袍·翼善冠·烏犀帶, 御思政殿。繖扇用靑。·侍衛如常。
鼓三嚴。典儀·贊儀·引儀·監察,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 由東西偏門入, 就位。奉禮, 引王世子, 由東門入, 就位。輔德以下·應從入者, 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鍾聲止, 闢內外門。左通禮, 俯伏跪啓外辦。殿下, 乘輿以出, 至勤政殿西邊, 降輿。左右通禮, 導殿下, 就拜位。立定。左右通禮, 退俯伏於左右。諸護衛之官, 列立於拜位之後, 次承旨·史官, 俯伏於其後, 司禁, 分立於殿階上。典儀曰, 四拜。左通禮, 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凡贊儀贊唱, 皆承典儀之辭。左通禮, 啓請跪。殿下跪。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司香二人白衣。, 進香案前跪, 三上香,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 殿下爲大行皇帝擧哀。殿下俯伏哭。十五擧聲。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跪啓禮畢。贊儀亦唱。左右通禮, 導殿下, 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奉禮, 引王世子出。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出。左通禮, 跪啓解嚴。兵曹, 承敎放仗。
○諸道大小使臣及外官, 文書到日, 設香案於正廳, 具素服, 行四拜禮哭十五擧聲。, 又行四拜禮。聞訃第四日成服, 三日而除。沿邊將帥及軍官, 不用此禮。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成服儀第四日。
前期, 掖庭署, 設闕庭於勤政殿當中南向, 設香案於闕庭之前。典設司, 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掖庭署, 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典儀, 設正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殿庭及門外位, 竝如常。
其日, 鼓初嚴。兵曹, 勒諸衛, 列仗衛如常。宗親·文武百官, 俱集朝堂, 皆服衰服。五品以下, 則仍服。
鼓二嚴。宗親·文武百官, 皆就門外位。王世子, 具衰服出。其贊內嚴, 白外備, 竝如常。弼善, 引就勤政門外次。侍衛如常。諸護衛之官及司禁, 各具器服, 詣思政殿閤外, 伺候。左通禮, 詣閤外, 俯伏跪, 啓請中嚴。殿下, 出御思政殿。左通禮, 詣閤外, 俯伏跪, 啓請殿下爲大行皇帝成服。尙衣院, 進衰服。殿下, 釋素袍, 服衰服。繖扇用素。·侍衛如常。
鼓三嚴。典儀·贊儀·引儀·監察,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 由東西偏門入, 就位。奉禮, 引王世子, 由東門入, 就位。輔德以下·應從入者, 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左通禮, 跪啓外辦。殿下, 乘輿以出, 至勤政殿西邊, 降輿。左右通禮, 導殿下, 就拜位。立定。左右通禮, 退俯伏於左右。諸護衛之官, 列立於拜位之後, 次承旨·史官, 俯伏於其後, 司禁, 分立於殿階上。典儀曰, 四拜。左通禮, 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啓請跪。殿下跪。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司香二人, 進香案前跪, 三上香,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俯伏哭。殿下俯伏哭。十五擧聲。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跪啓禮畢。贊儀亦唱。左右通禮, 導殿下, 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奉禮, 引王世子出。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出。左通禮, 跪啓解嚴。兵曹, 承敎放仗。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擧臨儀自成服至除服。
每朝, 掖庭署, 設闕庭於勤政殿當中南向, 設香案於闕庭之前。典設司, 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掖庭署, 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典儀, 設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殿庭及門外位, 竝如常。
鼓初嚴。兵曹, 勒諸衛, 列仗衛如常。宗親·文武百官, 俱集朝堂。
鼓二嚴。宗親·文武百官, 皆就門外位。王世子出, 弼善, 引就勤政門外次。侍衛如常。諸護衛之官及司禁, 各具器服, 詣思政殿閤外, 伺候。左通禮, 詣閤外, 俯伏跪, 啓請中嚴。殿下, 出御思政殿。繖扇·侍衛如常。
鼓三嚴。典儀·贊儀·引儀·監察,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 由東西偏門入, 就位。奉禮, 引王世子, 由東門入, 就位。輔德以下應從入者, 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左通禮, 跪啓外辦。殿下, 乘輿以出, 至勤政殿西邊, 降輿。左右通禮, 導殿下, 就拜位。立定。左右通禮, 退俯伏於左右。諸護衛之官, 列立於拜位之後, 次承旨·史官, 俯伏於其後, 司禁, 分立於殿階上。典儀曰, 四拜。左通禮, 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啓請跪。殿下跪。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司香二人, 進香案前跪, 三上香,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俯伏哭。殿下, 俯伏哭。十五擧聲。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跪啓禮畢。贊儀亦唱。左右通禮, 導殿下, 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奉禮, 引王世子出。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出。左通禮, 跪啓解嚴。兵曹, 承敎放仗。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除服儀三日而除。
前期, 掖庭署, 設闕庭於勤政殿當中南向, 設香案於闕庭之前。典設司, 設王世子次於勤政門外道東近北西向。掖庭署, 設殿下拜位於殿階上當中北向。典儀, 設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殿庭及門外位, 如常。
其日, 鼓初嚴。兵曹, 勒諸衛列仗衛如常。宗親·文武百官, 俱集朝堂。
鼓二嚴。宗親·文武百官, 皆就門外位。王世子出, 弼善, 引就勤政門外次。侍衛如常。諸護衛之官及司禁, 各具器服, 詣思政殿閤外, 伺候。左通禮, 詣閤外, 俯伏跪, 啓請中嚴。殿下, 出御思政殿。繖扇·侍衛如常。
鼓三嚴。典儀·贊儀·引儀·監察,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 由東西偏門入, 就位。奉禮, 引王世子, 由東門入, 就位。輔德以下應從入者, 跪於拜位東南西向北上。左通禮, 跪啓外辦。殿下, 乘輿以出, 至勤政殿西邊, 降輿。左右通禮, 導殿下, 就拜位。立定。左右通禮, 退俯伏於左右。諸護衛之官, 列立於拜位之後, 次承旨·史官, 俯伏於其後, 司禁, 分列於殿階上。典儀曰, 四拜。左通禮, 跪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啓請跪。殿下跪。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司香二人, 進香案前跪, 三上香,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俯伏哭。殿下俯伏哭。十五擧聲。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王世子及宗親·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跪啓禮畢。贊儀亦唱。左右通禮, 導殿下, 還內。繖扇·侍衛如來儀。至思政殿, 釋衰服。奉禮, 引王世子出, 釋衰服。引儀, 分引宗親·文武百官出, 釋衰服。左通禮, 跪啓解嚴。兵曹, 承敎放仗。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國恤顧命
上不懌, 掖庭署, 設幄帳·黼扆於思政殿。卽視事之殿。內侍, 扶相, 升輿出, 御幄內, 憑几。王世子, 侍側。上召宰執大臣及近侍, 面見發顧命。王世子·大臣等, 同受顧命訖。大臣等, 退作傳位遺敎。若內喪, 則無顧命。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初終
疾病, 內侍, 扶相, 東首。四人, 坐持體。體, 謂手足。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內外安靜。內侍, 以新綿, 置口鼻之上, 爲候。綿不動搖, 則是氣絶。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旣絶, 內外皆哭。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內侍, 以常御上服, 左荷之, 陞自前東霤屋簷滴雨, 爲霤。, 當屋履危危, 棟上也。, 左執領右執腰, 北向三呼畢呼曰, 上位復。若內喪, 云中宮復。, 以衣投於前。內侍, 承之, 以函若內喪, 則尙服承之。, 入覆于大行上。若內喪, 則尙服, 傳捧入覆。復者, 降自後西霤。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易服不食
王世子及大君以下親子·親孫。, 皆去冠及上服, 被髮, 着素服·素鞋·麤布襪。王妃及內命婦·嬪以下·王世子嬪以下及外命婦·公主及府夫人以下親女·親子妻及孫女·孫妻。, 皆去冠及上服, 被髮, 着素服·素鞋·麤布襪, 內外皆素服, 去華飾。華飾, 謂錦繡紅紫·金玉珠翠之類。王世子及大君以下, 三日不食。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戒令
兵曹, 勒諸衛, 謹守內外門及應宿衛之所。禮曹, 凡干喪事, 報議政府, 行移中外, 各供其職, 如沐浴·飯含·襲斂·成殯·成服·治椑·治葬·停祭自初喪至卒哭, 竝停大·中·小祀, 殯後, 唯祭社稷。若內喪在先, 則殿下服盡後行祭如常。·停樂三年, 唯大祀, 卒哭後用樂。若內喪在先, 則卒哭後。凡祭, 皆用樂。·巷市五日。·禁嫁娶卒哭後, 許嫁娶, 借吉三日。·禁屠宰卒哭前。之類。吏曹, 報議政府若內喪在先, 則啓聞。, 設殯殿·國葬·山陵三都監。殯殿都監, 掌襲斂·成殯·成服·魂殿排備等事。提調三內, 一, 以禮曹判書爲之。堂下官六內, 一, 以禮曹堂下官差充。國葬都監, 掌梓宮·車輿·冊寶·服玩·陵誌·明器·吉凶儀仗·喪帷·鋪筵·祭器·祭奠·返虞等事。提調三, 以戶曹·禮曹判書及繕工監提調爲之。堂下官八內, 四, 以禮曹·工曹堂下官及濟用監·繕工監官差充。山陵都監, 掌玄宮及丁字閣·齊房營造等事。提調三內, 以工曹判書及繕工監提調爲之。堂下官十內, 二, 以文臣及繕工監官差充。三都監都提調。以左議政爲之, 稱總護使, 總治喪葬諸事, 以宗親·功臣中二品以上爲守陵官。內侍三品以上, 爲侍陵官。又以漢城府判尹, 爲橋道頓遞使, 掌橋梁·道路修治事。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沐浴
內侍, 以帷障大行臥內。又設帷於殿中間, 設牀於帷內, 縱置之, 鋪褥·席及枕。褥, 用白綿布。又於殿內之西及殿外, 設帷障, 隔外內。外內帷, 皆中爲門。其內帷, 爲王妃及命婦哭位。內侍, 盥手, 遷大行于牀, 南首, 覆以衾。衾用複。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施屛。將沐浴, 工曹, 供新盆·槃·鐥等器。尙衣院, 供明衣白綃單衣。若內喪, 則具衣裳。及巾櫛方巾一, 用白綃, 方一尺八寸。沐巾一·浴巾二, 皆用白綃。櫛用竹·木梳各一。內侍, 以粱米潘及湯藩, 淅米汁, 湯, 煮檀香水。各盛于盆, 幷槃鐥將入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 內侍, 扶引王世子出帷外, 在東北向。大君以下, 從出, 北向西上, 俱異位重行立哭。設帷, 以隔東西。內侍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 以潘旣沐而櫛, 拭以巾, 束髮以紫綃纓束之。若內喪, 則以皂綃疊而斂髮。鄕名首帊。, 理鬚, 翦手爪, 盛於小囊。次四人, 抗衾悉去薨時之衣及復衣。二人, 以湯乃浴, 拭以巾上下體, 各用一巾。翦足爪, 盛於小囊。俟大斂。卽納於梓宮內。遂着明衣, 以方巾覆面, 以衾覆之。衾用複。其沐浴餘水及巾·櫛, 埋于坎。先時, 堀坎於屛處潔地。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內侍, 盥手, 設襲牀於帷內, 鋪褥席及枕, 先置大帶一表裏白羅, 紅綠緣。若內喪, 則表裏靑羅。, 衮龍袍一卽胸背織龍圓領。若內喪, 則長衫及衣裳汗衫之類。, 紵絲褡𧞤一卽半臂衣。, 帖裏一, 次羅圓領一, 褡𧞤一, 帖裏一。已上鋪襲。次紅紵絲圓領一, 褡𧞤一, 帖裏一, 白綃裏肚一, 白綃汗衫一, 白綃袴二, 白綃襪一。已上被體。於其上, 凡九稱, 雜用褡複。衣衾等物, 皆尙衣院供進。後倣此。又以函盛網巾代用皂羅。, 首冠用皂羅, 製如신출자頭, 卽幅巾。, 充耳二用新綿, 如棗核大。, 幎目一用靑羅。裏纁綃。方尺二寸。四角, 安紫綃。帶, 於後結之。, 握手二用靑羅。裏纁綃。長尺二寸廣五寸, 安紫綃。帶二, 結於掌後。, 履一雙赤履。若內喪, 則靑履, 皆用紵絲。, 置于牀之東北。沐浴將畢, 內侍, 對擧牀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 入置于浴牀之西, 遷大行于其上, 乃襲但未着上服及首冠等物。, 覆以衾。內侍, 撤浴牀, 遷大行牀于正中, 南首, 乃施屛幄。皆用素。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攸司, 具禮饌。見序例。禮曹, 省視以進。後倣此。內侍, 傳捧入設於大行牀東有案。,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雖非奠時, 夜則終夜設燭。後倣此。代奠官, 盥手盥洗, 設於中門外。後倣此。,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案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凡捧香·奠爐·酌酒·授盞·奠盞, 皆內侍爲之。若內喪, 則設饌·上香·奠酒, 皆尙食爲之。後倣此。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爲位哭
內侍, 設王世子位於殿內之東西向, 大君以下位於殿外之東西向。尙寢, 設王妃位於殿內之西東向, 王世子嬪位於王妃之北差後。內命婦嬪以下位於王妃之後, 良娣以下位於王世子嬪之後, 外命婦公主及府夫人以下位於內命婦之後, 南上異位重行, 藉以席薦。內侍, 扶引王世子就位, 跪俯伏哭, 大君以下, 從就位, 跪俯伏哭。尙宮, 扶引王妃, 就位坐哭, 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 就位坐哭, 內外命婦以下, 皆就位坐哭。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擧臨
是日, 典儀,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外庭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 典儀位於文官東北西向。贊儀·引儀, 在南差退。又贊儀·引儀位於武官西北東向, 俱北上。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 入就位。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以下, 跪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以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移班近東, 皆跪。班首, 進名奉慰有王妃, 先慰王妃。若內喪, 則先慰殿下, 次慰王世子。後倣此。訖。引儀, 分引而出。自此至成殯, 每朝晡哭臨倣此。自初喪至卒哭, 竝除服制·式暇·謝前等雜故。卒哭後, 正至·朔望·俗節·四時及臘·練·祥·禫祭, 除雜故同。
○諸道大小使臣及外官, 文書到日, 於正廳, 設香卓, 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入庭, 使臣在東, 外官在西, 重行北向跪。執事者, 上香, 使臣及外官, 俯伏哭盡哀, 行四拜禮。
聞訃第六日, 成服。其日早晨, 設香卓於正廳。去素服, 着斬衰若內喪, 則齊衰。, 入庭跪。執事者, 上香, 使臣及外官, 俯伏哭盡哀, 行四拜禮。其卒哭後改服及練·祥·禫改服節次, 與京官同。諸道觀察使·節度使及牧使以上, 遣人, 進箋陳慰。二品以上外官, 雖非牧使, 亦進箋。沿邊官, 不用擧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司䆃寺, 供稻米新水淅。, 尙衣院, 供眞珠。議政, 詣殿戶外, 以米盌及珠槃, 跪進, 內侍, 盥手, 傳捧入, 詣大行牀東, 西向跪若內喪, 則內命婦最尊者爲之。, 撤枕發巾, 以匙抄米, 實于口之右, 幷實一珠, 又於左於中, 亦如之。含訖, 設枕如初, 去巾加首冠, 充耳, 設幎目, 納履卒, 襲上服, 結大帶, 設握手, 乃覆以衾。王世子, 哭盡哀, 大君以下, 哭盡哀。王妃, 哭盡哀, 王世子嬪及內外命婦以下, 哭盡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設氷
工曹, 令繕工監, 造氷槃·棧牀·棧防。制, 見序例。先設牀于槃中, 次納氷於牀下, 然後遷大行于牀上, 四面設棧防。其棧防連接處, 以鐵鉤拘之令固。卽以氷周回積之高, 與棧防齊, 使氷不內向而浸牀也。凡設氷之法, 自仲春之後, 量其時候, 旣襲, 或旣斂, 用氷槃。若時不甚熱, 則用全木槃, 盛氷, 隨宜置於牀下及四面, 亦可。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靈座
尙衣院, 施幄於大行牀南, 設牀褥席及屛於幄內, 以朱漆交椅, 設於牀上南向。內侍, 疊遺衣, 盛於小函, 束白綃一匹, 爲魂帛, 加遺衣上, 捧函安於交椅。若非奠獻時, 則以白綃巾, 巾之, 以禦塵。設香案於其前, 又以白綃, 造扇·蓋各二, 設於左右, 有趺。白漆。朝夕, 設盥櫛之具如平時。始設朝夕奠及上食。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銘旌
工曹, 以絳段子, 爲銘旌, 廣終幅長九尺。上·下有軸, 下軸端, 用烏梅木。○用造禮器尺。以泥金, 篆字, 曰大行王梓官。內喪, 則云大行王妃梓宮。以竹爲杠如其長, 刻螭頭, 塗黃金, 韜於杠首, 設於靈座之右, 有趺。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告社廟
第三日, 遣大臣告于社稷·永寧殿·宗廟如常。告儀, 無奠。社壇·稷壇, 各一告文, 永寧殿, 共一告文, 宗廟, 共一告文。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小斂第三日。
其日斂前二刻, 內侍, 盥手, 設小斂牀於帷外, 鋪褥席及枕。先布絞於其上, 橫者三, 在下, 縱者一, 在上, 皆以白綃一幅, 析其兩端爲三。橫者, 取足以周身相結, 縱者, 取足以掩首至足, 而結於身中。次鋪衾, 次鋪散衣, 次鋪絳紗袍一襲。凡斂衣, 十九稱。皆用複衣·複衾。
前一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王世子, 俯伏哭, 大君以下, 俯伏哭。王妃哭, 王世子嬪及內外命婦以下, 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將斂, 內侍, 扶引王世子, 出帷外, 大君以下從出。尙宮, 扶引王妃, 出帷外, 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出, 內外命婦以下從出。贊儀唱, 止哭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平身。內侍, 對擧牀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 入置于大行牀南, 遷奠於靈座西南。俟設新奠, 乃去之。後凡奠倣此。乃遷大行于小斂牀。先去枕, 而舒疊衣, 以藉其首, 仍捲兩端, 以補兩肩空處, 又卷衣夾其兩脛, 取其方正。然後以餘衣掩之, 左衽不紐。斂之以衾, 而未結以絞。別覆以衾, 施屛, 撤襲牀。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內侍, 扶引王世子入, 詣大行牀東, 跪俯伏哭盡哀, 大君以下, 從就位, 跪俯伏哭盡哀。尙宮, 扶引王妃, 入就位, 坐哭盡哀, 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 入就位, 坐哭盡哀。內外命婦以下, 從就位, 坐哭盡哀。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止哭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平身。內侍, 扶引王世子, 就別室, 用麻繩撮髻, 大君以下同。尙宮, 扶引王妃, 就別室, 斂髮, 用麻繩而髽, 王世子嬪及內外命婦以下同。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權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 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設饌訖, 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還入就位。內侍, 扶引王世子復位, 跪俯伏, 大君以下, 從復位, 跪俯伏。尙宮, 扶引王妃, 復位坐, 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 復位坐, 內外命婦以下, 從復位坐。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皆跪。代奠官, 盥手,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案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王世子, 哭盡哀, 大君以下, 哭盡哀。王妃, 哭盡哀, 王世子嬪及內外命婦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侍臨者, 代哭不絶聲。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治椑
工曹, 帥其屬, 修椑制見序例。內外。遂於椑內, 以紅綾貼四方, 綠綾貼四角, 以煉熟秫米灰秫, 鄕名, 唐黍。, 鋪其底, 厚四寸許, 加七星板厚五分, 漆之。, 鋪紅綾褥及席于板上。大棺制, 見序例。貼綾, 同治椑。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大斂第五日。
其日斂前二刻, 內侍, 盥手, 設大斂牀於帷外, 鋪褥席及枕。先鋪絞於其上。橫者五, 在下, 以白綃二幅, 裂爲六片, 而用五。縱者三, 在上, 以白綃一幅, 裂爲三片。次鋪衾, 次鋪冕服一襲其佩玉, 安於梓宮內左右, 玉圭, 亦在左。冠體, 除竹網, 糊紙作殼裏, 以皂毛羅, 安於梓宮內北。○若內喪, 則用本朝命服。, 次鋪散衣, 凡斂衣, 九十稱。皆用袷衣·袷衾。又以函盛錦冒·黼殺, 置於牀之東北。
前一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王世子, 俯伏哭, 大君以下, 俯伏哭。王妃哭, 王世子嬪及內外命婦以下同。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
將斂, 內侍, 扶引王世子, 出帷外, 大君以下從出。尙宮, 扶引王妃, 出帷外, 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出, 內外命婦以下從出。贊儀唱, 止哭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平身。內侍, 對擧牀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 入置于大行牀南, 遷靈座及奠於殿內西南, 結小斂絞。乃遷大行于大斂牀, 斂如小斂但衾用二, 一以藉之, 一以覆之。, 結絞訖。先以殺韜足而上, 後以冒韜首而下。遂結七帶, 捧梓宮, 入陳於大行牀南南上, 捧大行, 卽梓宮。將平時所落齒·髮及所翦爪, 納于梓宮內四隅, 揣摸空闕處, 捲衣塞之, 務令平滿。若內喪, 則女官爲之。然後, 加蓋設衽, 其合縫處, 周回以漆塗細布, 覆以繡黼棺衣用紅紵絲製之, 以粉彩畫斧形。, 乃施屛。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內侍, 扶引王世子, 入詣大行床東跪, 俯伏哭盡哀, 大君以下, 從復位跪, 俯伏哭盡哀。尙宮, 扶引王妃, 入就位, 坐哭盡哀。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 入就位, 坐哭盡哀, 內外命婦以下, 從復就位, 坐哭盡哀。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止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代奠官, 盥手, 升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 奠于案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王世子, 哭盡哀, 大君以下, 哭盡哀。王妃, 哭盡哀, 王世子嬪及內外命婦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哭。宗親·文武百官, 哭盡哀。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內侍, 扶引王世子, 出帷外, 大君以下從出。尙宮, 扶引王妃, 出帷外。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出, 內外命婦以下從出。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權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成殯大斂同日。
前期, 繕工監官, 帥其屬, 用甎作欑宮基于正殿中稍西, 高五寸許, 其長廣, 從梓宮四面, 各加二尺, 以石灰塗其隙。先排地防木于基上四方, 次立四柱於其上柱高, 五尺。, 架樑施椽爲屋。次以椵繩·細木作壁, 虛其東。以蘆簟及油芚, 貼其內三面及上, 用片竹夾之, 皆以鐵釘釘之。塗厚紙於油芚上, 別以紙畫朱雀·白虎·玄武, 隨方貼于壁內。其外三面及屋上, 先塗泥, 次塗布, 次塗厚紙畢。乃鋪油芚, 次鋪地衣于欑宮內, 設無足平牀, 鋪竹簟及褥席于其上。
時至, 內侍, 覆以紵絲小棺衣, 以連幅油紙重襲, 用白綃, 縱橫結之。遂共擧, 安於牀上南首, 覆以畫黼大棺衣。用紅紵絲製之, 以粉彩畫斧形。卽擧東壁塞之其內塗如三壁, 亦以紙畫靑龍貼于壁內。, 加釘務令牢固, 其外塗亦如上三壁訖。乃設幄用素。, 復設靈座於欑宮之南如初。次設幄於欑宮之東製以紅紵絲。, 設靈寢於幄內, 施牀·褥席及屛枕·衣·被·盥櫛之屬, 皆如平時。又置誥命案于靈寢之南。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設饌行禮, 竝如大斂奠儀訖。內侍, 侍殯。若內喪, 則宮人侍殯。內侍, 扶引王世子, 就廬次, 大君以下, 從就次。尙宮, 扶引王妃就次。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就次, 內外命婦以下就次。宗親及文武百官, 移班近東, 皆跪, 班首, 進名奉慰訖。引儀, 分引以出, 止代哭。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廬次
繕工監, 設倚廬於中門之外, 大君以下次, 設於倚廬東南。內侍, 設王妃·王世子嬪·內命婦以下次於內別室。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成服第六日。
其日, 禮曹判書, 詣廬次前, 跪贊請成服。尙衣院官, 進衰服, 王世子, 服衰服, 大君以下, 服衰服。尙儀, 啓請成服。尙服, 進衰服, 王妃, 服衰服。守則, 贊請成服, 掌縫, 進衰服, 王世子嬪, 服衰服, 內外命婦以下, 服衰服。宗親及文武百官, 皆服衰服。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 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一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內侍, 扶引王世子, 杖入就位, 跪俯伏哭跪時, 內侍捧杖。, 大君以下, 去杖, 從入就位, 跪俯伏哭。尙宮, 扶引王妃, 就位坐哭。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 就位坐哭, 內外命婦以下, 從就位坐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代奠官, 盥手,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案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王世子, 哭盡哀, 大君以下, 哭盡哀, 王妃, 哭盡哀, 王世子嬪及內外命婦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內侍, 扶引王世子, 還廬次, 大君以下, 還次。尙宮, 扶引王妃, 還次, 守閨, 扶引王世子嬪, 還次, 內外命婦以下, 還次。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移班近東, 皆跪。班首, 進名奉慰訖。引儀, 分引以出。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服制
王世子, 斬衰三年。衣·裳用極麤生布。內喪, 則齊衰三年, 用次等麤生布。, 冠用稍細生布, 以麻繩爲武及纓。內喪, 則以布爲武及纓。, 首絰·腰絰·絞帶竝生麻。內喪, 則絞帶以布爲之。, 竹杖內喪, 則桐杖。, 菅履。內喪, 則疏履, 皆代用白綿布。嗣位, 服冕服, 卒哭後視事服, 白袍·翼善冠笠, 則用白。·烏犀帶·白皮靴, 凡干喪事, 服衰服。十三月, 練祭, 練冠, 去首絰·負版·辟領衰。二十五月, 祥祭, 黲袍·翼善冠·烏犀帶·白皮靴, 二十七月, 禫祭, 玄袍·翼善冠·鳥犀帶·白皮靴。禫後, 衮龍袍·玉帶。內喪同。若內喪在先, 則服期十一月而練, 十三月而祥, 十五月而禫。卒哭前, 進見時, 白直領衣·黑笠·黑絛兒·白皮靴。卒哭後, 白衣·翼善冠·黑角帶, 進見時同。凡干喪事, 服衰服。自祥至禫, 深染玉色衣·翼善冠·黑角帶, 進見時同。自禫至再期, 無楊赤色黑衣·翼善冠·黑角帶, 心喪三年, 進見時及朝庭使臣接見時同。再期後, 吉服。
王妃, 斬衰三年, 大袖·長裙用極麤生布。大袖, 本國長衫, 長裙, 卽裳。·蓋頭·頭𢄼用稍細生布。蓋頭, 代以本國女笠帽, 頭𢄼, 代以本國首帊。·竹釵箭筓。·布帶用麤生布。·布履。造以白綿布。卒哭後, 白布大袖·長裙·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二十五月祥後, 深染玉色大袖·長裙·黑蓋頭·頭𢄼及帶·皮鞋, 不用金珠·紅繡。二十七月禫後, 服吉服。
內命婦嬪以下服, 與王妃服同。內喪, 則齊衰期年, 用次等麤生布。若內喪在先, 則殿下服盡前, 在闕內及進見服, 白衣·裳·黑帶, 服盡後, 在闕內服, 淺淡服, 進見服, 吉服, 出外服, 衰服, 卒哭後, 闕內服, 吉服。
尙宮以下, 斬衰三年, 背子本國蒙頭衣, 用極麤生布。內喪, 則齊衰期年, 用次等麤生布。·蓋頭·頭𢄼用稍細生布, 侍婢以下無蓋頭。·布帶·素鞋造以白皮。, 卒哭後, 白布背子·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若內喪在先, 則侍衛宮人, 成服後, 白背子。黑帶, 殿下服盡後, 服吉服。
王世子嬪, 斬衰三年, 大袖·長裙用極麤生布。內喪, 則齊衰三年, 用次等麤生布。·蓋頭·頭𢄼用稍細生布。·竹釵·布帶用麤生布。內喪, 則用次等麤生布。·布履造以白綿布。, 卒哭後, 白布大袖·長裙·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若內喪在先, 則齊衰期年。
良娣以下服, 與王世子嬪服同。
守閨以下, 斬衰三年, 背子用極麤生布。內喪, 則齊衰期年, 用次等麤生布。·蓋頭·頭𢄼用稍細生布。侍婢以下, 無蓋頭。·布帶·素鞋。造以白皮。卒哭後, 白布背子·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
親子服, 與王世子服同。卒哭後, 權着白衣·烏紗帽笠, 則用白。·黑角帶·白皮靴, 凡干喪事, 服衰服。十三月練祭, 練冠, 去首絰·負叛·辟領衰。二十五月祥祭, 服深染玉色衣·烏紗帽·黑角帶·白皮靴。二十七月禫祭, 服黑衣·烏紗帽·黑角帶·白皮靴。禫後, 吉服。內喪同。若內喪在先, 則練·祥·禫變服, 亦與王世子同。
妻服, 與王世子嬪服同。
親女服, 與王世子嬪服同。
親孫服, 與親子服同。內喪, 則齊衰期年。
妻服, 與親子妻服同。內喪, 則齊衰期年。
親孫女服, 與親女服同。內喪, 則齊衰期年。
宗親及文武百官, 斬衰三年, 圓領衣用極麤生布。內喪, 則齊衰期年, 用次等麤生布。·布裹帽用麤生布, 裹紗帽, 去鐵角, 以布作帶, 前繫後垂。·麻帶·白皮靴。卒哭後, 白衣·烏紗帽笠, 則用白。·黑角帶。凡干喪事, 着衰服。十三月練祭, 練布裹紗帽, 二十五月祥祭, 深染玉色衣·烏紗帽·黑角帶, 二十七月禫祭, 黑衣。禫後, 吉服。內喪, 則十三月練祭後, 服吉服。若內喪在先, 則殿下服盡前, 闕內及進見, 白衣·烏紗帽·黑角帶。服盡後, 近臣, 闕內, 淺淡服, 進見, 吉服, 出外, 衰服, 卒哭後, 進見, 吉服, 出外, 白衣。
宗親一品以下及武文堂上官妻, 齊衰期年, 大袖·長裙用次等麤生布。·蓋頭·頭𢄼用稍細生布。竹釵·布帶用次等麤生布。·布履。造以白綿布。卒哭後, 白布大袖·長裙·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內喪, 則白布大袖·長裙·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 卒哭而除。
文武三品以下妻, 白布大袖·長裙·蓋頭·頭𢄼及帶·白皮鞋, 卒哭而除。內喪, 則十三日而除。卒哭前, 禁用錦繡·紅紫·金玉·珠翠之飾。
各道大小使臣及外官服, 與百官服同。
前銜堂上官服, 與百官服同。
妻服, 與宗親及文武堂上官妻服同。
同姓·異姓緦麻以上親內, 前銜三品以下及無職人, 斬衰三年, 生布圓領衣·生布裏笠·麻帶·白皮靴。卒哭後, 白衣·帶·笠。內喪, 則齊期年。
同姓·異姓緦麻以上親內, 時散三品以下妻服, 與宗親妻服同。
同姓·異姓緦麻以上女服, 與親孫女服同。
守陵官及侍陵內侍, 斬衰二年。衰服之制及練·祥·禫服, 與親子服同。內喪, 則齊衰。
內侍·司謁·司鑰·書房色·飯監服, 與百官服同。內喪, 則自初喪至卒哭, 與百官同。唯十三月練後, 仍着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二十五月祥後, 深染玉色衣, 二十七月禫後, 吉服。若內喪在先, 則竝齊衰期年。東宮內侍以下卒哭後, 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終期年。祥後, 玉色衣, 禫後, 黑衣, 凡干喪事, 還着衰服。大殿內侍以下, 殿下服盡前闕內, 着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出外衰服, 服盡後, 闕內, 淺淡服, 侍衛時, 吉服, 出外, 衰服, 卒哭後, 闕內, 吉服, 出外白衣。凡干喪事, 還着衰服。
別監·各差備人, 極麤生布直領衣·頭巾·麻帶·白繩鞋。卒哭後, 白衣·黑頭巾·黑帶, 終三年。內喪同。若內喪在先, 則東宮別監, 生布衣·頭巾·麻帶, 卒哭後, 白衣·黑頭巾·黑帶, 祥後, 玉色衣, 禫後, 黑衣。各差備人, 生布衣·頭巾·麻帶, 卒哭後, 白衣·黑頭巾·黑帶, 終期年。大殿別監, 殿下服盡前, 闕內, 白衣·黑頭巾·黑帶, 出外, 衰服, 服盡後闕內, 淺淡服, 出外衰服, 卒哭後闕內, 吉服, 出外白衣。凡干喪事, 還着衰服。各差備人, 白衣·麻帶·白頭巾, 卒哭後闕內, 吉服, 出外白衣, 終期年。
有職事前銜各品及成衆官內禁衛·忠義衛·忠贊衛·忠順衛·別侍衛·族親衛之類。, 白衣·白布裹帽·麻帶·白皮靴, 卒哭後, 白衣·烏紗帽笠, 則用白。·黑角帶, 終三年。內喪, 則期年。若內喪在先, 則卒哭前闕內入直, 烏紗帽·黑角帶, 出外, 還着白布裏帽·麻帶。
錄事·書吏, 白衣·白平頂頭巾有角者, 去鐵角, 用布華帶。·麻帶·白皮靴, 卒哭後, 黑平頂頭巾笠, 則用白。·黑帶, 終三年。內喪, 則期年。
前銜三品以下及生員·進士·生徒, 白衣·白笠·白帶·白皮靴·鞋生員·進士·生徒, 入學校, 白頭巾, 卒哭後, 黑頭巾。, 卒哭後, 白衣·白笠·黑帶, 終三年。內喪, 則期年。
社稷署·宗廟署官及文昭殿·諸陵·諸殿·參奉等官, 入直, 竝服常服·烏紗帽·黑角帶, 出外, 與百官同。甲士·正兵, 白衣·白笠·麻帶·白皮靴, 卒哭而除。內喪同。若內喪在先, 則闕內入直, 白衣·黑笠·黑帶, 出外, 着白笠·麻帶, 卒哭而除。
庶人男女及僧徒, 白衣·白笠·白帶, 卒哭而除。內喪, 則十三日而除。凡卒哭前, 禁用紅紫之飾。
抄皂隷·羅將, 白衣·白布頭巾·白帶, 卒哭後, 白衣·黑頭巾·黑帶, 終三年。內喪, 則期年。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嗣位
成服禮訖, 典設司, 設幄次於殯殿門外之東近北南向。掖庭署, 設御座於幄次內南向, 又設褥位於殯殿庭東北向。兵曹, 勒諸衛, 陳軍士於內外庭之東西及內外門。凡軍士, 皆具器服。典儀, 設文官一品以下位於勤政殿庭道東, 宗親及武官一品以下位於道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於文武每品班末東西相向, 左右通禮·典儀位於文官東北西向。贊儀·引儀, 在南差退。又贊儀·引儀位於武官西北東向, 俱北上。引儀, 設門外位於勤政門外, 文官在東, 武官在西, 俱每等異位, 重行相向北上。宗親, 別設位如常。都承旨, 陳遺敎函于欑宮南近東。尙瑞院官, 陳大寶于其南。皆有案。宗親及文武百官, 變服朝服, 就門外位。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由東西偏門入, 就位。引儀, 引領議政·左議政, 由東偏階陞, 詣殯殿東南隅, 西向俯伏。禮曹判書, 進當廬次前, 俯伏跪, 啓請具冕服。尙衣院官, 以冕服捧進, 王世子, 釋衰服, 具冕服。左通禮, 引嗣王, 由東門入, 就褥位, 北向立。左通禮, 啓請跪。嗣王跪。宗親及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司香二人公服。, 進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訖,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嗣王,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領議政·左議政, 詣欑宮南案前, 俯伏跪, 領議政, 捧遺敎, 左議政, 捧大寶, 興少退, 俱西向北上立。左通禮, 引嗣王, 陞自東階入, 詣香案前, 北向立, 啓請跪。嗣王跪。掖庭署, 臨時設褥席。宗親及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領議政, 以遺敎授嗣王, 嗣王, 受遺敎覽訖, 以授近侍, 近侍, 傳捧退跪於後。領議政, 降就本班。左議政, 以大寶授嗣王, 嗣王, 受以授近侍, 近侍, 傳捧退跪於後。左議政, 降就本班。左通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近侍, 各捧遺敎及大寶, 以次先降立於褥位之東。左通禮, 導殿下, 降就褥位。典儀曰, 四拜。左通禮, 啓請鞠躬四拜興平身。殿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同。贊儀亦唱。左通禮, 導殿下, 出東門。近侍, 各捧遺敎及大寶前行。殿下, 入幄次卽座, 近侍, 以遺敎·大寶授尙瑞院官。忠義衛一人, 捧紅陽繖, 二人, 捧靑扇, 立於次前。諸護衛之官及司禁十六員。·承旨六人。·史官二人。, 俱詣次前。侍衛如式。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以次出。掖庭署, 設御座於勤政門當中南向, 設寶案於座前近東, 香案二於階上左右。掌樂院, 展軒懸於庭近南北向陳而不作。, 設協律郞擧麾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司僕寺, 陳輿·輦於中道小輿在北, 小輦次之, 大輦又次之。, 陳御馬於中道左右各一匹, 相向。, 仗馬於庭之東西。八匹在東, 八匹在西, 相向。兵曹, 勒諸衛, 陳鹵簿大仗, 列軍士於庭如常。典樂, 帥工人, 入就位, 協律郞, 入就擧麾位。監察及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 入就位。左通禮, 詣次前, 俯伏跪, 啓請陞座。殿下, 出次, 乘輿以出。繖扇·侍衛如常儀。左通禮, 導殿下陞座, 爐煙陞。尙瑞院官, 捧寶, 置於案。繖扇·侍衛如常儀。諸護衛之官, 列立於御座之後及階下東西次。承旨, 分詣階下東西, 俯伏, 史官, 在其後, 次司禁, 分立於東西。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 由東西偏門入, 就位。典儀曰, 四拜。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搢笏三叩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 搢笏, 三叩頭。贊儀唱, 山呼。宗親及文武百官, 拱手加額, 曰千歲。唱山呼, 曰千歲, 唱再山呼, 曰千千歲。凡呼千歲, 樂工·軍校, 齊聲應之。贊儀唱, 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出笏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進當座前, 俯伏跪啓禮畢, 俯伏興還本位。殿下, 降座乘輿。繖扇·侍衛如常。還廬次, 釋冕服, 反喪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釋朝服, 還着喪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頒敎書
殿下受賀訖, 還次。掖庭署, 改設御座於勤政門當中南向用素。, 設敎書案於御座前。有函。典儀,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庭之東西如常, 典儀·宣敎官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贊儀·引儀, 在南差退。又贊儀·引儀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 俱北上。兵曹, 勒諸衛, 陳鹵簿大仗, 列軍士如常。典儀, 設開讀位於階下近東西向。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衰服, 皆就門外位。執事官, 先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三品以下, 入就位。諸護衛之官及司禁, 各具器服, 入列於御座之後及階下東西如常。陳繖扇用素。如常。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二品以上, 入就位。宣敎官, 就位, 傳敎官, 入詣次前, 承敎俯伏興, 出詣宣敎官之北, 西向立。展敎官二人白衣。, 詣御座前, 俯伏興, 對擧敎書案, 隨之。傳敎官, 稱有敎。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皆跪。傳敎官, 取敎書, 授宣敎官, 宣敎官, 跪受以授展敎官。對展, 宣敎官, 宣訖, 俯伏興退復位。展敎官, 以敎書, 置於案, 俯伏興退。贊儀唱,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次出。承政院, 奉敎書, 分送諸道, 開讀如式。諸道觀察使及節度使·牧使以上, 奉箋陳賀。二品以上外官, 雖非牧使, 亦陳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告訃·請諡·請承襲
前期, 告訃·請諡表箋及議政府請承襲申呈, 撰進。議政府啓稟, 嗣王, 令藝文館·承文院, 製述書寫。嗣位禮訖, 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白衣·烏紗帽·黑角帶, 入勤政殿庭, 拜告訃·請諡表·箋如常儀。樂, 陳而不作。使者, 捧表·箋旣出, 宗親及文武百官送, 至國門外, 還着衰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朝夕哭奠及上食儀
每日未明, 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殯殿戶外之東西向成殯前, 內侍, 設位於殿內。若內喪, 則成殯後, 亦內侍設位。後倣此。, 設大君以下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成殯前, 內侍, 設位於殿外。
時至日出朝奠, 逮日夕奠。,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內喪, 則尙食, 帥其屬傳捧。後倣此。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又內侍, 設盥櫛之具于靈寢側若內喪, 則尙寢爲之。後倣此。, 捧魂帛函, 出就靈座。內喪, 則尙宮爲之。後倣此。殿下, 杖成服前, 內侍扶引。入就位跪, 俯伏哭。跪時, 內侍杖捧。後倣此。大君以下, 去杖, 從入就位跪, 俯伏哭。代奠官, 盥手,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內喪, 則尙食爲之。後倣此。, 俯伏興退。殿下, 哭盡哀, 大君以下, 哭盡哀。殿下, 還廬次, 大君以下, 還次。
食時上食饌品如平時。唯不用肉膳。, 如朝奠儀, 夕奠, 如朝奠儀。夕奠將至, 撒朝奠, 朝奠將至, 撤夕奠。畢, 內侍, 捧魂帛函, 入就靈寢。殿下, 哭盡哀, 大君以下, 哭盡哀。殿下, 還廬次, 大君以下, 還次。哭無時。朝夕之間, 哀至, 則哭於次。有新物, 則薦之如上食儀。若非特薦之物, 則於朝·夕奠及上食, 兼薦。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朔望奠俗節別奠同。
其日未明, 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殯殿戶外之東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監察·典儀·贊儀·引儀位於外庭, 竝如常。
前二刻,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一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內侍, 設盥櫛之具于靈寢側, 捧魂帛函, 出就靈座。引儀, 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 杖入就位。左通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 大君以下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代奠官, 盥手,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哭。殿下, 哭盡哀。大君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 大君以下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導殿下, 還廬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還次。又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移班近東跪。班首, 進名奉慰訖。引儀, 以次引出。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議政府率百官進香儀宗親·儀賓·諸道觀察使進香同。唯無百官。
其日, 引儀, 設文武百官及監察·典儀·贊儀·引儀位於外庭, 竝如常。
時至,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奠祝文於靈座之左,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文武百官入就位。贊儀唱, 跪俯伏哭。百官, 跪俯伏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班首盥手諸執事同。, 陞自東偏階引儀, 止於階下。詣靈座前, 北向跪。贊儀唱, 跪, 百官跪。執事者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 班首, 三上香。執事者, 以盞酌酒, 授班首, 班首, 執盞獻盞, 以盞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小退跪。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訖詞, 臨時撰。, 班首, 俯伏興平身。贊儀唱, 俯伏興平身。百官, 俯伏興平身。班首, 降階, 引儀, 引還本位。贊儀唱, 跪俯伏哭。百官, 跪俯伏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分引文武百官出。內喪, 則引儀, 引班首, 詣中門外, 北向立。贊儀唱, 跪。班首及百官, 皆跪。尙食, 進香案前跪, 三上香, 又酌酒三盞, 奠于靈座前。典言, 詣靈座之左跪, 讀祝文訖, 俯伏興退。贊儀唱, 俯伏興平身。班首及百官, 俯伏興平身。引儀, 引班首, 還本位。餘如上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治葬
五月而葬。前期, 禮曹堂上官及觀象監提調, 帥地理學官, 擇地之可葬者。議政府堂上官, 更審啓聞以定。擇日, 開塋域, 掘兆四隅, 外其壤, 掘中, 南其壤, 各立一標, 當南門立兩標。觀象監官, 祠后土於中表之左。前祭三日, 諸祭官, 竝散齊二日, 致齊一日。其日, 執事者, 設后土氏神位於中標之左南向, 席以莞, 設獻官位於神位東南西向, 執事者位於其後西向北上, 謁者·贊者位於執事之南, 俱西向北上。奠祝版於神位之右,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神位前。次設祭器如式。見序例。設盥洗二於酒尊東南北向, 獻宮洗在東, 執事洗在西。諸祭官, 各具公服。時至, 謁者·贊者, 先就拜位, 北向四拜訖, 就位。謁者, 引祝及執事者, 入就拜位, 北向立。贊者曰, 四拜。祝以下, 四拜訖, 各就位。謁者, 引獻官, 入就位。贊者曰, 四拜。獻官, 四拜。謁者, 引獻官, 詣盥洗位, 北向立, 贊搢笏。獻官, 盥手, 帨手訖, 贊執笏, 引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酒,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獻官, 詣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 三上香。執事者, 以爵授獻官, 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神位前, 贊執笏, 俯伏興少退北向跪。祝, 就神位之右, 東向跪, 讀祝文訖, 謁者, 贊俯伏興退復位。贊者曰, 四拜, 獻官四拜, 謁者引出。次引祝以下, 就拜位。贊者曰, 四拜。祝以下, 四拜。謁者, 引出謁者·贊者, 就拜位, 四拜而出。執事者, 撒饌, 祝版, 瘞於坎。
時至, 乃穿壙。深十尺用營造尺。後倣此。, 廣二十九尺炭末, 築實厚, 東西各五寸。石灰·細沙·黃土等三物, 交合築實厚, 東西各四尺, 石室東西旁石厚, 各二尺五寸, 中隔石厚四尺, 東·西室內廣, 各五尺五寸, 摠二十九尺。, 長二十五尺五寸。南·北炭末及三物, 築實厚竝同上。北隅石厚二尺五寸, 門排石·門倚石厚, 各二尺, 石室內長十尺, 摠二十五尺五寸。開南面, 以爲羨道。其石室同陵異室, 以西爲上。制度, 於隔石·旁石·隅石當處, 支石·博石入排之地, 加掘深二尺五寸其南面博石, 號曰門閾石。支石高一尺, 博石高一尺五寸, 摠高二尺五寸。, 仍築其底之土。先排支石高一尺, 廣一尺五寸, 長隨宜。, 縱置之, 凡二行與壙底土齊。支其博石兩頭當處, 故曰支石。其支石間, 用三物築實。石灰三分, 黃土·細沙, 各一分, 和以楡皮煎水。梓宮臺石砌當處, 亦加掘深七寸, 用麤沙與本土還塡, 勿築, 當挾石處, 則堅築之。鋪銅網兩室, 兩一網, 長各十尺二寸, 廣各五尺七寸。於石室之內銅網, 與室內長·廣差大。其網四邊, 加於四面支石上, 各一寸。, 布油灰於支石上, 次加博石高一尺五寸, 長三尺九寸。隔石下博石, 則長四尺四寸, 廣隨宜。及門閾石。兩室, 各用一, 廣各三尺, 厚各二尺, 長各七尺五寸, 兩端斲入於旁石下及隔石下博石, 各五寸。當門扉石入處, 斲除深四寸, 長六尺五寸, 廣二尺五寸, 內邊, 留高四寸, 廣五寸, 以爲門閾, 其高, 與室內地面齊。凡兩石相接處, 皆以油灰塗之, 使無空隙。後, 設隔石高五尺五寸, 厚四尺, 長十四尺。北端一尺, 自兩角向內斜鑿, 兩角相拒仍舊四尺, 其銳端各五寸斜鑿之處, 左右相拒三尺, 銳入各五寸, 以接兩隅石相接處內邊之凹間。南端三尺, 東西邊各鑿除深五寸, 以二尺, 備門扉石之入, 餘一尺, 出於扉外。中有窓穴, 從石兩面, 作穴各方一尺六寸, 深各一尺。重作小穴方一尺, 自穴北拒隅石三尺七寸, 自穴南拒門扉石四尺七寸。於兩室間。次設北隅石兩室, 各用一, 高五尺五寸, 厚二尺五寸, 長十尺。西室北隅石西端內邊當旁石凸處鑿爲凹, 凹深五寸, 闊一尺, 以備右旁石北端內凸處之入, 凹西一尺五寸, 不斲, 以接旁石北端西邊所斲之處。東室北隅石東端內邊, 亦如之。西室隅石之東端·東室隅石之西端相接處, 鑿其內邊, 合爲凹, 以備隅石北端之入, 凹深一尺, 口狹內闊, 口廣三尺, 內廣四尺。自口兩旁至內兩旁, 左右各斜鑿, 狀如箕, 以隔石北端之兩角, 納于凹內闊處, 使不得前却。及旁石。兩室, 各用一, 高五尺五寸, 厚二尺五寸, 長十二尺五寸。南端內邊二尺, 鑿深五寸, 自上通底, 以備門扉石之入。北端外邊斲除, 使內邊凸出五寸, 厚一尺, 以納北隅石凸處。凡旁石·隔石相接斲鑿處, 皆自上通底, 隔石下及北隅石下博石, 入壙內, 各二寸, 旁石下博石, 入壙內三寸, 門閾石, 入壙內五寸。隅石·旁石相接處, 皆鑿, 入大引釘大引釘, 腰長一尺二寸一分, 廣二寸七分, 厚二寸二分, 頭長三寸, 廣四寸九分。中引釘, 腰長一尺四分, 廣二寸一分, 厚二寸, 頭長二寸二分, 廣四寸八分。凡造引釘, 先以正鐵作釘形如工字, 次以水鐵鎔灌。, 勿令退出。西室北隅石西端內邊·右旁石北端外邊及東室北隅石東端內邊·左旁石北端外邊相接處, 共用二, 兩北隅石, 用一, 兩蓋石相接處, 用三, 外排正地臺石連接處, 共用十二, 面石·隅石相接處, 共用二十四, 皆大引釘。滿石相接處及引石下, 共用十四, 皆中引釘。次設石砌兩室各一, 用全石, 高一尺八寸, 長八尺七寸, 廣三尺九寸, 通鑿其中, 餘四邊, 厚六寸。, 其四旁, 皆置挾石。高各一尺五寸, 廣各五寸, 長隨宜。石砌, 距隔石及北隅石, 各五寸, 距旁石, 一尺一寸, 距門扉石, 八寸, 以挾石挾於相距之間, 南·北各一, 東·西各二, 與博石·門閾石齊。其石砌通鑿處, 用細沙·黃土堅築, 與石砌齊。挾石間, 用麤沙與本土塡之, 與挾石齊。石砌入地, 一尺三寸, 出地五寸, 其外面, 沙土更掘還布, 勿令堅築, 以備滲漏水氣。次加蓋石各一於兩室之上厚三尺, 廣十尺, 長十四尺五寸。南端下邊當門扉石處, 鑿除二尺, 深四尺, 廣六尺五寸, 以排門扉石之入。以草薦盛土與沙礫, 塡兩室內外, 加土於其上, 然後曳置蓋石。其兩蓋石相接處, 以油灰彌之。凡兩石相接處, 竝同。, 加加置蓋石一廣五尺, 中厚一尺五寸, 兩邊厚三寸, 長十四尺五寸, 中高兩邊斜下。於兩蓋石之間。次於隔石窓穴, 以松黃腸板塞之, 用沙土及石灰滓等淨物, 塡於壽室內, 以假門扉石, 橫置塞之, 又用水灰塗隙。乃於兩室隅石·旁石·門扉石之外, 各距四尺, 周回施板, 以三物堅築, 又升其板而漸築之。其三物之外距壙邊五寸內, 用炭末築之築至外排地臺石下面相當處。於板內四隅, 橫立小板, 使有空處, 以備本土周回連築, 若不橫立小板, 則恐四隅屬於地臺石, 而本土之築, 不相連脈也。, 依此周回築之, 以至加置蓋石上, 中高四下, 俾無滲水之患。其蓋石及加置蓋石上, 三物·炭末之築, 不計石之高低, 各從其石上, 依上項例築之。其壙外平地上東·西·北三面, 量其地臺石排處, 堅築其底。其蓋石曳入時, 東·西面掘處, 用支石與土塡築。先排初地臺石二十四高各二尺, 長各六尺一寸五分, 廣各三尺三寸, 十二面各用二石。掘土而排之, 上面與地面齊。其石上面外邊, 鑿除五寸, 深亦五寸, 以備外博石上端之入。若隅石, 則形如磬折。後同。其南面所設石, 待閉玄宮後乃設。面石·隅石, 亦同。, 以正地臺石十二高各二尺一寸, 廣各三尺, 長各十二尺三寸。刻上面外邊五寸爲覆蓮。鑿除下面六寸深, 以備外博石上端之入。除下邊鑿處六寸, 而出博石上正高一尺五寸。其初地臺上邊所鑿五寸, 正地臺下邊所鑿六寸, 共一尺一寸, 與外博石上端厚一尺一寸相准。每石上面外邊, 斲除深一寸五分, 廣四寸, 以承面石下面之齒。每地臺石相接處近外邊, 各斲五分, 合成一孔, 闊方一寸, 塡油灰於孔中, 其孔, 自上通底, 橫斜向外, 當於外博石上端入地臺石之上。又於上面外邊當面石·隅石相接之隙之下, 鑿凹, 凹前後徑四寸, 左右徑二寸, 內邊深五分, 外邊深一寸五分, 使其勢欹傾向外, 雖有滲水, 易以注外。, 置於初地臺石之上。次以隅石十二刻雲彩, 高各二尺一寸, 厚各三尺, 長各六尺。每石兩端外面, 作齒, 齒長二寸, 厚四寸, 與面石鑿處相跨合。又於下面外邊, 作齒一寸五分, 厚四寸, 與地臺石上面外邊斲除處相跨合。上面外邊, 斲除深一寸五分, 廣四寸, 以承滿石下面外邊之齒。面石·隅石相接處, 亦各鑿五分, 闊一寸, 合成一孔, 方一寸。自上通底, 塡油灰於孔中。其孔, 當地臺石上面外邊, 小旁鑿。·面石十二高各二尺一寸, 厚各三尺, 長各六尺四寸。每石外面正中, 刻其方位之神, 四方, 刻雲彩。其兩端各二寸, 斲除深五寸, 與隅石端齒相跨合。下面外邊, 作齒, 齒長一寸五分, 厚四寸, 與地臺石上面外邊斲除處相跨合。, 置於正地臺石之上。次以滿石十二高各一尺四寸, 廣各三尺三寸, 長各十二尺三寸, 每石下面外邊五寸, 刻爲仰蓮, 又作齒一寸五分, 厚四寸, 與面石隅石上面外邊斲除處相跨合。每石端相接處, 上面等分, 斲鑿闊一尺五寸, 深六尺, 以入引石。其兩石相接之端稍高, 而左右低深, 又內邊稍高, 外邊漸低, 如有滲水, 不得浸入。置於面石隅石之上。又以引石十二長各六尺, 厚各一尺二寸, 每石外端, 或刻牧丹, 或刻葵花, 相間排設。其刻花端, 出於滿石之外一尺, 於下面當滿石處, 從滿石高低而鑿之, 相交吻合。, 加於滿石上鑿處。其四面排石之內, 炭末之上, 用本土堅築, 未至滿石上邊五寸而止, 中高四下。乃於蓋石內面, 以墨用油煙墨。畫天形·日月·星辰·銀河, 皆依躔次。日用朱, 月與星辰·銀河, 用粉畫之。其天象之外及四旁石, 皆以粉爲質, 東畫靑龍, 西畫白虎頭, 皆南向。, 北畫玄武頭向西。, 南則門扉兩石相合處, 畫朱雀。分畫兩扉, 合成一形, 頭向西。其四獸行頭, 從隔石窓下畫之。次置松黃腸板長廣與石砌同, 厚四寸, 墨漆。於石砌, 施地衣·褥席於上, 又石砌外地上周回, 鋪簟與席, 安梓宮於褥席上其入安梓宮及藏明器等節次, 如別儀。, 遂垂簾於門內。門內上邊左右, 設小鉤懸之。山陵都監提調, 帥作工, 鎖閉玄宮門扉石兩室各二, 廣三尺二寸五分, 高六尺三寸, 厚二尺。其扉, 入於旁石及隔石鑿處, 各五寸, 入於蓋石及門閾石鑿處, 各四寸, 隹〔唯〕壽室門扉石·門倚石, 則埋於陵麓庚方, 刻石立標。, 遂加門倚石。兩室各用一, 高五尺, 厚二尺, 廣六尺五寸。其石當處, 設地臺石, 量宜連排於門閾石, 次以油灰滿塗, 次加倚石, 又於設鑰處, 准錀形鑿之, 使吻合。其倚石之外, 以石作便房面石一, 長二尺二寸, 高一尺二寸, 厚四寸, 隅石二, 長各一尺六寸, 高各一尺二寸, 厚各四寸, 蓋石一, 長三尺, 廣一尺六寸, 厚四寸。以面石·隅石, 設於門倚石之外, 作三面, 加蓋石爲便房, 房內, 長二尺二寸, 廣一尺二寸。, 築三物及炭末, 如築三面之法。其四物之外, 以石排列, 間土塡築後, 排初地臺石於石室前面, 次置正地臺石, 次置隅石·面石, 次置滿石, 次置引石其排石·築土·引釘之法, 竝同三面。, 次塡三物於滿石之內, 從滿石上邊未築五寸而始, 周回築之, 形如覆釜, 厚二尺五寸而止。其滿石上面外邊一尺, 不築三物, 待築本土時, 幷築之。又築本土於其上, 至剡圓而止, 蓋以莎土, 陵高從滿石而上十二尺五寸。又於十二面初地臺石之外, 先置欄干下地臺石十二厚各一尺五寸, 廣各三尺, 長各九尺三寸。·隅石十二厚各一尺五寸, 廣各三尺, 長各六尺, 地臺石·隅石廣三尺內, 一尺五寸, 入外博石下端, 一尺五寸, 出外豎欄干石柱及童子柱。, 相間連排。初地臺石及欄干下地臺石·隅石之間, 量兩博石相接處, 各置支石, 其石間, 用三物堅築, 上置外博石上廣各四尺, 下廣各五尺, 上厚各一尺一寸, 下厚各七寸, 長各四尺六寸, 十二面每隅, 各用一, 每面, 各用二, 摠三十六。, 向外欹傾, 使水不得停留。博石上端, 入於初地臺石及正地臺石之間鑿處, 五寸。以石柱十二高各六尺, 方廣各一尺一寸。以上端一尺爲圓首, 次一尺三寸, 分作仰·覆蓮, 次以九寸, 爲納竹石端處, 次以二尺一寸,兩旁分作仰·覆蓮葉, 間刻圓珠仰蓮葉·擎竹石端覆蓮葉, 鎭隅石, 竝高五尺三寸。其覆蓮葉下七寸, 周回斲除, 圓徑七寸, 植於隅石鑿中。, 立於隅石之上。次以童子石柱十二高各二尺九寸, 方廣各一尺一寸。以上端一尺一寸, 爲仰蓮葉擎竹石連接處, 次以一尺一寸爲柱, 以下端七寸周回斲除, 圓徑七寸, 植於地臺石鑿中。, 立於地臺石之上立於石柱之間。, 橫置竹石二十四長各六尺九寸, 八面各三寸, 徑八寸。於石柱之間, 童子石柱之上一端, 接石柱仰覆蓮葉之間, 一端, 接童子石柱之上。, 以次周回連排, 其相接處, 皆用油灰彌之。欄干, 一面長十五尺三寸, 凡十二面周回, 一百八十三尺六寸。每隅石外面掘土, 排外支石十二廣各二尺, 厚各一尺五寸, 長各六尺, 每隅石外面, 入地支撐。, 使隅石不得退出。其地臺石·隅石外空地, 周回掘取, 廣三尺, 深二尺許, 堅築三物。東·西·北三面, 繚以垣墻, 高三尺四寸。北墻下, 設二階。墻內, 設石羊四高各三尺, 廣各二尺, 長各五尺。四脚內不鑿, 而刻草形。臺石連足, 高一尺, 臺石面與地齊。, 西·東各二, 石虎四高各三尺五寸, 廣各二尺, 長各二尺, 臺石與石羊同。, 北二, 東·西各一在石羊之間。, 皆外向。南設三階, 石臺之南七尺許, 掘地深五尺, 用三物築底, 厚一尺五寸。以油灰暫塗誌石內面四邊, 勿使侵近字畫, 卽以蓋石相合。又塗油灰於兩石合縫之隙, 以銅鐵繩束之, 橫縮各一, 置於掘地之中。其四方及上面, 以三物, 徐徐堅築, 厚一尺五寸後, 以本土塡築埋之。又於石室之南正中, 置石床一。長九尺九寸, 廣六尺四寸, 厚一尺五寸。足石四, 狀如鼓, 四面刻羅魚頭, 四隅各一, 高一尺五寸, 圓徑二尺二寸五分。下有地臺石。其左右, 豎石望柱。長各七尺三寸, 以上端一尺, 爲圓首, 次以一尺三寸, 上刻雲頭, 下刻簾衣, 次以四尺三寸, 作八面, 簾衣下內面, 作耳鑿孔, 下端七寸, 周回斲除, 植於臺石鑿中。臺石高各三尺六寸, 以上端二尺六寸, 均分爲上下層, 其中作腰, 腰長六寸一分, 上層下邊, 刻仰蓮葉, 下層上邊, 刻覆蓮葉, 下邊, 刻雲足。上下圓徑, 各二尺一寸, 上下與腰, 皆入〔八〕面。其下一尺, 入地中。中階正中近北, 設長明燈。頂子石, 高二尺五寸, 以上端一尺五寸, 作圓首二層, 每層下, 刻連珠, 下端一尺許, 周回圓削, 納于蓋石頂之鑿孔中, 其削處四面凹鑿, 自底至第二層連珠間, 四旁通鑿, 以散煙氣。蓋石八面, 雲角上端, 刻仰蓮葉, 高二尺五寸, 上徑一尺一寸, 下徑四尺五寸, 正中通鑿孔, 以備頂子下端之入。隔石·臺石, 幷高六尺九寸。以其上一尺八寸, 作隔石, 爲八面, 通鑿其中, 四面有窓, 徑二尺五寸。次以四尺一寸, 作臺石, 以其上一尺二寸, 刻爲仰蓮葉, 次以一尺一寸, 作腰, 每隅, 刻連珠, 次以一尺八寸, 上刻覆蓮, 下刻雲足, 上下與腰, 皆八面, 上下徑各三尺三寸。次以下端一尺, 作地臺, 入地中。左右, 立文石人各一刻着冠帶, 執笏之象, 長八尺三寸, 廣三尺, 厚二尺二寸。臺石連足, 高三尺四寸, 出地六寸, 刻雲足, 入地二尺三寸。, 石馬各一。高三尺七寸, 廣二尺, 長五尺。臺石及四脚內, 與石羊同, 在文石人之南差後。下階左右, 立武石人各一刻着甲冑, 佩劍之象, 長九尺, 廣三尺, 厚二尺五寸。臺石與文石人同。, 又立石馬各一在武石人之南差後。, 俱東西相對。當石室正南山麓, 營丁字閣, 開瘞坎於其北壬地, 其東建碑閣。若內喪在先, 則不立碑。南置庫房, 其齊廚及齊坊, 隨地之宜。置參奉二人及守陵軍戶, 以主灑掃·禁樵採。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請諡宗廟儀
前期, 奉常寺, 集諡, 報禮曹, 禮曹, 傳報議政府, 議諡六曹·藝文館·春秋館二品以上同議。啓聞, 敬依, 令工曹製冊及寶。冊簡, 用南陽靑玉, 長九寸七分, 廣一寸二分, 厚六分, 簡數, 隨文之多少。寶, 鑄以錫, 鍍黃金, 方三寸五分, 厚八分, 龜高一寸五分, 竝用造禮器尺。
前請諡三日, 領議政以下行事執事官, 散齊二日, 宿於正寢, 致齊一日, 宿於本司, 宗親及文武百官, 前一日, 齊宿本司。
前二日, 工曹判書, 以冊·寶, 各安於綵輿冊·寶, 皆有案。, 詣闕, 承旨, 傳捧以入。內喪議諡, 製冊·寶, 竝同。唯寶厚七分。
前一日, 典設司, 設權置冊寶幄於廬次門外南向。有案。典儀, 設領議政位於幄南道東北向, 讀冊官·讀寶官·捧冊官·捧寶官·擧冊案者·擧寶案者位於領議政之後近南, 異位重行, 北向東上, 設典儀位於領議政東北西向, 贊儀·引儀, 在南差退。又贊儀·引儀位於領議政西北東向, 俱北上。引儀, 設領議政以下門外位於中門外道東, 異位重行, 西向北上。執禮, 設權置冊寶案於宗廟西階下東向, 設領議政位於阼階東南西向, 讀冊官·讀寶官·捧冊官·捧寶官·擧冊案者·擧寶案者位於領議政之後近南, 異位重行, 西向北上。設執禮·贊者·謁者·贊引及監察·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廟司·宮闈令位,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開瘞坎, 設望瘞位, 竝如常。執事者, 以常服, 捧香祝親押。, 先詣宗廟。
其日, 宗親及文武百官, 徑詣宗廟, 變服。常服·黑角帶。領議政及讀冊官·讀寶官·捧冊官·捧寶官·擧案者, 以常服·黑角帶, 俱集朝堂。禮曹正郞, 陳綵輿二於中門外, 兵曹正郞, 陳細仗於綵輿之南。引儀, 引領議政以下, 皆就門外位。典儀, 帥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近侍承旨。及執事者, 詣閤外以俟。引儀, 引領議政以下, 入就位, 內侍, 捧諡·冊寶, 出閤跪, 授近侍, 近侍, 進跪受。執事者, 擧案每案, 二人對擧。, 進近侍前跪, 近侍, 以冊寶, 各置於案, 興詣幄, 執事者, 各擧案從之。近侍, 權置冊寶於案, 退立於東南西向。執事者, 立於近侍之後。典儀曰, 四拜。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贊儀贊唱, 皆承典儀之辭。領議政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領議政, 詣幄前, 近侍, 取諡冊函, 南向跪, 授領議政。領議政, 進跪受。擧案者二人, 對擧案, 進領議政之左跪, 領議政, 置諡冊函於案。擧案者, 對擧, 退稍南東向立。近侍, 取諡寶盝, 授領議政如上儀訖。領議政, 俯伏興平身。引儀, 引領議政, 由中道出, 擧冊寶案者, 前行。出中門。領議政以冊寶, 各置於綵。輿。細·仗·前導如常。詣宗廟捧冊官, 捧諡冊函, 捧寶官, 捧諡寶盝, 擧冊·寶案者, 各擧案從之。冊·寶安於權置案冊在北, 寶在南。, 權退。宮闈令, 帥其屬, 開室整拂神幄, 鋪筵設几如常儀。廟司·典祀官, 各帥其屬, 實饌具。饌品, 如朔望祭。唯無牲有幣。設香爐·香合, 奠祝版, 設尊, 設洗, 竝如常。
前二刻, 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入自東門, 先就階間拜位, 北向四拜訖, 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謁者, 引領議政以下, 俱就東門外位。
前一刻, 贊引, 引監察·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廟司·宮闈令, 入就階間拜位, 重行北向西上。執禮曰, 四拜。贊者, 傳唱凡執禮有辭, 贊者皆傳唱。, 監察以下, 皆四拜訖。贊引, 引監察就位, 引諸執事, 詣盥洗位, 盥帨訖, 各就位。贊引, 引廟司·大祝·宮闈令, 陞自阼階, 詣各室, 捧出神主, 設於座如常, 降復位。齊郞, 詣爵洗位, 洗爵拭爵訖, 置於篚, 捧詣泰階。祝史, 迎取於階上, 置於尊所坫上。謁者, 引領議政, 贊引, 引讀冊官·讀寶官·捧冊官·捧寶官·擧冊案者·擧寶案者, 入就位。謁者, 進領議政之左白, 有司謹具請行事, 退復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傳唱, 領議政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四拜。先拜者, 不拜。執禮曰, 行奠幣禮。謁者, 引領議政, 詣盥洗位, 盥帨訖, 陞自阼階, 詣第一室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謁者, 贊三上香, 執事者, 奠爐于案。大祝, 以幣篚授領議政, 領議政, 執幣獻幣, 以幣授大祝, 奠于案。凡捧香·授幣, 皆在東西向, 奠爐·奠幣, 皆在西東向。授爵·奠爵准此。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領議政出戶。次詣各室, 上香奠幣, 竝如上儀訖。謁者, 引領儀政出戶, 降復位。執禮曰, 行酌獻禮。謁者, 引領議政, 陞詣第一室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酒。執事者二人, 以爵受酒。謁者, 引領議政, 詣神位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爵授領議政。領議政,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神位前。執事者, 以副爵授領議政, 領議政,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王后神位前。謁者, 贊俯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 進神位之右, 東向跪, 讀祀文詞, 臨時撰。訖, 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領議政出戶。次詣各室, 酌獻, 竝如上儀訖。謁者, 引領議政出戶, 降復位。謁者, 引領議政, 詣權置冊寶案南, 北向立。贊引, 引捧冊官·捧寶官, 俱詣冊寶案前, 西向跪。捧冊·寶興, 由阼階陞, 詣殿上當中褥位臨時, 設褥席於前楹間北向。, 跪置冊在西, 寶在東。訖, 小退北向立。謁者, 引領議政, 陞詣褥位前, 北向跪, 讀冊官·讀寶官隨之。捧冊官, 進跪開函, 展冊, 讀冊官, 進北向跪, 讀冊訖, 俯伏興降復位。捧冊官, 以冊還置於函, 捧函興, 小退東向立。捧寶官, 進跪開盝, 擧寶, 讀寶官, 進北向跪, 讀寶訖, 俯伏興降復位。捧寶官, 以寶還置於盝, 捧盝興, 俱降置於權置案。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領議政, 降復位。大祝, 入徹籩豆如式。執禮曰, 四拜。贊者傳唱, 領議政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四拜訖。謁者, 引領議政, 詣望瘞位。大祝, 取黍·稷飯·祝·幣降, 自西階置於坎。執禮曰, 可瘞, 置土半坎。謁者, 進領議政之左白, 禮畢。遂引領議政出。捧冊官, 捧冊函, 捧寶官, 捧寶盝, 擧冊·寶案者, 各擧案, 以次前行, 出東門, 安於綵輿而行, 領議政以下隨之。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次出。贊引, 引監察及諸執事, 就階間拜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傳唱, 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皆四拜訖, 贊引, 以次引出。廟司·大祝·宮闈令, 納神主如常儀。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就階間四拜而出。廟司·典祀官, 各帥其屬, 徹饌闔戶以降, 乃退。領議政以下, 詣殯殿。領議政, 捧冊·寶安於權置幄前一日, 典設司, 設幄於殯殿中門外之東南向。, 留禮曹正郞守之。領議政以下, 退歸本司, 齊宿。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上諡冊寶儀
前一日, 典設司, 設領議政次於冊·寶之南近東西向。
其日, 典儀, 設權置冊·寶褥位於殯殿西階下東向, 設領議政位於東階下近南西向, 讀冊官·讀寶官·捧冊官·捧寶官·擧冊寶案者位於領議政之後近南, 異位重行, 西向北上。設典儀·代致詞官·贊儀·引儀位於東階下,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監察位於外庭, 竝如當。領議政以下, 常服·黑角帶, 詣殯殿門外。領議政, 入次。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衰服, 俱集殯殿門外。
前二刻,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一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引儀, 引捧冊官·捧寶官·擧冊寶案者, 各擧案, 由正門入。領議政以下隨之。至權置褥位前, 擧案者, 各以案置於褥位, 捧冊官·捧寶官, 以冊·寶各置於案。冊在北, 寶在南。領議政以下, 就位。典儀曰, 四拜。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贊儀贊唱, 皆承典儀之辭。領議政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鞠躬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領議政, 由東階陞,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贊俯伏興平身。引儀, 引領議政, 降詣庭中, 北向立。代致詞官, 陞自東偏階, 詣靈座前, 北向跪。贊儀唱, 跪。領議政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跪。代致詞官, 致詞云, 領議政臣某, 奉敎, 謹奉上諡冊諡寶, 啓訖, 俯伏興降復位。贊儀唱, 俯伏興平身。領議政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俯伏興平身。引儀, 引捧冊官·捧寶官, 俱詣冊寶案前, 西向跪, 捧冊·寶興, 由中階引儀, 止於階下。後倣此。陞, 擧冊寶案者從之。引儀, 引領議政, 由東階陞, 讀冊官·讀寶官, 由東偏階陞。領議政, 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擧案者, 跪, 先置案於香案前冊案在西, 寶案在東。, 捧冊官, 以冊函跪授領議政, 領議政, 受冊函, 置於案, 次捧寶官, 以寶盝跪授領議政, 領議政, 受寶盝, 置於案, 贊俯伏興小退北向跪。捧冊官, 進跪開函展冊, 讀冊官, 進北向跪, 讀冊訖, 俯伏興, 捧冊官, 以冊還置於函, 捧函興。擧冊案者, 置案於靈座前稍東, 俯伏興, 捧冊官, 跪置冊函於案, 俯伏興, 俱降復位。次捧寶官, 進跪開盝擧寶, 讀寶官, 進北向跪, 讀寶訖, 俯伏興。捧寶官, 以寶還置於盝, 捧盝興。擧寶案者, 置案於冊案之南, 俯伏興, 捧寶官, 跪置盝於案, 俯伏興, 俱降復位。引儀, 贊俯伏興平身, 引領議政, 降復位。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領議政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鞠躬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領議政以下出。又引儀, 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內喪請諡如上請諡宗廟儀若內喪在先, 則前一日, 遣大臣, 告宗廟, 如常告儀。無請諡。其日, 典儀, 設領議政位於勤政殿庭道東北向, 擧案者位於其後東上。設典儀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 贊儀·引儀, 在南差退。又贊儀·引儀位於西階下近西東向, 俱北上。引儀, 設領議政以下門外位於勤政門外道東西向, 異位重行北上。領議政以下, 以常服·黑角帶, 俱集朝堂。禮曹正郞, 陳綵輿二於勤政門外。兵曹正郞, 陳細仗於綵輿之南。引儀, 引領議政以下, 就門外位。典儀, 帥贊儀·引儀, 以常服·黑角帶, 先入就位。傳敎官及執事者, 詣思政殿閤外以俟。引儀, 引領議政以下, 由東偏門入, 就位。內侍, 捧諡冊·諡寶出閤, 以授傅敎宮, 傳敎官, 進跪受。執事者, 擧案每案, 二人對擧。進傳敎官前跪, 傳敎官, 以冊·寶各置於案興, 由勤政殿東邊, 降自東階, 詣領議政東北, 西向立, 執事者, 各擧案從之, 立於傳敎官之南小退西向。傳敎官, 稱有敎, 贊儀唱, 跪。領議政以下, 跪。傳敎官, 宣敎曰, 贈大行王妃諡冊·諡寶, 命卿展禮。宣訖, 典儀曰, 四拜。贊儀唱,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領議政以下,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執事者, 擧諡冊案, 進傳敎官前。傳敎官, 取諡冊函以案授擧案者, 退。, 授領議政, 領議政, 進北向跪受。擧冊案者二人, 對擧案, 進領議政之左跪。領議政, 置諡冊函於案, 擧案者, 對擧, 退立於領議政之後。傳敎官, 取諡寶盝, 授領議政, 如上儀訖。典儀曰, 四拜。贊儀唱,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領議政,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領議政, 由東門出, 擧冊·寶案者前行。領議政, 以冊寶, 各置於綵輿。細仗·前導如常。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上諡冊寶儀內喪在先, 則改上爲贈。
前一日, 典設司, 設權置冊·寶幄於殯殿大門外之東西向, 設領議政次於冊·寶幄之南近東西向。
其日, 典儀, 設領議政位於中門外之東西向, 擧冊·寶案者, 在南差退西向。設常傳位於領議政之西東向, 內侍·謁者, 在其南。又設領議政拜位於中門外北向, 典儀位於領議政拜位東北西向, 贊儀·引儀, 在南差退。內侍, 設權置冊·寶案於殯殿閤外近限。又設權置冊寶褥位於殯殿西階下東向。領議政, 至殯殿門外, 以諡冊·寶, 權置於幄。引儀, 引領議政入次。少頃, 引儀, 引領議政, 入就西向位, 擧冊·寶案者, 各對擧案, 從入就位。內侍·謁者, 引尙傳, 詣領議政前, 東向跪, 領議政, 跪稱領議政臣某, 奉敎, 謹奉上大行王妃諡冊·諡寶, 稱訖。擧冊·寶案者, 以次進領議政前。領議政, 取冊函授尙傳, 尙傳, 受以授內侍。領議政, 又取寶盝, 授尙傳如上儀訖。內侍, 捧詣閤外諸內侍助擧。跪, 置於案, 俯伏興退。擧冊·寶案者, 各以案授內侍, 先置於殯殿階下權置褥位。領議政以下, 權退。次尙宮·尙服, 詣閤, 尙宮, 跪取諡冊函, 尙服, 跪取諡寶盝, 俱入置於權置褥位案上。
前二刻,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尙食, 帥其屬,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一刻, 典儀, 帥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引領議政, 就拜位。典儀曰, 四拜。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領議政,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領議政跪。尙食, 進香案前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還侍位。尙傳, 詣閤外跪, 傳告典言, 典言, 入詣靈座前, 北向跪啓云, 領議政臣某, 奉敎謹奉上諡冊·諡寶, 啓訖, 俯伏興還侍位。尙宮·尙服, 俱詣冊寶案前, 西向跪, 尙宮, 取冊函, 尙服, 取寶盝, 由中階陞, 典言·尙記等, 各擧案從之。詣香案前跪, 先置案, 次置冊·寶於案, 小退北向跪東上。尙宮, 開冊函讀訖, 以冊還置於函, 擧冊函, 小退跪。典言, 進跪擧冊案跪, 置於靈座前稍東, 俯伏興, 尙宮, 以冊函跪, 置於案, 俯伏興, 俱還侍位。次尙服, 進跪開盝讀寶訖。以寶還置於盝, 擧寶盝, 小退跪。尙記, 進跪擧寶案跪, 置於冊案之南, 俯伏興, 尙服, 以寶盝跪, 置於案俯伏興, 俱還侍位。贊儀唱,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領議政, 俯伏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領議政出。領議政, 詣闕復命如常。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啓殯儀
前三日, 告社廟如常儀。無奠。
其日, 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殯殿戶外之東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監察·典儀·贊儀·引儀位於外庭, 竝如常。
前二刻,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內喪, 則尙食, 帥其屬傳捧。後倣此。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奠祝文於靈座之左,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一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 杖入就位。左通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跪時, 內侍捧杖。後倣比。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代奠官, 盥手,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詞, 臨時撰。後倣此。○內喪, 則尙食, 上香奠酒, 典言, 讀祝。後倣此。訖,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哭。殿下, 哭盡哀。大君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 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導殿下, 權就廬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還次。又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次出。內侍, 捧祝文, 焚於爐置銅爐於露臺之西。內喪在先, 則殿下命領議政爲獻官。領議政, 隨班哭拜後, 引詣中門外, 北向跪。尙食, 上香奠酒, 典言, 讀祝訖。領議政, 俯伏興還本位。餘如上儀。自此至立主奠, 皆同。唯陵所, 引詣帷門外。, 遷靈座及奠於殿內西南。引儀, 引右議政, 入自東偏門, 陞東偏階, 執事者一人參外。, 捧拂梓宮之巾有函。從陞。右議政, 詣欑宮南, 北向俯伏跪啓曰, 右議政臣某, 謹以吉辰啓欑塗, 啓訖, 俯伏興。繕工監官, 帥其屬, 陞撤欑塗畢。右議政, 以巾拂拭梓宮內喪, 則右議政, 入就中門外, 北向跪, 司謁, 引尙傳, 詣右議政前, 南向跪。右議政, 俯伏跪啓曰, 右議政臣某, 謹以吉辰啓欑塗, 尙傳, 詣閤外, 傳告尙儀。尙儀, 就欑宮南, 北向俯伏跪啓稱右議政臣某, 謹以吉辰啓欑塗, 啓訖, 還侍位。右議政, 俯伏興平身。尙傳, 率諸內侍, 陞撤欑塗。初諸內侍入, 宮人退避。撤訖, 尙傳, 以巾拂拭梓宮。, 覆以棺衣降出。內侍, 徹饌, 設幄及靈座·靈寢, 竝如初。攸司, 進禮饌。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如上儀。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 杖入就位。左通禮,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 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代奠官, 詣香案前跪, 上香奠酒如上訖,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哭。殿下, 哭盡哀。大君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 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導殿下, 還廬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還次。又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移班近東跪。班首, 進名奉慰訖。引儀, 以次引出。自後至發引, 代哭不絶聲。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祖奠儀
其日, 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殯殿戶外之東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監察·典儀·贊儀·引儀位於外庭, 竝如常。
前二刻,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奠祝文於靈座之左,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一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 杖入就位。左通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 大君以下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代奠官, 盥手,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訖,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哭。殿下, 哭盡哀。大君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導殿下, 還廬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還次。內侍, 捧祝文, 焚於爐。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移班近東跪。班首, 進名奉慰訖。引儀, 以次引出。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遣奠儀
前一日, 國葬都監, 進輴及魂帛腰轝·香亭等於中門外當中南向輴在北, 轝在南。, 進魂帛車及大轝於外門外當中南向轝在北, 車在南。, 陳吉仗於魂帛車前, 凶仗及明器於大轝前。
其日, 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殯殿戶外之東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東階下近東西向北上,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監察諸道觀察使·都事, 各從本品之末。·典儀·讀哀冊官·捧哀冊官·擧案者·贊儀·引儀位於外庭, 竝如常。禮曹正郞內喪, 則內侍爲之。, 權置哀冊於西階下東向。設席, 有案。
發引前五刻, 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奠祝文於靈座之左,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四刻, 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 杖入就位。左通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代奠官, 盥手, 陞自東偏階, 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訖, 俯伏興退。引儀, 引捧冊官引儀, 止於門外。後倣此。, 詣哀冊案前, 西向跪, 捧冊函興, 由中階陞, 擧案者從之。詣香案前跪, 先置案, 次置冊函, 俯伏興小退北向跪。引儀, 引讀冊官, 由東偏階陞, 詣冊案前, 北向跪。捧冊官, 進跪開函展冊, 讀冊官, 讀冊訖, 俯伏興。捧冊官, 以冊還置於函, 捧函興, 擧案者, 置案於靈座前稍東, 俯伏興, 捧冊官, 跪置冊函於案, 俯伏興, 俱降復位。內喪, 則尙宮, 詣冊案前, 西向跪, 捧冊函興, 由中階陞, 典言, 擧案從之。詣香案前跪, 先置案, 次置冊函。尙宮, 開函展冊, 讀冊訖, 以冊還置於函, 捧函興。典言, 置案於靈座前稍東, 俯伏興, 尙宮, 置冊函於案, 俯伏興, 俱還侍位。左通禮, 啓請哭。殿下, 哭盡哀。大君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白官〔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導殿下權, 就廬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還次。內侍, 徹饌。內侍, 捧祝文, 焚於爐。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以次出門外, 分東西序立以竢。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發引班次
導駕。先當部主簿, 次漢城府判尹, 次禮曹判書, 次戶曹判書, 次大司憲, 次兵曹判書長官有故, 則次官。, 次義禁府堂下官二, 分左右, 次左廂軍士, 次射隊·司禁十六員, 具器服, 執朱杖, 分左右, 在儀仗之外。次紅門大旗二, 分左右凡大旗一人執, 二人引, 二人夾, 中旗一人執, 二人引, 小旗一人執, 一人引, 皆着靑衣·皮帽子。, 紅蓋二, 居中分左右各一人執, 着靑衣·紫巾。凡執繖·蓋·靑扇人同。, 次朱雀·靑龍旗各一在左, 白虎·玄武旗各一在右, 黃龍旗, 居中, 金·鼓居中。鼓左二人執, 金右一人執, 皆着紅衣·皮帽子。後同。次六丁旗, 分左右, 朱雀旗居中, 次白澤旗二, 分左右, 次三角·角端·龍馬旗各二, 分左右, 天下大平旗居中。次玄鶴旗一在左, 白鶴旗一在右, 吹角六人, 居中分左右。二人執大角先行, 次中角二人, 次小角二人。後倣此。仗馬二匹, 具鞍粧, 居中分左右。各二人牽, 着靑衣·椶色笠·雲鞋。後同。次豹骨朶子六, 分左右各一人執, 着紅衣·皮帽子。凡執瓜·斧·畢·罕·鐙·刀·旌·旄·幢·棒斫子·龍·鳳·雀扇人同。, 金·鼓居中, 仗馬二匹, 次熊骨朶子六, 分左右, 次令字旗二, 分左右執人着紅衣·皮帽子。執金·鼓子旗人同。, 駕龜仙人旗二, 居中分左右, 次鼓字旗一在左, 金字旗一在右, 仗馬二匹。次哥舒棒十, 分左右, 碧鳳旗二, 居中分左右, 仗馬二匹。次金鐙十, 分左右, 君王千歲旗居中, 仗馬二匹。次銀粧刀二, 分左右, 銀交倚居中, 脚踏隨之。一人, 捧交倚, 一人, 執脚踏, 着紫衣·紫巾。執盂·灌人同。次銀粧刀二, 分左右, 次朱雀·靑龍幢各一在左, 白虎·玄武幢各一在右, 銀灌子·銀盂各一居中, 仗馬二匹。次銀立瓜四, 金立瓜二, 相間分左右, 金鼓居中, 仗馬二匹。次銀橫瓜四, 金橫瓜二, 相間分左右, 銀交倚居中, 脚踏隨之, 仗馬二匹。次銀斫子·金斫子各四, 相間分左右, 朱漆交倚居中, 脚踏隨之, 靑陽繖二, 居中分左右, 小轝居中。轝士三十, 着紫衣·黑巾·鶴氅·紅帶·靑行縢·雲鞋。小輦·誥命·諡冊·寶·魂帛腰轝捧擔人同。次罕一在左, 畢一在右。次旄節四, 分左右。次旌四, 分左右, 小輦居中。轝士四十。次銀鉞斧·金鉞斧各四, 相間分左右, 金·鼓居中, 御馬二匹。次鳳扇八, 分左右, 靑蓋二, 居中分左右。次雀扇十, 分左右, 紅蓋二, 居中分左右。次龍扇二, 分左右, 前部鼓吹陳而不作。·誥命腰轝, 居中, 尙瑞院官一人隨之。着常服·黑角帶。諡冊·寶腰轝二, 居中以次而行每一腰轝轝土, 幷補數十五。, 國葬都監官二人隨之着常服·黑角帶。, 水精杖·金鉞斧各一, 居中分左右杖左, 斧右, 各一人執, 着靑衣·紫巾。, 紅燭籠二, 居中分左右忠贊衛捧持, 着常服·黑角帶。後倣此。, 魂帛腰轝居中。轝士, 幷補數三十。靑燭籠二, 居中分左右, 紅陽繖居中忠義衛擎執, 着常服·黑角帶。, 白燭籠二, 居中分左右, 香亭居中捧擔人, 幷補數十五, 着紫衣·黑巾。馬机居中一人執, 着靑衣·黑笠。, 魂帛車挽土, 幷補數一百二十, 着紫衣·黑巾。, 內侍隨之, 靑扇二, 居中分左右, 玄武旗居中, 後部鼓吹, 後殿大旗二, 分左右。次火鐵籠四十, 分左右, 次方相氏車四, 分左右牽曳人, 每車, 幷補數十五, 着白衣·白巾。, 次挽詞四十八, 分左右。次竹散馬二, 分左右牽曳人, 每馬五, 着白衣·白巾。後同。, 次竹鞍馬十, 分左右。次靑繡鞍馬十在左, 紫繡鞍馬十在右, 次明器腰轝五居中轝士每轝, 幷補數十五, 着白衣·白巾。, 服玩腰轝居中轝士, 幷補數二十, 着白衣·白巾。, 哀冊腰轝居中捧擔人, 幷補數三十, 着白衣白巾。, 國葬都監官一人隨之。衰服。肩轝卽輴。居中轝土, 幷補數一百四十, 着白衣·白巾·白鶴氅。, 炬五百, 分左右, 列於儀仗之外。次望燭五百, 分左右, 列於儀仗之內四百八十, 忠贊衛執之, 在先, 二十, 內侍執之, 在後。凡燭·炬, 皆天明而止, 侍衛如初。, 羽葆居中繕工監官, 擎執。, 香亭居中捧擔人, 幷補數十五, 着白衣·白巾。, 銘旌居中。忠義衛, 擎執。次執鐸者十六人, 分左右, 列於執翣人外, 大轝輿士八百, 着白衣·白巾·白鶴氅·白行縢·白襪·繩鞋, 分爲四番。凡車轝·儀仗·炬火捧持者, 皆銜枚。, 畫翣·黼翣·黻翣各二, 分立於大轝左右忠義衛, 擎執。, 宮人二十。障以行帷。次內侍, 次挽詞四十八, 分左右。次侍陵內侍·守陵官。次國葬都監及殯殿都監官, 司禁十六員, 具器服, 執白杖, 分左右, 在軍士之外, 仗馬六匹, 具鞍粧, 居中分左右素鞍粧。後同。, 吹角四人, 居中分左右。次大寶及諸寶居中, 尙瑞院官隨之, 小轝居中捧擔人三十, 着白衣·白巾·白鶴氅·白行縢·白襪·繩鞋。, 御馬二匹, 居中分左右, 司僕寺官二人, 佩劍隨之。次軍士, 各具器服, 分左右, 擁後如常, 大護軍二人, 捧雲劍, 居中竝行, 別監四十人, 分左右, 在軍士之內, 素陽繖居中。忠義衛, 擎執。御輦捧擔人六十, 着白衣·白巾·白鶴氅·白行縢·白襪·繩鞋。, 素扇二, 居中分左右各一人執, 着白衣·白巾, 在步甲七之外。, 佩雲劍中樞四員, 捧甲上護軍·捧冑上護軍各一員, 捧弓矢上護軍十二員, 皆具器服, 橫行。次捧御衣護軍六員橫行, 內侍府·尙衣院·內醫院官隨之。次大君以下, 次兵曹·都摠府堂上官, 具器服橫行, 堂下官隨之。次承旨六員, 注書·史官各二員, 禮曹·兵曹正郞各一員隨之。次宗親·文武百官, 次監察二員, 分左右, 義禁府堂下官二員, 分左右。次射隊, 次右廂軍士, 以次侍衛。若內喪, 則內侍十六人, 執朱杖, 分左右, 在儀仗之外, 白澤旗二, 分左右先行, 次銀鐙四, 分左右, 次金鐙四, 分左右, 次銀粧刀二, 分左右, 次金粧刀二, 分左右, 次銀盂銀灌子各一居中, 次銀立瓜·金立瓜各二, 分左右, 次銀橫瓜·金橫瓜各二, 分左右, 銀交倚居中, 脚踏隨之。次旄節四, 分左右, 次銀鉞斧·金鉞斧各二, 分左右。次雀扇六, 分左右, 靑蓋二, 居中分左右, 朱畫團扇八, 分左右, 紅蓋二, 居中分左右, 前部鼓吹, 減大駕之半, 陳而不作。平時冊腰轝一, 諡冊寶腰轝二居中, 尙瑞院官隨之, 紅燭籠二, 居中分左右, 魂帛腰轝居中, 靑燭籠二, 居中分左右, 紅陽繖居中內侍, 擎執。白燭籠二, 居中分左右, 香亭居中, 馬扤一居中, 次行障四具, 分左右。次坐障二具, 分左右, 魂帛車, 內侍隨之, 靑扇二, 居中分左右, 後部鼓吹。次火鐵籠四十, 分左右, 次方相氏車四, 分左右。次挽詞四十八, 分左右, 次竹散馬二, 分左右。次竹鞍馬十, 分左右, 次靑繡鞍馬十在左, 紫繡鞍馬十在右, 明器腰轝五居中, 服玩腰轝居中, 哀冊腰轝居中, 肩轝居中, 炬五百, 分左右, 列於儀仗之外。次望燭五百, 分左右, 列於儀仗之內, 四百八十, 忠贊衛執之, 在先, 二十, 內侍執之, 在後。凡燭炬, 皆天明而止。侍衛如初。羽葆居中, 繕工監官, 擎執。香亭一居中, 銘旌居中。內侍, 擎執。次執鐸者十六人, 分左右, 列於執翣人外, 次行障四具, 分左右。次坐障二具, 分左右, 大轝, 畫翣·黼翣·黻翣各二, 分立於大轝左右, 其儀仗車轝曳執人數及衣巾, 竝如上儀。宮人二十, 障以行帷。次內侍, 次挽詞四十八, 分左右。次侍陵內侍·守陵官, 次國葬都監及殯殿都監官。殿下, 率宗親·文武百官及軍土, 導從如上儀。若內喪在先。而王世子陪行, 則宗親·文武百官各一員及承旨二員隨之, 前後軍士各一射隊, 侍衛。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發引儀下山陵奠附。○前一日, 祈晴于社稷。其日, 於宮門及城門, 祭五十神位。又祭所過橋梁·名山·大川。
前期, 奉常寺官, 造虞主。見序例。
前一日, 盛以箱, 覆以帕, 安於腰轝, 詣殯殿門外, 殿官員, 捧安于魂帛之後。
其日, 竢遣奠畢內喪, 則奠畢, 宮人, 皆退避。, 舁梓宮官, 進輴於殯殿階下南向, 魂帛轝, 陳於輴南。攝左通禮, 進當靈座前, 北向俯伏跪, 啓請降座陞轝, 俯伏興。內侍, 以誥命·諡冊·寶·哀冊內喪, 則有平時冊。, 授執事者, 各置於腰轝。其案, 授捧擔人。執事者, 捧香爐·香合, 置於香亭俠侍。其案授捧擔人。大祝內喪, 則內侍爲之。後倣此。, 捧魂帛函, 安於腰轝, 虞主匱, 置其後。後倣此。其交倚, 內侍, 捧出門外, 授捧擔人。內侍, 捧腰轝, 由中門出。攝左通禮, 進當梓宮前, 北向俯伏跪, 啓請陞輴, 俯伏興。內侍, 捧銘旌降階。左議政, 帥舁梓宮官及內侍, 捧梓宮降階陞輴, 覆以素錦褚, 內外, 皆哭。攝左通禮, 前導, 忠義衛, 以翣障梓宮內喪, 則內侍, 以翣及行障·坐障障之。, 轝士, 捧輴·銘旌先行。出門, 授忠義衛。趺, 授捧擔人。至外門外, 攝左通禮, 進當魂帛轝前, 啓請降轝陞車, 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車。攝左通禮, 進當輴前, 啓請降輴陞大轝, 俯伏興。左議政, 帥舁梓宮官等, 捧梓宮, 陞大轝南首。降輴陞大轝時, 用輪轝。凡陞降同。魂帛轝, 誥命·諡冊·寶腰轝, 哀冊腰轝, 羽葆, 銘旌及翣, 以次陳列。攝左通禮, 進當魂帛車前, 啓請車駕進發, 俯伏興退。又攝左通禮, 進當大轝前, 啓請靈駕進發, 俯伏興退。儀衛·導從如式。吉凶儀仗, 具在班次。執鐸者, 振鐸靈駕進止, 皆振鐸。, 靈駕動, 宮人, 乘馬哭從, 不絶聲障以行帷。, 內侍, 哭步從。出城門, 皆權徹哭。初梓宮陞大轝, 左通禮, 進當廬次前, 俯伏跪啓靈駕將發。內侍, 扶引殿下, 出次陞轝。繖扇轝及繖扇, 皆用素。·侍衛如常儀。大君以下, 從出。至中門外, 左通禮, 進當轝前, 啓請降轝乘輦。導從如常。次大君以下, 次宗親及文武百官諸道觀察使·都事, 各從本品之末。, 以次步從。留都群官, 徑至城門外。○靈駕, 若道經宗廟, 則攸司, 先鋪褥席於宗廟前路北向。攝左通禮, 進當魂帛車前, 啓請車駕少駐, 挽士, 回車北向停於褥席南。少頃, 攝左通禮, 啓請車駕進發, 啓訖, 俯伏興退, 挽士, 回車進發。又大轝至, 攝左通禮, 進當大轝前, 啓請靈駕少駐, 回大轝北向, 安於褥席。少頃, 攝左通禮, 啓請靈駕進發, 轝士, 回大轝進發。御輦, 至宗廟前路, 左通禮, 進當輦前, 啓請降輦。殿下, 降輦過宗廟前。左通禮, 啓請陞輦。殿下陞輦。侍從如初。或經先王·先后陵前同。靈駕, 出城門外, 至路祭所, 靈駕小駐, 留都群官, 進香奉辭如別儀。初靈駕至路祭所小駐, 左通禮, 進當輦前, 啓請降輦。殿下, 降輦, 入幄次。前一日, 典設司, 設幄次於靈帳殿近地南向, 隨地之宜。靈駕進發前銜宰樞及耆老·學生·僧徒, 序立道旁, 大轝將至, 皆俯伏哭四拜, 又哭盡哀, 四拜奉辭。, 左通禮, 進當幄次前, 啓請陞輦。殿下, 出次陞輦。大君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皆乘馬。侍從如初。魂帛車, 至晝停所帷門外, 攝左通禮, 進當車前 啓請降車陞轝, 俯伏興退。內侍, 以腰轝進魂帛車前, 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腰轝。至帷門內, 攝左通禮, 啓請降轝陞座, 俯伏興, 大祝, 捧魂帛函入, 安於帳殿中靈座前一日, 典設司, 設帳殿南向。, 儀仗, 列於帷門外左右。大轝至, 攝左通禮, 進當大轝前, 啓請靈駕小駐, 俯伏興退。宮人, 下馬入次。設次於帳殿西南東向。若內喪, 則宮人, 盥手, 詣帳殿侍位。左通禮, 進當輦前, 啓請降輦。殿下, 降輦, 入幄次。設幄次於帳殿東南西向。繖扇·侍衛如常儀。大君以下, 下馬入次。設次於幄次南北向。宗親及文武百官, 下馬, 各就次。攸司, 進饌行禮, 竝如朝夕奠畢。若內喪, 則尙食爲之。攝左通禮, 進當靈座前, 啓請降座陞轝, 俯伏興。內侍, 以腰轝進帷門內, 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腰轝。內侍, 捧腰轝, 進車前。攝左通禮, 啓請降轝陞車, 俯伏興。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車。攝左通禮, 啓請車駕進發。又攝左通禮, 進當大轝前, 啓請靈駕進發, 俯伏興退。靈駕動, 儀衛·導從如初。宮人, 乘馬以從。左通禮, 進當幄次前, 啓請陞輦。殿下, 出次陞輦。大君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侍從如初。至陵所, 魂帛車·大轝, 至靈帳殿帷門外前一日, 典設司, 設靈帳殿於玄宮之南南向, 施屛帳南置帷門, 設幄於帳殿中近北南向, 設宮人次於帳殿西南東向。, 攝左通禮, 進當大轝前, 啓請降轝陞輴, 俯伏興。左議政, 帥舁梓宮官等, 捧梓宮, 降轝陞輴。攝左通禮, 前導, 忠義衛, 以翣障梓宮內喪, 則內侍以翣及行障·坐障障之。, 轝士, 捧輴, 至帷門內, 攝左通禮, 啓請降輴, 俯伏興。左議政, 帥舁梓宮官等, 捧梓宮, 安於榻上南首。內侍, 設靈座於梓宮之南南向。設幄如初。攝左通禮, 進當魂帛車前, 啓請降車陞轝, 俯伏興。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腰轝。內侍, 捧腰轝, 至帷門內, 攝左通禮, 啓請降轝陞座, 俯伏興。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靈座, 虞主匱, 置其後。內侍, 設香案於其前, 設銘旌於靈座之右。又設誥命·諡冊·寶·哀冊於靈座之左近南。又設靈寢於梓宮之東如初。車轝·儀仗·明器, 分列於帳殿帷門外左右。若經宿, 則車轝等物, 至夜乃退, 卽玄宮時, 還陳。宮人, 入次哭如初。若內喪, 則入就侍位哭。初大轝至靈帳殿前, 梓宮將降, 左通禮, 進當輦前, 啓請降輦。殿下降輦。至幄次前, 左通禮, 啓請權就幄次, 左通禮, 導殿下, 內侍, 扶引權就幄次。前一日, 典設司, 設幄次於帳殿東南西向。大君以下, 下馬就次。設次於幄次東南北向。宗親及文武百官, 皆下馬權退次。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帷門內之東近北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其後近南西向北上, 異位重行, 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帷門外近南, 文東武西, 俱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 典儀·贊儀·引儀位於文官之北西向, 又贊儀·引儀位於武官之北東向, 俱北上。攸司, 設禮饌如常。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內喪, 則引儀, 止於帷門外。左通禮, 導殿下, 杖入就位。繖扇及護衛官, 停於帷門外。內喪, 則左通禮, 亦止於帷門外。左通禮,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 止哭。贊儀唱, 止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代奠官, 盥手, 入詣香案前, 北向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內喪, 則尙食爲之。, 俯伏興退。左通禮, 啓請哭。殿下, 哭盡哀。大君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導殿下, 出就幄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 出就次。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出詣幄次前, 序立跪。班首, 進名奉慰訖。引儀, 以次引出。內侍, 侍衛帳殿內喪, 則宮人侍衛。, 設朝夕奠及上食哭, 竝如初。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路祭儀
前一日, 典設司, 設靈帳殿於城門外南向, 施屛帳南, 置帷門, 設靈座於帳殿正中如常。又連設帷帳於靈帳殿之西, 以爲大轝小駐之次。
其日, 攸司, 設禮饌見序例。於靈座前。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奠祭文於靈座之左, 設尊於靈座東南北向, 置盞三於尊所。引儀, 設留都文·武群官位於帳殿帷門外東西北向, 設贊儀·引儀位如常。靈駕將至, 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群官, 入就位。班首及執事者, 皆預盥手。魂帛車, 至帳殿帷門外, 攝左通禮, 進當車前, 俯伏跪, 啓請降車陞轝, 俯伏興。內侍, 以腰轝進魂帛車前, 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腰轝。至帷門內, 攝左通禮, 啓請降轝陞座, 俯伏興。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帳殿中靈座, 虞主匱, 置其後。大轝至, 攝左通禮, 進當大轝前, 啓請靈駕小駐, 俯伏興退。贊儀唱, 跪俯伏哭。群官, 跪俯伏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群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引儀, 引班首, 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贊儀唱, 跪。群官, 皆跪。引儀, 贊三上香。執事者, 以盞酌酒授班首, 班首, 執盞獻盞, 以盞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引儀, 贊俯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左西向跪, 讀祭文訖。引儀, 贊俯伏興平身。班首, 俯伏興平身。贊儀唱, 俯伏興平身。群官, 俯伏興平身。引儀, 引班首, 退復位。內喪, 則引儀, 引班首, 稍前北向立。贊儀唱, 跪。班首及群官, 皆跪。尙食, 進香案前跪, 三上香, 又酌酒三盞, 奠于靈座前。典言, 進靈座之左跪, 讀祭文訖, 還侍位。贊儀唱, 俯伏興平身。班首及群官, 俯伏興平身。引儀, 引班首, 還本位。贊儀唱, 跪俯伏哭。群官, 跪俯伏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群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 又唱跪俯伏哭。群官, 跪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群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 奉辭訖, 攝左通禮, 進當靈座前, 啓請降座陞轝, 俯伏興。內侍, 以腰轝進帷門內。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腰轝。內侍, 捧腰轝, 進車前。攝左通禮, 啓請降轝陞車, 俯伏興。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車。攝左通禮, 啓請車駕進發。又攝左通禮, 進當大轝前, 啓請靈駕進發, 俯伏興退。靈駕動, 儀衛·導從如初。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遷奠儀
前一日, 典設司, 設吉帷宮於靈帳殿之西南向, 施屛帳南, 置帷門。
其日, 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靈帳殿帷門內之東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其後近南西向北上。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帷門外近南,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 設典儀·贊儀·引儀位於文官之北西向, 又贊儀·引儀位於武官之北東向, 俱北上。掖庭署, 又設殿下奉辭位設褥席。於羨道東南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其後近南北上。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其南近東, 文班在北, 武班在南, 俱每等異位, 重行西向北上。宗親, 別設位如常。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西向書吏, 各陪其後。, 設典儀·贊儀·引儀位於百官之西近南北向東上。典設司, 設安梓宮幄於玄宮門外南向。攸司, 設褥席於幄內, 加大棺於其上, 周回設帷。典儀, 設領議政進玉帛位於幄東近北西向, 捧哀冊及玉帛官位於其南差退西向北上。又於靈帳殿帷門外, 陳吉·凶車轝及儀仗·明器如發引儀。攸司, 進禮饌。見序例。內侍, 傳捧入設於靈座前。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奠祝文於靈座之左, 設尊於靈帳殿東南北向, 置盞三於尊所。方相氏, 先至, 入玄宮, 以戈擊四隅, 明器·服玩·贈玉·贈帛等至, 陳於玄宮門外東南北上。監察·典儀·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 杖入就位。內侍扶引。後倣此。繖扇及護衛官, 停於門外。左通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跪時, 內侍捧杖。後倣此。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代奠官, 盥手盥洗, 設於帷門外。, 詣香案前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訖。左通禮, 啓請哭。殿下, 哭盡哀。大君以下, 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導殿下, 權就幄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 出就次。又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攸司, 徹禮饌, 祀文, 瘞於坎。丁字閣北瘞坎。攝左通禮, 進當靈座前, 俯伏跪, 啓請陞轝, 俯伏興退。內喪, 則攝左通禮, 將進, 宮人, 退次, 哭不絶聲。內侍, 捧誥命及諡冊·寶, 授執事者, 各安於腰轝, 捧香爐·香合, 授執事者, 置於香亭。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轝, 虞主匱, 置其後, 捧詣吉帷宮。攝左通禮, 啓請降轝陞座, 俯伏興, 大祝, 捧魂帛函, 安於靈座, 虞主匱, 置其後, 誥命及諡冊·寶·香爐·香合, 置於靈座前如儀。吉仗, 陳於吉帷宮門外左右。攝左通禮, 進當梓宮前, 俯伏跪, 啓請陞輴卽玄宮, 俯伏興。內侍, 捧哀冊函, 授執事者, 安於腰轝, 立於輴前。至羨道南, 捧哀冊官傳捧。執巾者, 以巾進, 右議政, 捧巾, 進拭梓宮, 幷拂棺衣。忠義衛, 捧銘旌前導, 左議政, 帥舁梓宮官等, 捧梓宮陞輴。攝左通禮, 導梓宮, 捧翣者, 以翣障梓宮, 轝士, 捧輴左回北首。將卽玄宮, 宮人, 皆哭。梓宮至羨道, 宮人先還。左通禮, 詣幄次前, 俯伏跪, 啓請哭從, 內侍, 扶引殿下出次, 杖哭從。繖扇·侍衛如常儀。左通禮, 前導, 至奉辭位前期, 典設司, 設小次於奉辭位之東。左通禮, 導殿下, 至奉辭位竢, 輴至玄宮門外, 啓請入小次, 至梓宮入玄宮時, 啓請就位。, 大君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皆哭從至奉辭位。輴至玄宮門外幄前, 捧梓宮, 安於大棺左議政, 察其梓宮上下。, 加蓋設衽其合縫處周回, 以漆塗細布。內侍, 覆以棺衣, 取銘旌去杠, 置於其上。引儀, 引領議政, 就進玉帛位, 捧哀冊官·捧玉帛官隨之。左議政, 帥舁梓宮官等, 以輪轝捧梓宮入, 自羨道, 安於玄宮內榻上北首。右議政, 再整棺衣·銘旌令平正。領議政, 以哀冊入跪, 奠於梓宮之西, 次以贈玉及贈帛函跪, 奠於哀冊之南。國葬都監提調, 帥其屬, 以黼翣·黻翣·畫翣, 樹於梓宮兩旁, 次捧明器·服玩, 入玄宮, 各以次逐便陳之, 使有行列, 其不盡入者, 於門扉石外, 別作便房藏之。初梓宮入玄宮, 左通禮, 俯伏跪, 啓請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左通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大君以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左通禮,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盡哀。大君以下, 跪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跪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俯伏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大君以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 奉辭訖。左通禮, 導殿下, 還幄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還次。又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宗親及文武百官, 詣幄次前, 序立跪。班首, 進名奉慰訖。引儀, 引出。山陵都監提調, 帥其屬, 鎖閉玄宮, 領議政及司憲府執義, 竝監鎖閉。執義, 稱臣着名。右議政, 覆土九鍤, 山陵都監, 帥作工, 續以終事, 下誌石。埋於陵南近, 地石床之北。除地於玄宮之左, 觀象監官, 祠后土如初。大轝及輴之屬, 於柏城內庚地, 焚之。其通人臣用者, 則不焚。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立主奠儀
俟閉玄宮將畢, 掖庭署, 設殿下位於吉帷宮門內之東西向。典儀, 設大君以下位於其後近南西向北上, 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帷門外近南,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別設位如常。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 典儀·題主官·贊儀·引儀位於文官之北西向。又贊儀·引儀位於武官之北東向, 俱北上。奉常寺官, 設卓三於靈座東南西向。題主卓在北, 次筆硯卓, 次槃匜卓。具筆·硯·墨·槃匜具香湯。·巾。用白細紵布。監察·典儀·題主官·贊儀·引儀, 先入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出次, 杖入就位。繖扇及護衛官, 停於帷門外。大祝, 盥手盥洗, 設於帷門外。, 陞詣靈座前跪, 捧虞主匱, 置於卓, 開匱, 捧出桑主, 以香湯浴主, 拭以巾, 臥置于卓。左通禮, 導殿下, 陞詣卓前, 北向立。設席。題主官, 盥手, 陞詣卓前, 西向立, 題前面云, 某號大王內喪, 則某號王后。墨書訖, 俯伏興退。大祝, 捧虞主, 納于匱, 加蓋安於靈座, 魂帛函, 置其後。左通禮, 導殿下, 權就幄次。大君以下, 出就次。攸司, 設禮饌於靈座前見序例。,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其前, 奠祝文於靈座之左, 設尊於帷宮東南北向, 置盞三於尊所。大祝, 開匱, 捧出虞主, 設於座, 覆以白紵巾, 設几於後。引儀, 引大君以下, 入就位。左通禮, 導殿下, 還入就位。左通禮, 啓請跪。殿下跪。內侍, 捧杖。大君以下, 跪。贊儀唱, 跪。宗親及文武百官, 跪。代奠官, 盥手, 詣香案前跪, 三上香, 酌酒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 俯伏興退。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訖。左通禮, 啓請俯伏哭。殿下, 俯伏哭盡哀。大君以下, 俯伏哭盡哀。贊儀唱, 俯伏哭。宗親及文武百官, 俯伏哭盡哀。左通禮, 啓請止哭。殿下止哭。大君以下止哭。贊儀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宗親及文武百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大祝, 捧虞主, 納于匱。左通禮, 導殿下, 還幄次。引儀, 引大君以下, 出就次。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攸司, 徹禮饌, 捧祝文, 瘞於坎。丁字閣北瘞坎。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返虞班次
陳吉仗, 列軍士, 殿下, 率宗親及文武百官·侍從, 竝如來儀。唯魂帛車, 稱返虞車, 魂帛轝, 稱返虞轝。宮人先還, 無望燭及炬。內喪返虞班次, 同。唯內侍十人, 着紅衣, 十人, 着紫衣, 皆靑신출자 頭·鍍銀環·多繪靑行縢·雲鞋, 分左右, 次別監十三人, 着紫衣·紫巾, 行於返虞車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返虞儀
攸司, 陳吉仗於帷門外左右。攝司僕寺正, 進返虞車於門外南向, 又進腰轝及香亭於吉帷宮前如儀。俟立主奠畢, 攝左通禮, 進當吉帷宮前, 俯伏跪, 啓請降座陞轝, 俯伏興。執事者, 捧誥命及諡冊·寶, 各置於腰轝。執事者, 捧香爐·香合, 置於香亭, 俠侍。大祝, 捧虞主匱, 安於轝, 魂帛函, 置其後。後倣此。諸內侍, 捧轝, 攝左通禮, 前導, 至帷門外, 攝左通禮, 進當轝前, 俯伏跪, 啓請降轝陞車, 俯伏興。大祝, 捧虞主匱, 安於車, 魂帛函, 置其後。攝左通禮, 進當車前, 俯伏跪, 啓請車駕進發, 俯伏興退。虞主車動, 儀仗, 以次前引。左通禮, 進當幄次前, 俯伏跪, 啓請陞輿, 內侍, 扶引殿下出次, 陞輿。至陵門, 左通禮, 進當輿前, 俯伏跪, 啓請降輿乘輦。殿下, 降輿陞輦。大君以下及宗親·文武百官, 隨至陵門外, 皆上馬, 以次侍從如初。虞主車, 至晝停所帷門外, 攝左通禮, 進當車前, 俯伏跪, 啓請降車陞轝, 俯伏興。大祝, 捧虞主匱, 安於轝, 魂帛函, 置其後。諸內侍, 捧轝, 攝左通禮, 前導至帳殿前, 俯伏跪, 啓請降轝陞座, 俯伏興退。大祝, 捧虞主匱, 安於靈座, 魂帛函, 置其後。儀仗, 分列於帷門外左右。左通禮, 進當輦前, 俯伏跪, 啓請降輦。殿下, 降輦入幄次。繖扇·侍衛如來儀。大君以下, 下馬入次。宗親及文武百官, 下馬, 各就次。攸司, 進禮饌行禮, 竝如朝夕奠畢。攝左通禮, 啓請車轝陞降進發。左通禮啓請輿輦陞降及導從, 皆如初。若道經, 先王·先后陵及宗廟前, 則攝左通禮啓請小駐, 左通禮啓請陞降, 與發引儀同。先是, 攸司, 設靈座于魂殿殿號, 臨時啓定。北壁南向。若王后先薨而後配於大王, 則王后神座, 設於大王靈座之東。留都文·武群官, 出城門外, 以俟虞主車將至, 分立道旁。虞主車至, 贊儀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群官, 鞠躬四拜興平身訖, 俱乘馬, 文左武右, 前導虞主車。將至魂殿門外, 前導群官, 下馬序立, 虞主車至, 鞠躬, 過則平身。虞主車至殿門外, 攝左通禮, 進當車前, 俯伏跪, 啓請降車陞轝, 啓訖, 俯伏興。大祝, 捧虞主匱, 安於轝。諸內侍, 捧轝, 攝左通禮, 前導, 至殿階上, 攝左通禮, 俯伏跪, 啓請降轝陞座, 俯伏興退。大祝, 捧虞主匱, 安於靈座, 魂帛函, 置其後。執事者, 捧誥命·冊·寶置於靈座前稍東。誥命案在北, 諡冊·寶案次之。殿司, 設鳳扇·雀扇各一, 靑·紅蓋各一於左右, 有趺。扇在北, 蓋次之。御輦至殿門外, 左通禮, 進當輦前, 俯伏跪, 啓請降輦。殿下降輦, 左進禮, 前導, 就齊殿, 大君以下, 就齊室。宗親及文武百官, 各之次。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安陵奠儀立主·返虞後行。
俟覆土旣畢, 贊者, 設獻官位於丁字閣東南西向, 設執事者位於獻官之後稍南西向北上。設盥洗於諸執事位後東南, 隨地之宜。臨時獻官·諸執事, 盥手, 入就拜位。贊者·謁者·贊引位於執事之南西向北上。監察位於執事西南北向。書吏, 陪其後。陵司, 設靈座於丁字閣內近北南向。典祀官·陵司, 各帥其屬入, 奠祝文於靈座之左有坫。,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 次設禮饌見序例。,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贊者·謁者·贊引, 先入庭北向西上, 四拜訖, 就位。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 入庭, 重行北向西上。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各就位。謁者, 引獻官, 入就位。贊者唱, 跪俯伏哭。獻官, 跪俯伏哭。贊者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獻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謁者, 引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酌酒, 執事者, 以盞受酒。謁者, 引獻官入, 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謁者, 贊三上香, 執事者, 奠爐于案。捧香, 在東西向, 奠爐, 在西東向。授爵奠爵准此。執事者, 以盞授獻官, 獻官, 執盞獻盞, 以盞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連奠三盞。謁者, 贊俯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訖。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獻官, 出戶, 降復位。贊者唱, 跪俯伏哭。獻官, 跪俯伏哭盡哀。贊者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獻官,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謁者, 引獻官出。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俱復拜位。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祝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以次引出。謁者·贊者·贊引, 就拜位, 四拜而出。典祀官·陵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大祝, 捧祝文, 瘞於坎。若王后同塋, 則設王后神座於靈座之東, 加盞三於尊所, 各設禮饌。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山陵朝夕上食儀
每日, 時至, 陵司, 設靈座於丁字閣內近北南向,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 設尊於戶外近東, 置盞一·㿻一於尊所。內侍, 告饌膳調熟, 守陵官, 詣廚, 省視實饌畢, 就丁字閣東南, 西向跪, 俯伏哭, 再拜興平身。練後, 止朝夕哭。後倣此。內侍及陵司, 俱詣戶外, 北面西上跪, 俯伏興。內侍, 入戶內, 西向跪。陵司, 先擧案, 次捧饌盤, 以次授內侍, 內侍, 傳捧進案·進饌如平時訖。守陵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陵司一人, 酌酒, 一人, 以盞受酒。守陵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跪, 三上香。陵司, 以盞授守陵官, 守陵官, 執盞獻盞, 以盞授內侍, 奠于靈座前。守陵官, 俯伏興降復位。內侍, 徹饌〔盞〕, 還置於尊所。守陵官, 又陞獻盞如初, 降復位。終獻, 亦如上儀訖, 降復位, 跪俯伏哭, 再拜而出。內侍及陵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畢, 跪俯伏興, 闔戶乃退。若王后同塋, 則陵司, 設王后神座於靈座之東, 加盞一於尊所。內侍, 進案·進饌, 守陵官, 獻副盞, 竝如上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魂殿虞祭儀初虞, 葬之日日中而行。或路遠, 則但不出是日可也。若經宿以上, 則於行宮行之。自第二虞至第六虞, 用柔日, 第七虞, 用剛日。殿下沐浴, 大君以下及諸享官·宗親·文武百官, 皆沐浴。若初虞日, 或已晩, 不暇沐浴, 卽略自澡潔。
前一日, 殿司, 帥其屬, 掃除殿之內外。執禮, 設殿下褥位於東階東南西向, 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褥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大君以下位於中門內之東北向西上, 執事者位於中門內之西北向東上。設執禮位於東階下近西西向。贊者·謁者·贊引, 在南差退北上。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外庭,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設門外位, 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於中門外道東, 重行北向西上。開瘞坎於殿之北壬地, 方深, 取足容物。
其日丑前五刻丑前五刻, 卽三更三點。行事用丑時一刻。初虞, 則臨時行之。, 內侍, 整拂靈幄。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入, 奠祝版於靈座之左有坫。, 陳幣篚於尊所,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禮饌·尊罍如式。見序例。設瓚·槃一於尊所, 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 爵洗在西, 有槃匜。, 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瓚一爵一, 有坫。亞·終獻洗, 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 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爵二, 有坫。, 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執尊罍篚冪者位於尊罍篚冪之後。
前三刻, 宗親及文武百官, 皆就外門外位, 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 就門外位。
前一刻, 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先入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 四拜訖, 就位。贊引, 引監察·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內喪, 則有宮闈令。後倣此。入就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執禮有辭, 贊者皆傳唱。後倣此。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就位, 引諸執事, 詣盥洗位, 盥帨訖, 各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 入就位。大祝, 陞自東階, 詣靈座前, 開匱, 捧出虞主, 設於座, 覆以白紵巾內喪, 則宮闈令設主, 覆以靑紵巾。, 設几於後。執事者, 詣爵洗位, 洗瓚拭瓚, 洗爵拭爵訖, 置於篚, 捧詣尊所, 置於坫上。典祀官·殿司, 進膳訖。左通禮, 進當齊殿前若魂殿非宮內, 則自再虞前一日出宮, 繖扇·仗衛·導從如常儀。, 俯伏跪, 啓請行第一虞禮。餘虞同。殿下杖出, 贊禮, 導殿下, 入就位。近侍從入。繖扇及護衛官, 停於門外。執禮曰, 哭。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跪拜時, 內侍捧杖。後倣此。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 先拜者不拜。
執禮曰, 行奠幣禮。贊禮, 導殿下, 詣盥洗位, 北向立。近侍一人, 跪取匜興沃水, 一人, 跪取槃承水, 殿下, 盥手。近侍, 跪取巾於篚以進, 殿下, 帨手訖。近侍, 受巾, 奠於篚。贊禮, 導殿下, 陞自東階近侍從陞。,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近侍一人, 酌鬱鬯, 一人, 以瓚受鬱鬯。贊禮, 導殿下,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殿下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近侍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 跪進。贊禮, 啓請三上香。近侍, 奠爐于案。近侍, 以瓚跪進, 贊禮啓請, 執瓚灌地訖。以瓚授近侍, 近侍, 受以授大祝, 置於尊所。近侍, 以幣篚跪進。贊禮啓請, 執幣獻幣, 以幣授近侍, 奠于靈座前。凡進香·進瓚·進幣, 皆在東西向。奠爐·受瓚·奠幣, 皆在西東向。進爵·奠爵准此。贊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導殿下,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初獻禮。贊禮, 導殿下,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近侍一人, 酌醴齊, 一人, 以爵受酒。贊禮, 導殿下,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殿下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近侍, 以爵跪進。贊禮, 啓請執爵獻爵, 以爵授近侍, 奠于靈座前。贊禮, 啓請俯伏興小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左, 西向跪, 讀祝文訖。贊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導殿下,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亞獻禮。謁者, 引亞獻官, 詣盥洗位, 北向立, 盥手帨手訖, 謁者, 引亞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盎齊,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亞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爵授亞獻官, 亞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亞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終獻禮。謁者, 引終獻官, 行禮如亞獻儀訖, 引降復位。執禮曰, 哭。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盡哀。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啓禮畢, 俯伏興, 導殿下, 還齊殿。若魂殿非宮內, 則還宮繖扇·仗衛·導從如來儀。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出。引儀, 引大君以下出, 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俱復拜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以次引出。大祝, 納虞主如儀。內喪, 則宮闈令納主。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就拜位, 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大祝, 捧魂帛, 盛於土藤箱, 裹以紅綃袱, 埋於屛處潔地, 又以祝·幣瘞於坎。宗親及文武百官, 詣齊殿前, 序立跪。班首, 進名奉慰。王后喪在先而後配於大王, 則陳設行禮如上儀。唯典祀官於尊所, 各陳幣篚加爵·坫各三, 各設禮饌。宮闈令, 設王后神座於大王靈座之東, 覆以靑紵巾。殿下, 於王后前, 獻幣獻副爵, 亞·終獻官, 亦獻副爵。宮闈令, 納王后神主。若內喪在前而王世子行祭, 則執禮, 設王世子位於殿東階東南西向。宮闈令, 設王后靈座, 奉禮, 贊請行禮。引王世子, 詣盥洗位, 從官宮官一人沃水, 一人承水, 王世子, 盥手, 從官, 進巾帨訖, 受巾。王世子, 詣靈座前, 北向跪, 亞獻官以下在位者不跪。從官, 爵鬱鬯進瓚, 捧香奠爐, 進幣奠幣, 進爵奠爵。宗親及文武百官, 無進名奉慰。自虞至卒哭·練·祥·禫祭倣此。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卒哭祭儀七虞後, 遇剛日而行。殿下沐浴, 大君以下及諸享官·宗親·文武百官, 皆沐浴。
前一日, 殿司, 帥其屬, 掃除殿之內外。執禮, 設殿下褥位於東階東南西向, 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褥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大君以下位於中門內之東北向西上, 執事者位於中門內之西北向東上, 設執禮位於東階下近西西向。謁者·贊者·贊引, 在南差退北上。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外庭,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 設門外位, 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於中門外道東重行北向西上。
其日丑前五刻丑前五刻, 卽三更三點, 行事用丑時一刻。, 內侍, 整拂靈幄。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入, 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 陳幣篚於尊所,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 次設禮饌·尊罍如式。見序例。設瓚·槃一於尊所, 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 爵洗在西, 有槃匜。, 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瓚一·爵一, 有坫。亞·終獻洗, 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 爵洗在西。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爵二, 有坫。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 執尊罍篚冪者位於尊罍篚冪之後。
前三刻, 宗親及文武百官, 皆就外門外位。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 就門外位。
前一刻, 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先入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 四拜訖, 就位。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內喪, 則有宮闈令。, 入就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執禮有辭, 贊者皆傳唱。後倣此。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就位, 引諸執事, 詣盥洗位, 盥帨訖, 各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 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 入就位。大祝, 陞自東階, 詣靈座前, 開匱, 捧出虞主, 設於座, 覆以白紵巾。內喪, 則宮闈令設主, 覆以靑紵巾。設几於後。執事者, 詣爵洗位, 洗瓚拭瓚, 洗爵拭爵, 置於篚, 捧詣尊所, 置於坫上。典祀官·殿司, 進膳訖。左通禮, 進當齊殿前若魂殿非宮內, 則前一日出宮。繖扇·仗衛·導從如常儀。俯伏跪, 啓請行禮。殿下杖出, 贊禮, 導殿下, 入就位。近侍從入。繖扇及護衛官, 停於門外。執禮曰, 哭。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跪拜時, 內侍捧杖。後倣此。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 先拜者不拜。
執禮曰, 行奠幣禮。贊禮, 導殿下, 詣盥洗位, 北向立。近侍一人, 跪取匜興沃水, 一人, 跪取槃承水, 殿下盥手, 近侍, 跪取巾於篚以進, 殿下帨手訖, 近侍, 受巾奠於篚。贊禮, 導殿下, 陞自東階近侍從陞。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近侍一人, 酌鬱鬯, 一人, 以瓚受鬱鬯。贊禮, 導殿下,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殿下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近侍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 跪進。贊禮, 啓請三上香。近侍, 奠爐于案。近侍, 以瓚跪進。贊禮啓請, 執瓚灌地訖, 以瓚授近侍, 近侍, 受以授大祝, 置於尊所。近侍, 以幣篚跪進。贊禮啓請, 執幣獻幣, 以幣授近侍, 奠于靈座前。凡進香·進瓚·進幣, 皆在東西向。奠爐·授瓚·奠幣, 皆在西東向。進爵·奠爵准此。贊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導殿下,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初獻禮。贊禮, 導殿下,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近侍一人, 酌醴齊, 一人, 以爵受酒。贊禮, 導殿下,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殿下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近侍, 以爵跪進。贊禮啓請, 執爵獻爵, 以爵授近侍, 奠于靈座前。贊禮, 啓請俯伏興少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右, 東向跪, 讀祝文訖, 贊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導殿下,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亞獻禮。謁者, 引亞獻官, 詣盥洗位, 北向立, 盥手帨手訖, 謁者, 引亞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盎齊,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亞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爵授亞獻官, 亞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亞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終獻禮。謁者, 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訖, 引降復位。執禮曰, 哭。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盡哀。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啓禮畢, 俯伏興, 導殿下, 還齊殿。若魂殿非宮內, 則還宮繖扇·仗衛·導從如來儀。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出。引儀, 引大君以下出, 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贊引, 引監察及典祝官以下, 俱復拜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以次引出。大祝, 納虞主如儀。內喪, 則宮闈令納主。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就拜位, 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大祝, 捧祝·幣, 瘞於坎。宗親及文武百官, 詣齊殿前, 序立跪。班首, 進名奉慰。自是朝夕之間, 哀至不哭。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魂殿朝夕上食儀
每日時至, 殿司,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 設尊於戶外近東, 置盞一·㿻一於尊所, 內侍一人, 詣戶外, 西向俯伏興, 入詣靈座前, 北向俯伏興, 捲帳, 徹虞主練後, 則云神主。匱上覆巾, 俯伏興少退跪。初內侍將入捲帳, 掌膳內侍, 告饌膳調熟, 獻官, 詣廚, 省視實饌畢, 入就殿東階東南, 西向跪, 俯伏哭, 再拜興平身。練後, 止朝夕哭。後倣此。殿司及執事者, 詣戶外, 北向西上跪, 俯伏興, 先擧案, 次捧饌槃, 以次授內侍, 內侍, 傳捧進案進饌如平時訖。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事者, 酌酒, 殿司, 以盞受酒。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跪。執事者, 捧香合, 殿司, 捧香爐, 跪進。獻官, 三上香。殿司, 奠爐于案。殿司, 以盞授獻官, 獻官, 執盞獻盞, 以盞授內侍, 奠于靈座前。獻官, 俯伏興降復位。內侍, 進徹盞還, 置於尊所。獻官, 又陞獻盞如初, 降復位。終獻, 亦如上儀訖, 降復位跪, 俯伏哭盡哀, 再拜而出。內侍, 以巾還覆匱上降帳。內侍及殿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畢, 跪俯伏興, 闔戶乃退。若王后配, 則王后神座, 在靈座之東, 殿司, 加盞一於尊所。內侍, 徹王后神主匱上覆巾, 又進案進饌, 獻官, 獻副盞, 竝如上儀。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魂殿四時及臘親享儀卒哭後禫祭前。
齊戒見序例。前一日, 殿司, 帥其屬, 掃除殿之內外。執禮, 設殿下褥位於東階東南西向, 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褥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大君以下位於中門內之東北向西上, 執事者位於中門內之西北向東上, 設執禮位於東階下近西西向。贊者·謁者·贊引, 在南差退北上。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外庭,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設門外位, 大君以下, 獻官·諸執事於中門外道東重行北向西上。
其日丑前五刻丑前五刻, 卽三更三點。行事用丑時一刻。, 內侍, 整拂靈幄, 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入, 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 陳幣篚於尊所,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設禮饌·尊罍如式。見序例。設瓚·槃一於尊所, 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 爵洗在西, 有槃匜一。, 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瓚一·爵一, 有坫。亞·終獻洗, 又於東南北向。盥洗在東, 爵洗在西。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爵二, 有坫。設諸執事盥洗於亞·終獻洗東南北向。執尊罍篚冪者位於尊罍篚冪之後。
前三刻, 宗親及文武百官, 具衰服練後, 具練服, 祥後, 具禫服。內喪, 則自練後至禫前, 服淺淡服。獻官·諸執事同。, 皆就外門外位。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 具衰服, 就門外位。
前一刻, 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先入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 四拜訖, 就位。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內喪, 則有宮闈令。, 入就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執禮有辭, 贊者皆傳唱。後倣此。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躬鞠四拜興平身。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就位, 引諸執事, 詣盥洗位, 盥帨訖, 各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 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 入就位。大祝, 陞自東階, 詣靈座前, 開匱, 捧出虞主練後, 則云神主。, 設於座, 覆以白紵巾。內喪, 則宮闈令設主, 覆以靑紵巾。設几於後。執事者, 詣爵洗位, 洗瓚拭瓚, 洗爵拭爵訖, 置於篚, 捧詣尊所, 置於坫上。典祀官·殿司, 進膳訖。左通禮, 進當齊殿前若魂殿非宮內, 則前一日出宮。繖扇·仗衛·導從如常儀。俯伏跪, 啓請行禮。殿下, 具衰服練後, 具練服, 祥後, 具禫服。, 杖出。贊禮, 導殿下, 入就位。近侍從入。繖扇及護衛官, 停於門外。執禮曰, 哭。練後無哭。後倣此。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跪拜時, 內侍捧杖。後倣此。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 先拜者不拜。
執禮曰, 行奠幣禮。贊禮, 導殿下, 詣盥洗位, 北向立。近侍一人, 跪取匜興沃水, 一人, 跪取槃承水, 殿下, 盥手。近侍, 跪取巾於篚以進。殿下, 帨手訖, 近侍, 受巾奠於篚。贊禮, 導殿下, 陞自東階近侍從陞。,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近侍一人, 酌鬱鬯, 一人, 以瓚受鬱鬯。贊禮, 導殿下,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殿下跪, 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近侍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 跪進。贊禮啓請, 三上香。近侍, 奠爐于案。近侍, 以瓚跪進。贊禮啓請, 執瓚灌地訖, 以瓚授近侍, 近侍, 受以授大祝, 置於尊所。近侍, 以幣篚跪進。贊禮啓請, 執幣獻幣, 以幣授近侍, 奠于靈座前。凡進香·進瓚·進幣, 皆在東西向。奠爐·授瓚·奠幣, 皆在西東向。進爵·奠爵准此。贊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導殿下,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初獻禮。贊禮, 導殿下,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 近侍一人, 酌醴齊, 一人, 以爵受酒。贊禮, 導殿下,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殿下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近侍, 以爵跪進。贊禮啓請, 執爵獻爵, 以爵授近侍, 奠于靈座前。贊禮, 啓請俯伏興少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右, 東向跪, 讀祝文訖。贊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導殿下,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亞獻禮。謁者, 引亞獻官, 詣盥洗位, 北向立, 盥手帨手訖, 謁者, 引亞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盎齊,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亞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爵授亞獻官, 亞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亞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終獻禮。謁者, 引終獻官, 行禮如亞獻儀訖, 引降復位。執禮曰, 哭。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盡哀。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啓禮畢, 俯伏興, 導殿下, 還齊殿。若魂殿非宮內, 則還宮繖扇·仗衛·導從如來儀。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出。引儀, 引大君以下出, 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俱復拜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以次引出。大祝, 納虞主如儀。內喪, 則宮闈令納主。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就拜位, 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徹禮饌。大祝, 捧祝幣瘞於坎。王后喪在先而後配於大王, 則陳設行禮如上儀。唯典祀官, 於尊所, 各陳幣篚, 加爵坫各三, 各設禮饌。宮闈令, 設王后神座於大王靈座之東, 覆以靑紵巾。殿下於王后前獻幣獻副爵。亞·終獻官, 亦獻副爵。宮闈令, 納王后神主。若內喪在先而王世子行祭, 則齊戒如儀。見序例。執禮設, 王世子位於殿東階東南西向。宮闈令, 設王后靈座。王世子十一月練後, 服練服, 十三月祥後, 服禫服, 十五月禫後至再期, 服無揚赤色黑圓領·烏紗帽·黑角帶。大君以下同。奉禮, 贊請行禮。引王世子, 詣盥洗位。從官宮官一人, 沃水, 一人, 承水, 王世子, 盥手, 從官, 進巾帨訖, 受巾。王世子, 詣靈座前北向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 不跪。從官, 酌鬱鬯, 進瓚捧香奠爐進幣奠幣進爵奠爵。其禫後, 祭用樂, 有飮福。宗親及文武·百官大祥前, 服衰服, 陪祭。若殿下於四時及臘率宗親及文武百官, 親享宗廟或文昭殿, 則各司一員陪, 王世子行祭, 祥後無陪祭。亞獻官以下諸執事, 祥後服淺淡服, 禫後至再期服吉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攝事儀
齊戒。見序例。前一日, 殿司, 帥其屬, 掃除殿之內外。執禮, 設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北上。設大君以下位於中門內之東北向西上, 執事者位於中門內之西北向東上, 監察位於其西。書吏, 陪其後。設執禮位於東階下近西西向, 贊者·謁者·贊引, 在南差退北上。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外庭,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設門外位, 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於中門外道東重行北向西上。
其日丑前五刻丑前五刻, 卽三更三點。行事用丑時一刻。, 內侍, 整拂靈幄。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入, 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 陳幣篚於尊所,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 次設禮饌·尊罍如式。見序例。設瓚·槃一於尊所, 設洗於東階東南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 罍在洗東, 加勺, 篚在洗西南肆, 實以巾。若爵洗之篚, 則又實以瓚一·爵三, 有坫。設諸執事盥洗於獻官洗東南北向, 執尊罍篚冪者位於尊罍篚冪之後。
前三刻, 宗親及文武百官, 具衰服練後, 具練服, 祥後, 具禫服, 內喪, 則練後不參祭。, 皆就外門外位。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 具衰服內喪, 則自練後至祥前, 獻官·諸執事, 服淺淡服。, 皆就門外位。
前一刻, 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先入殿庭重行北向西上, 四拜訖, 就位。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內喪, 則有宮闈令。, 入就殿庭重行北向西上。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執禮有辭, 贊者皆傳唱。後倣此。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就位, 引諸執事詣盥洗位, 盥帨訖, 各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入就位, 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大祝, 陞自東階詣靈座前, 開匱捧出虞主練後, 則云神主。設於座, 覆以白紵巾。內喪, 則宮闈令設主, 覆以靑紵巾。設几於後。執事者, 詣爵洗位, 洗瓚拭瓚, 洗爵拭爵訖, 置於篚, 捧詣尊所置於坫上。謁者, 引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執禮曰, 哭。練後無哭。後倣此。贊者唱, 跪俯伏哭。獻官及在位者, 跪俯伏哭。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者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獻官及在位者,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先拜者, 不拜。典祀官·殿司, 進膳訖。
執禮曰, 行奠幣禮。謁者, 引初獻官詣盥洗位北向立, 盥手帨手訖。謁者, 引初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鬱鬯, 執事者, 以瓚受鬱鬯。謁者, 引初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 跪進。謁者, 贊三上香。執事者, 奠爐于案。執事者, 以瓚授初獻官, 初獻官, 執瓚灌地訖, 以瓚授執事者, 置於尊所。大祝, 以幣篚授初獻官, 初獻官, 執幣獻幣, 以幣授大祝, 奠于靈座前。凡捧香·授瓚·授幣, 皆在東西向, 奠爐·授瓚·奠幣, 皆在西東向。授爵·奠爵准此。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初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初獻禮。謁者, 引初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醴齊,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初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爵授初獻官, 初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 謁者, 贊俯伏興少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右, 東向跪, 讀祝文訖, 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初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亞獻禮。謁者, 引亞獻官, 詣盥洗位, 北向立, 盥手帨手訖, 謁者, 引亞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擧冪酌盎齊, 執事者, 以爵受酒。謁者, 引亞獻官, 入詣靈座前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爵授亞獻官, 亞獻官, 執爵獻爵, 以爵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亞獻官出戶降復位。
執禮曰, 行終獻禮。謁者, 引終獻官行禮如亞獻儀訖, 引降復位。執禮曰, 哭。贊者唱, 跪俯伏哭。獻官及在位者, 跪俯伏哭盡哀。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者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獻官及在位者,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謁者, 引初獻官以下出。引儀, 引大君以下出, 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俱復拜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祝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以次引出。大祝, 納虞主如儀。內喪, 則宮闈令納主。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就拜位, 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大祝, 捧祝弊瘞於坎。若內喪在先, 則獻官·諸執事十一月練後, 祭仍衰服, 十三月祥後, 祭服淺淡服, 十五月禫後, 祭服祭服, 用樂, 有飮福。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魂殿俗節正朝·冬至·寒食·端午·中秋。及朔望親享儀朔望, 若値別祭, 則只行別祭。
齊戒。見序例。前一日, 殿司, 帥其屬, 掃除殿之內外。執禮, 設殿下褥位於東階東南西向, 設亞獻官·終獻官位於褥位之後近南西向北上。大君以下位於中門內之東北向西上, 執事者位於中門內之西北向東上。設執禮位於東階下近西西向, 贊者·謁者·贊引, 在南差退北上。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外庭,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設門外位, 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於中門外道東重行北向西上。
其日丑前五刻丑前五刻, 卽三更三點。行事用丑時一刻。, 內侍, 整拂靈幄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入, 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卒哭前, 奠於左。,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 次設禮饌見序例。, 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三刻, 宗親及文武百官, 具衰服練後, 具練服, 祥後, 具禫服。內喪, 則自練後至禫前, 服淺淡服。獻官·諸執事同。, 皆就外門外位。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 具衰服就門外位。盥洗設於中門外, 獻官·諸執事, 盥手而入。
前一刻, 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先入殿庭重行北向西上, 四拜訖, 就位。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內喪, 則有宮闈令。入就殿庭重行北向西上。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執禮有辭, 贊者皆傳唱。後倣此。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各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入就位, 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入就位。大祝, 陞自東階詣靈座前, 開匱捧出虞主練後, 則云神主。, 設於座, 覆以白紵巾。內喪, 則宮闈令設主, 覆以靑紵巾。設几於後。典祀官·殿司, 進膳訖。左通禮, 進當齊殿前若魂殿非宮內, 則前一日出宮。繖扇·仗衛·導從如常儀。俯伏跪, 啓請行禮。殿下, 具衰服練後, 具練服, 祥後, 具禫服。, 盥手, 杖出, 贊禮, 導殿下入就位。近侍從入, 繖扇及護衛官, 停於門外。執禮曰, 哭。練後, 無哭。後倣此。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跪拜時, 內侍捧杖。後倣此。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 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 先拜者不拜。
執禮曰, 行初獻禮。贊禮, 導殿下,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近侍一人, 酌酒, 一人, 以盞受酒。贊禮, 導殿下,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殿下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近侍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 跪進。贊禮, 啓請三上香。近侍, 奠爐于案。進香, 在東西向, 奠爐, 在西東向。進盞·奠盞准此。近侍, 以盞跪進。贊禮, 啓請執盞獻盞, 以盞授近侍, 奠于靈座前。贊禮, 啓請俯伏興少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右東向跪, 讀祝文訖。卒哭前, 大祝, 進靈座之左西向, 讀祝。贊禮, 啓請俯伏興平身。殿下, 俯伏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導殿下出戶降復位。
執禮曰, 行亞獻禮。謁者, 引亞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酌酒。執事者, 以盞受酒, 謁者, 引亞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盞授亞獻官, 亞獻官, 執盞獻盞, 以盞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亞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終獻禮。謁者, 引終獻官, 行禮如亞獻儀訖, 引降復位。執禮曰, 哭。贊禮, 俯伏跪, 啓請跪俯伏哭。殿下, 跪俯伏哭盡哀。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禮, 啓請止哭興四拜興平身。殿下,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亞獻官以下在位者同。贊者亦唱。贊禮, 啓禮畢, 俯伏興, 導殿下, 還齊殿。若魂殿非宮內, 則還宮繖扇·仗衛·導從如來儀。謁者, 引亞獻官·終獻官出。引儀, 引大君以下出, 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俱復拜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以次引出。大祝, 納虞主如儀。內喪, 則宮闈令納主。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就拜位, 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大祝, 捧祝版, 瘞於坎。卒哭前, 宗親及百官, 詣齊殿前, 序立跪。班首, 進名奉慰。王后喪在先而後配於大王, 則陳設行禮如上儀。惟〔唯〕典祀官, 於尊所, 加盞三, 各設禮饌。宮闈令, 設王后神座於大王靈座之東, 覆以靑紵巾。殿下, 於王后前, 獻副盞, 亞·終獻官, 亦獻副盞, 宮闈令, 納王后神主。若內喪在先而王世子行祭, 則齊戒, 始儀。見序例。執禮, 設王世子位於殿東階東南西向。宮闈令, 設王后靈座。王世子, 十一月練後, 服練服, 十三月祥後, 服禫服, 十五月禫後至再期, 服無揚赤色黑圓領衣·烏紗帽·黑角帶。大君以下同。奉禮, 贊請行禮。王世子, 詣靈座前, 北向跪。亞獻官以下在位者, 皆跪。從官, 酌酒, 捧香奠爐, 進盞奠盞。其禫後, 祭用樂, 朔望, 則無樂。有飮福。宗親及文武百官, 大祥前, 服衰服, 陪祭。唯正至·朔望, 朝於殿下, 故朔望, 則各司一員, 陪王世子行祭, 正至, 則先期別擇吉日, 王世子行祭, 宗親及文武百官, 陪祭。當正至日, 獻官·諸執事行祭。祥後, 無陪祭。亞獻官以下諸執事, 祥後, 服淺淡服, 禫後至再期, 服吉服。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攝事儀
齊戒。見序例。前一日, 殿司, 帥其屬, 掃除殿之內外。執禮, 設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位於東階東南西向北上, 設大君以下位於中門內之東北向西上。執事者位於中門內之西北向東上, 監察位於其西, 設執禮位於東階下近西西向。贊者·謁者·贊引, 在南差退北上。設宗親及文武百官位於外庭, 文東武西, 每等異位, 重行北向, 相對爲首。宗親, 每品班頭, 別設位, 大君, 特設位於正一品之前。監察位二於文·武班後北向。書吏, 各陪其後。設門外位, 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於中門外道東, 重行北向西上。
其日丑前五刻丑前五刻, 卽三更三點。行事用丑時一刻。, 內侍, 整拂靈幄。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入, 奠祝版於靈座之右有坫。卒哭前, 奠於左。, 設香爐·香合·幷燭於靈座前次, 設禮饌。見序例。設尊於戶外之左, 置盞三於尊所。
前三刻, 宗親及文武百官, 具衰服練後, 具練服, 祥後, 具禫服, 內喪, 則練後, 不參祭。, 皆就外門外位。大君以下及獻官·諸執事, 具衰服內喪, 自練後至禫前, 獻官·諸執事, 服淺淡服。, 就門外位。盥洗, 設於中門外, 獻官·諸執事, 盥手而入。
前一刻, 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先入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 四拜訖, 就位。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大祝·祝史·齊郞內喪, 則有宮闈令。, 入就殿庭, 重行北向西上。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凡執禮有辭, 贊者皆傳唱。後倣此。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各就位。引儀, 分引宗親及文武百官, 入就位, 次引大君以下, 去杖, 入就位。大祝, 陞自東階, 詣靈座前, 開匱, 捧出虞主練後, 則云神主。, 設於座, 覆以白紵巾內喪, 則宮闈令設主, 覆以靑紵巾。, 設几於後。謁者, 引初獻官·亞獻官·終獻官, 入就位。執禮曰, 哭。練後無哭。後倣此。贊者唱, 詭俯伏哭。獻官及在位者, 跪俯伏哭。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者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獻官及在位者,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先拜者, 不拜。典祀官·殿司, 進膳訖。
執禮曰, 行初獻禮。謁者, 引初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酌酒, 執事者, 以盞受酒。謁者, 引初獻官,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一人, 捧香合, 一人, 捧香爐。謁者, 贊三上香。執事者, 奠爐于案。捧香, 在東西向, 奠爐, 在西東向。授盞·奠盞准此。執事者, 以盞授初獻官, 初獻官, 執盞獻盞, 以盞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謁者, 贊俯伏興少退北向跪。大祝, 進靈座之右, 東向跪, 讀祝文訖。卒哭前, 大祝, 進靈座之左西向, 讀祝。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初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亞獻禮。謁者, 引亞獻官, 陞自東階, 詣尊所, 西向立。執尊者, 酌酒, 執事者, 以盞受酒。謁者, 引亞獻官, 入詣靈座前, 北向立, 贊跪。執事者, 以盞授亞獻官, 亞獻官, 執盞獻盞, 以盞授執事者, 奠于靈座前。謁者, 贊俯伏興平身, 引亞獻官, 出戶, 降復位。
執禮曰, 行終獻禮。謁者, 引終獻官, 行禮如亞獻儀訖, 引降復位。執禮曰, 哭。贊者唱, 跪俯伏哭。獻官及在位者, 跪俯伏哭盡哀。執禮曰, 止哭四拜。贊者唱,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獻官及在位者, 止哭興四拜興平身。謁者, 引初獻官以下出。引儀, 引大君以下出, 次引宗親及文武百官出。贊引, 引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俱復拜位。執禮曰, 四拜。贊者唱, 鞠躬四拜興平身。監察及典祀官以下, 鞠躬四拜興平身。贊引, 以次引出。大祝, 納虞主如儀。內喪, 則宮闈令納主。執禮, 帥贊者·謁者·贊引, 就拜位, 四拜而出。典祀官·殿司, 各帥其屬, 徹禮饌。大祝, 捧祝版, 瘞於坎。若內喪在先, 則獻官·諸執事, 十一月練後, 祭仍衰服, 十三月祥後, 祭服淺淡服, 十三月禫後, 祭服祭服, 用樂, 朔望, 則無樂。有飮福。

國朝五禮儀 卷之七
항목 상세보기 원본이미지
맨 위로